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如何评价玄武门之变?
玄武门,李渊,秦王如何评价玄武门之变?
发布时间:2020-12-06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所以当我们计算这场事变的实际操作者的人时,我们就有完全的理由肯定,不止八十几个人了,而是八十几个人加上玄武门归顺秦王的能抵挡两千人进攻的守军的人数。这样计算起来,人数就可能上千了。正是有这么多人的参与,李世民才胆敢发动这起事变。
第二、关于陈寅恪在《唐代政治史论述稿》关于玄武门之变进行论述上所存在的问题。
1、陈寅恪在《唐代政治史论述稿》在引述《旧唐书列传第十八》:“六月四日,公谨与长孙无忌等九人伏于玄武门以俟变。及斩建成、元吉,其党来攻玄武门,兵锋甚盛。公谨有勇力,独闭门以拒之。”时,《旧唐书》错当为《新唐书》,作为一个大学者,这是非常不应该的 。而作为后人,这么久也没人为他指出,更不应该,不严谨不是做学问应有的态度。
2、陈寅恪在巴黎图书馆见到李义府撰的常何墓志铭,向学术界展示新史料可“补释旧史所不能解之一端”。是的,这常何墓志铭的最后一句写得很清楚。“……九年六月四日令总北门之寄。”九年毫无疑问是武德九年,即公元626年。 陈寅恪认为常何当时任屯守玄武门之职,并说他是为李世民所利诱而转戈参与戮杀建成。但我在此想列出以下的疑点:
⑴李义府撰常何碑所言:“七年,奉太宗令追入京,赐金刀子一枚,黄金卅挺,令于北门领健儿长上,仍以数十金刀子委公赐骁勇之夫,趋奉藩朝,参闻霸略,承解衣之厚遇,申绕帐之深诚。九年六月四日令总北门之寄。” 《新唐书》卷四十九上《百官四上》:“唐亲卫、勋卫置骠骑将军、车骑将军,翊卫置车骑将军。武德七年,改骠骑将军为中郎将,车骑将军皆为郎将,分左右。” 《新唐书》卷四十九《百官四·上》:“左右监门卫有左右翊中郎将府中郎将” 可确认:玄武门之变前,常何的官职是中郎将。
《贞观政要·君道第一》载:“马周,博州茌平人也。贞观五年,至京师,舍于中郎将常何之家。” 可见李世民登基五年后,常何的官职还是一成不变的中郎将 ,若作为当时在李世民最凶险和至关重要的一役给他以帮助的人,李世民作为一个赏罚分明的君主,绝对不会不对常何进行论功行赏。
事实上,李世民在贞观五年,赐给常何帛三百段,见《新唐书》列传第二十三“帝以何得人,赐帛三百段”,这是一个有趣的故事:唐太宗命百僚上书言得失.中郎将常何不善文墨,乃请家客马周代草奏事二十余条。常何上奏后,事皆合旨意。太宗感到蹊跷,因常何乃一个武夫,不通文墨,何至有如许卓识,遂追问原委,常答, \"此非臣所能,家客马周具草也。\"太宗即日召见马周,未至间,遣使催促者四。接见交谈后,深为满意,马上授官门下省,最后累至中书令。而常何也仅仅因为说了一句老实话推荐了一个人,就得到了丰厚的赏赐(帛三百段),可想而知,如果常何真为玄武门之变的关键人物,唐太宗会如何对他进行封赏?唯一的可能就是常何根本没有参加当日的玄武门之变。
⑵如果常何真是玄武门之变的关键人物,而《新唐书》、《旧唐书》等正史也不会不对常何进行记载的。根本无须陈先生从一个墓志铭上寻找蛛丝马迹。
⑶此墓碑出自李义府之手,观李义府一生之卑劣所为,此人之言绝不可信,所以常何碑的可信程度也值得怀疑。《旧唐书·李义府传》:“义府貌状温恭,与人语必嬉怡微笑,而褊忌阴贼。既处权要,欲人附己,微忤意者,辄加倾陷。故时人言义府笑中有刀,又以其柔而害物,亦谓之“李猫。”显庆元年,以本官兼太子右庶子,进爵为侯。有洛州妇人淳于氏,坐奸系于大理,义府闻其姿色,嘱大理丞毕正义求为别宅妇,特为雪其罪。”像这个为达目的不择手段、作奸犯科,没有诚信的人,为何我们偏偏不信正史而去相信他呢? 事实上我们今天所说的笑里藏刀的成语就是来自李义府本人原型。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说起历史上为争夺皇位而骨肉相残的事,最让人印象深刻的莫过于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弑兄杀弟、逼父退位。由于登上皇位的李世民励精图治,开创了贞观之治,后人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选择性地遗忘了这段历史。而在这段历史中,李世民可不光杀了哥哥李建成和弟弟李元吉,还连带着杀了兄弟11个儿子,甚至还霸占他们的妻子。
正所谓历史都是由胜利者编写的,我们很少看到在李世民的种种过错,那么玄武门之变的前后究竟发生了什么呢?
