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得了癌症骨转移晚期了,怎么样可以减轻疼痛?
疼痛,骨转移,患者得了癌症骨转移晚期了,怎么样可以减轻疼痛?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骨转移性肿瘤的体部立体定向放射治疗(SBRT)
这是指针对肿瘤放射治疗靶区进行低分割大剂量(次数少,单次放疗剂量高)的放射治疗。
椎体转移瘤常引起疼痛,如不及时治疗可能会导致病理性骨折和(或)硬膜外脊髓压迫,常规放疗剂量2.5~4 Gy/次,总剂量20~40 Gy可有效缓解肿瘤的椎体转移症状,但治疗剂量常受脊髓的安全剂量限制,特别是对再程放疗的患者。SBRT采用高剂量靶区放射治疗,有效控制局部肿瘤并最大限度地减少周围正常组织放射性毒副反应,应用更加安全,可作为积极的替代方案应用于部分脊髓转移的患者。
脊柱SBRT通常包括1~5次的高剂量靶向照射,常用处方剂量为24Gy分3次放疗,16 Gy单次放疗,放射区域可接受相当于常规外照射放疗4~6倍的生物有效剂量,其目的是最大限度控制转移病灶,减少再治率,同时最大限度地降低辐射性/放射性脊髓损伤的风险。
SBRT技术作为椎体转移瘤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比常规放疗更复杂,经济成本高,需要对患者多学科的严格筛选。SBRT主要适用于一般状态好,转移瘤体积小和靶区内无重要组织器官的患者。
骨转移接受放疗的患者,可能需要接受再程放疗
虽然放疗是非常有效的减轻骨转移疼痛的手段,但是因为疼痛复发的原因,一部分患者需要对先前放疗部位进行再程治疗(再程放疗:间隔数周或数月后接受第二个疗程的放疗)。对于接受了单次或多次放疗的患者,最终需要再程治疗的比例分别为11-42%和0-24%。随着姑息治疗和支持治疗的改善,癌症患者活得更长,骨转移的再程放疗正变得越来越常见,患者和家属对此要有明确的认识。通常被认为需要再程放疗的骨病变是再次出现症状的病变、那些对最初治疗只产生部分反应或对最初治疗没有反应的病变。
在最近的5000例患者的荟萃分析中发现,疼痛复发后,63%接受再程放疗的患者获得了和第一次相同的疼痛缓解作用。再程放疗缓解疼痛的效果也是蛮显著的。
然而,那些最初有疼痛完全消失的患者比先前仅有部分疼痛减轻的患者更容易获得完全的疼痛缓解。再次放疗后,先前无疼痛缓解的病人中有64%人获得了部分或完全的疼痛缓解。
骨转移放疗独有的副作用—短暂的“疼痛发作”
整体上来讲,初次放疗和再程放疗的副作用轻微,且多集中在放疗的局部。
姑息性放疗通常和治疗相关的副作用很少,大多数副作用取决于被照射部位。一个可能发生的和放疗部位无关的副作用,是放疗后暂时性疼痛的立即增加,称为“疼痛发作”。这可能对病人有很大的影响,因为它会影响他们的日常活动和生活质量。疼痛发作已经是骨转移患者接受放射性药物和激素治疗后广泛认可并予以记录的一个副作用。报告的疼痛发作率从2到44%不等。
2007年Loblaw等人进行了一项研究,44例参与加拿大骨转移研究的患者,因疼痛性骨转移接受姑息性放疗后疼痛发作的发生率为34.1%。迄今为止最大疼痛发作研究是由赫德等人进行的,有111名患者入组。这项研究报告了40%的整体疼痛发作率,疼痛发作的中位时间为1.5天。赫德等人研究了疼痛发作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用“疼痛发作定性问卷”评估疼痛发作现象的心理和功能效应。调查发现,绝大多数患者更倾向于预防性用药,而不是接受爆发性疼痛药物治疗。大多数患者认为放疗是有用的,是值得的。但很明显,疼痛发作现象对病人的身体和心理都有一定的影响,医护人员应该意识到这种潜在的副作用。
骨转移部位炎症增加可能是放疗后骨转移疼痛的主要原因,因此通过提前给予药物地塞米松预防这种副作用。如下两个临床试验证实了地塞米松的效果:
总计33例患者在放疗前给予总剂量为8毫克的地塞米松,放疗后2天疼痛发作率从60%下降到3%,总疼痛发作率从36%下降至24%。鉴于地塞米松半衰期为36-54小时,在第2天或第3天给予额外的地塞米松剂量,患者可能会获益,因为在2天后也观察到了疼痛发作。
放疗前给予1到4剂地塞米松,放疗后连续3天给予地塞米松。这个研究报道显示,放疗后1-5天83%(34/41)的患者没有疼痛发作,6-10天95%(39/41)的患者没有疼痛发作。这些结果再次表明地塞米松是预防骨转移放疗后的疼痛发作的有效的药物。
骨转移后第一时间咨询放疗医生
外科治疗和药物治疗对骨转移以及引起的疼痛作用有限,放疗是治疗骨转移及疼痛的安全有效的手段。外科医生和内科医生对放疗所知甚少,由于骨转移治疗越早越好,建议一旦发现骨转移,第一时间咨询放疗医生,除了使用放疗对因治疗骨转移之外,放疗医生也能提供双膦酸盐和止痛药等进行疼痛的管理和治疗,有外科情况,他们也会请骨科医生会诊。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在肿瘤患者的各项症状中,疼痛的发生率最高,初诊癌症患者的疼痛发生率约为25%,而晚期癌症患者的疼痛发生率可达60%-80%,其中1/3的患者为重度疼痛。随着肿瘤的发生、发展,癌痛已成为一种独立的疾病。
依据最新版《癌症疼痛诊疗规范2018版》,癌痛治疗可分为两种:
1,病因治疗,即针对引起癌痛的病因进行治疗;
2,药物治疗:遵循五项用药基本原则,包括口服用药、按阶梯用药、按时用药、个体化给药和注意具体细节。
什么是按阶梯用药呢?具体分类是什么?
按阶梯用药是指应当根据患者疼痛程度,有针对性地选用不同性质和作用强度的镇痛药物。轻度疼痛可选用非甾体类抗炎药,如我们常见的对乙酰氨基酚、吲哚美辛、塞来昔布等;
中度疼痛选用弱阿片类药物或低剂量强阿片类药物,如曲马多,可待因,属于弱阿片类药物,但在实际临床中逐渐弱化弱阿片药物的使用,低剂量的强阿片药物成为更好的选择;
重度疼痛选用强阿片类药物,如羟考酮、氢吗啡酮、芬太尼和舒芬太尼等。此外,镇痛过程中均可联合应用非甾体类抗炎药物以及辅助镇痛药物(镇静剂、抗惊厥类药物和抗抑郁类药物等)。需警惕的是除对乙酰氨基酚外,不推荐两种及以上非甾体类抗炎药联合使用。
对于难治性癌痛,有什么更好的治疗方法? 对于以上药物仍不能控制的难治性癌痛,可进入第四阶梯,尝试使用自控镇痛泵和神经阻滞术。如静脉自控镇痛泵,镇痛泵已经提前由医生设置好,里面充满了合适的止痛药物。患者按压一次给药按钮,镇痛泵就立即向血管内注射一次药物,及时缓解爆发痛,也从心理上降低患者对疼痛的恐惧。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