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为什么现在很少人创作古体诗了?是水平局限吗?
古体诗,诗词,的人为什么现在很少人创作古体诗了?是水平局限吗?
发布时间:2020-12-06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网友好! 欢迎关注社区花絮。浅谈个人看法:
1、古体诗是按照古韵来创作的。一般要求写五绝、七绝,五律、七律诗按照《平水韵》创作。写词牌诗词按照《词林正韵》创作。诗和词每个字都讲究平仄等系列要求。也有按照《中华新韵》写诗的。一般来说,全国诗词大赛获奖的,主要是按照《平水韵》、《词林正韵》创作的。
2、《中华新韵》是中华诗词学会以普通话为读音依据,以《新华字典》的注音为读音的依据公布的“中华新韵”中,采用“同身等韵”的方法,将汉语拼音的35个韵母,划分为14个韵部: 麻波皆开微豪尤,寒文唐庚齐支姑。(引用:高昌《玩转格律诗》)
3、古体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当代人写古体诗、词须按照《平水韵》或《词林正韵》或者《中华新韵》来创作,有人就比喻为“带着咖锁跳舞”,要查古韵脚,查平仄,真的费时费力。而且读者群少。
4、当代人创作古体诗词,浏览中华诗词学会网站,中华诗词论坛—专注诗词交流—诗人家园,原创作品红红火火。今年9月17日第四届中国百诗百联大赛公布等级奖作品。11月26日第届“诗词中国”传统诗词创作大赛在暨南大学启动。有兴趣爱好的朋友积极观看参与哦。
5、当家古诗词名家首推叶嘉莹老先生、刘征老先生等。中年古诗词名家高昌著《玩转格律待》《玩转词牌》书作为古诗入门教材很好。青年古诗词名家黄莽近著《佛心道为》书比较精彩。还有最近张虎垠出版的《诗咏中华五千年》就像古诗版的“中国通史”,589首诗后均附一段历史事实做说明,方便读者理解古诗的意思,达到雅俗共赏的目的。
总之,古体诗传承任重道远,古体诗句的魅力,浓缩的思想精华又朗朗上口,让国人爱不释手。中华诗词历届学会领导,把推广古诗词为已任,在诗词进学校,诗词进城乡,诗词进社区等诸多方面开展了卓有成效的系列活动。
要讨论创作古体诗词创作的局限性,就是上学时学汉语用普通话,写诗词却要按照古韵工具书,不太习惯入声字的使用。社会向前发展,化繁为简,岂不更妙?
点滴看法仅参与话题讨论! 社区花絮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我非常喜欢写古体诗,由其是宋词,当然很难,因为宋词在当时是唱的歌词,要求非常高。现在背诗词的人很多,但让他创作几乎一个字也写不出来,主要是没有迫身的经历。生活在无忧无虑的环境中的人们是写不出任何诗词的,就连那些点评专家也没见他们有什么作品,都是书本上的东西。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题主所言的古体诗,可能是指旧体诗。题目说写得比较少的,估计是指格律诗。
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快,写诗读诗的人本来就不多。但在网络诗词平台上,喜欢写旧体诗的人并不少,似乎比写新式自由诗的还要多。不过相对而言,写旧体诗当中格律诗的人,确实比较少。
旧体诗一般包括古体,近体两大类。近体诗就是常说的格律诗,古体诗泛指格律诗出现以前的一种诗体,俗称古风。
今人学写古诗的并非少见,在网上各个平台,许多吃瓜普罗热衷于诗词普及、发表作品、唱酬相和活动,乃属一大风景。
今人写古诗,确实比较困难。难点在于两方面:一是时代不同、词汇匱缺,二是语言变化、音律难循。所以,写起来比较费力,喜欢的人自然就不多。
旧体诗当中的近体诗,有比较严格的格律要求,创作起来比较困难,大部分有兴趣写古诗的人,为了能够自由地表达诗意,都不会严格遵从格律,也就是多数是写仿古式的旧体诗,只求韵律,不讲平仄。
于是,写格律诗的人就显得更加少了。
其实,写诗的宗旨是诗以言志,采用什么样的诗体无关重要。
所以各类诗体,无论古体诗还是近体诗,格律诗还是打油诗,只要诗文言之有物,内涵有利无害,都是好诗。
(附图取自网络)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新文化运动后,提倡白话文,语言文字合一。
此前语言文字分离,文字为文言文,主记事抒情;语言即日常口头语,主日常沟通交流。
文言文其字、词所承载文化底蕴浑厚、凝重,措辞、造句精炼,且发声仰扬顿挫,非一定文化层次不能掌握。
唐诗、宋词、元曲,语言精炼、文章优雅、发声动听,直到上世纪初,一直被文人墨客乃至平民作为研习中华文化之经典。
新文化运动后,文字语言化,许多优美词句逐渐淡出常用文字,记事抒情作文愈来愈接近口语化。
由于古诗词曲有严格规范平仄对仗韵律格式,习以用惯白话文的人们,自然也就很难作出既讲求平仄格律工整,又典雅优美动听古诗词曲来。
说原因,既有语言习惯原因,也有水平走下原因。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古体诗在现代的社会里只是做学问的人进行研究,大众很少有人写古体诗了。五四运动以来,旧体诗被认为是对现代文化的一种禁锢,必须打破这种禁锢。抛弃文言文,开始使用白话文,这是一种进步。在当时,白话文的文学作品像雨后春笋,焕然一新。新诗的出现给人以焕然一新的感觉。这是社会的进步。
上一篇:感染非洲猪瘟区域点对点运输,在所有材料正常的情况下,需要双方畜牧局都同意吗?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