隋末唐初,李建成坐镇后方调度,李世民在外征讨各路诸侯。两兄弟算得上是里应外合、配合默契。这样的安排其实主要是李渊要培养接班人李建成的执政能力而特意安排的,千万不要以为李建成没有什么战功。其实在唐军建立之初,李建成的战功丝毫不逊色于李世民,唐军出关的第一战、潼关之战都是李建成的功劳。
随着李世民战功卓著、劳苦功高,唐高祖李渊封他为天策上将。李世民随即建立天策府,组织五十人随从集团,这里面就有著名的杜如晦、房玄龄、李靖、尉迟敬德等杰出人才。已经身为太子的李建成对此感受到了威胁,他想把触手伸到军界,提升一下威望。
公元622年七月,李建成在亲信王珪和魏征的建议下决定主动请求出战,接纳山东豪杰以稳固地位。李渊也打算打压一下李世民的声望,培养李建成的威望,于是就同意了。有了之前李世民在洺水击败刘黑闼的主力,李道玄、李元吉死磕敌军,李建成不到三个月就拿下了刘黑闼,威望直线上升。
但与此同时,李建成和李世民双方势力已经开始上升到白热化阶段,双方集团摩擦不断。公元626年李建成多次上书李渊希望将房玄龄、杜如晦等逐出亲王府以削减李世民羽翼,导致秦王府文武官员不是降职就是外放。手下官员整天提心吊胆、惶惶不可终日。于是众人劝说李世民早做打算,尽快杀掉李建成,逼李渊退位。在危机四伏的环境中,李世民终于决定要迈出这关键性的一步。
六月四日清晨,李世民率领秦琼、尉迟恭、程知节等人在玄武门设下埋伏,李建成和李元吉奉召入宫,在行至临湖殿的时候突然察觉到有异样,准备掉头回东宫。李世民快马追赶太子等人,李元吉见这阵势立刻拿出弓箭,结果连射三箭都没有射中李世民。在眼看追不上的紧急时刻,李世民下令放箭,自己亲自射杀了太子李建成,而尉迟恭射杀了李元吉。东宫和齐王府的诸位将领得知李建成遇害后,带领二千兵马进攻玄武门,将守将敬君弘、吕世横等当场斩杀。秦王府的人心惊胆战、不知所措,为稳固军心,李世民情急之下命人割下李建成和李元吉的人头出门示众。东宫兵马见到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的首级,纷纷失去斗志、溃不成军。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玄武门之变,李世民如愿以偿地得到了皇位。虽说通过杀兄弑弟得到的皇位终究是不光彩的,但是李建成的强大实力以及李渊的偏袒,李世民如不采取极端措施,那么身首异处的就是他自己。生在帝王家,很多事确实也很无奈。
上一篇:酒驾会有案底吗?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