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卧龙凤雏得一便可安天下,为何刘备二者皆得最后却抱憾而终?
刘备,卧龙,凤雏卧龙凤雏得一便可安天下,为何刘备二者皆得最后却抱憾而终?
发布时间:2020-12-06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这也间接说明了东吴不重视真正的人才。
周瑜死后,鲁肃曾经给孙权举荐过庞统,但孙权不识货,结果是不用。这段故事见《三国演义》第五十七回“柴桑口卧龙吊丧 耒阳县凤雏理事”:
鲁肃邀请庞统入见孙权。施礼毕。权见其人浓眉掀鼻,黑面短髯,形容古怪,心中不喜。乃问曰:“公平生所学,以何为主?”统曰:“不必拘执,随机应变。”权曰:“公之才学,比公瑾如何?”统笑曰:“某之所学,与公瑾大不相同。”权平生最喜周瑜,见统轻之,心中愈不乐,乃谓统曰:“公且退。待有用公之时,却来相请(孙权的客气话,意思是我暂时用不着你)。统长叹一声而出。鲁肃曰:“主公何不用庞士元?”权曰:“狂士也,用之何益!”肃曰:“赤壁鏖兵之时,此人曾献连环策,成第一功。主公想必知之。”权曰:“此时乃曹操自欲钉船,未必此人之功也,吾誓不用之(孙权已经决定,永远不会用庞统)。”
孙权以貌取人,固然不对。但刘备对司马徽先生的话,也有点迷信了。至少他没有完全听懂。
刘备如果听懂了水镜先生司马徽的言外之意:“伏龙、凤雏,二者得一,可安天下。”或许真会成就大业。但刘备显然并没有彻底弄懂水镜先生司马徽这话的深刻内涵。
那么水镜先生司马徽的言外之意究竟是什么呢?那就是“得一可安天下,得二就有问题”了。为什么会这样呢?且听我慢慢道来。
刘备无论是聘用诸葛亮,还是聘用庞统,两个人里只能聘一个人为军师,就可以使天下安定。这应该是司马徽的意思。刘备现在得了两个,这问题果然就出现了。
一,一个集团用两大才,相互挤兑
我们先来看看诸葛亮的战略规划。
《三国演义》第三十八回“定三分隆中决策 战长江孙氏报仇”里,诸葛亮的“隆中对”给刘备指出的战略规划是:“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地,非其主不能守;是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国,高祖因之以成帝业;今刘璋暗弱,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先取荆州为家,后即取西川建基业,以成鼎足之势,然后可图中原也。”
诸葛亮上面这段话,可以用“战略三步走”概括:一是说明荆州战略位置之重要。占领荆州,就是成功了一半。这是战略第一步,也是立足之地。
第二步是西取益州(即四川大部)作为短期战略目的。
也就是说,实现了前两个(占领荆州、益州)目标后,从南向北、由西向东两面用兵,则可分路抗击曹操,大业可成。这是战略第三步。而战略第三步实现了,那就是统一天下了。
我们再来看看庞统的看法。
庞统由于短寿,无论是《三国志》作者陈寿,还是《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都在他身上着墨不多,故此我们并不能完全了解这位奇才的整个战略构想究竟是什么。
不过,对于诸葛亮认为的战略要地荆州,庞统有过自己的想法。他认为,首先,荆州荒残,人物殚尽。什么意思呢?就是说,荆州经过战火以后,士庶流离避祸,早就不是刘表统治时期的那个乱世乐土了;其次,荆州所处的地理环境,决定它是一个“用武之地”,同时更是四战之地,东面有孙权,北方有曹操,承担的压力太大。最后庞统还总结道:“鼎足之计,难以得志。”
很显然,庞统不太喜欢荆州这个地方,认为荆州已经今非昔比,现在谁都想得到它,看着是块大肥肉,实则是个不祥之地。他理想中的战略重心,就是益州。
我们知道,在现实生活中,即使是双胞胎兄弟,也有想法不一致的时候,何况诸葛亮、庞统两人不是双胞胎,也没有任何血缘关系,只是朋友,两个人的思维怎么会完全一样呢?那刘备究竟要听他们俩谁的话呢?
后来的事实也证明,庞统对于荆州的理解是完全正确的。孙刘联盟,成也荆州,败也荆州。
总之,诸葛亮和庞统围绕荆州的分歧,实际上是一种战略方向的相互背离。
诸葛亮想的是,怎么能够打出去,尽可能多地占领地盘;至于守得住守不住,以后再说。这倒也符合当时刘备“房无一间,地无一垄”的客观条件。
而庞统想的是打下来以后,怎么才能够守住地盘。与其守不住,就不如不去占领。这也符合庞统“喜欢弄险,出奇制胜”的思维。
在战术上,诸葛亮喜欢先步步为营,然后再增兵为上,夺取胜利;
庞统则喜欢先用奇计险策取胜,然后再步步为营,经营地盘;
在战略上,诸葛亮富有侵略性,但在行动上,又谨小慎微,事必躬亲,从不弄险。
而庞统在战略上,则显得比较保守,但在行动上,只要认准了的事,又喜欢兵出险招,甚至剑走偏锋,不择手段。
二,一个集团用两大才,左右为难
上面我们已经说了,诸葛亮和庞统两人在战略上并不同步,想法各异;在战术上,也是各有想法,各有利弊。这就必然造成刘备在决策上的困扰。都是军师、中郎将,都是最信任的人,究竟该听谁的呢?
事实上,由于庞统英年早逝,刘备的西蜀大业后来还是按照诸葛亮的战略一步步进行的。赤壁大战后,作为失败一方的曹操大军北撤。作为战胜一方的孙权向西、向北,都扩展了势力范围;而刘备得到了荆州。以此为基点,西取益州。
但赤壁之战后,孙权和刘备在荆州地区的界限问题上一直存在争议,尽管吴蜀两国在这个问题上搞过一个“湘水划界”,但孙权始终还是认为自己吃了亏。这也为后来的吕蒙掌权、关羽被杀、孙刘联盟破裂和夷陵之战埋下了伏笔和祸患的种子。
建安二十二年(公元217年),一直力主孙刘战略联盟的鲁肃病逝。鲁肃的英年早逝,无论是对东吴的孙权,还是西蜀的刘备,都是一场重大灾难。
因为在东吴内部,对于孙权任用鲁肃一直有一股强大的势力不同意。这股强大势力里,就包括孙权特别看重的老臣张昭和少壮派大将吕蒙。
因此,吕蒙被孙权任命为大都督,接替鲁肃镇守陆口以后,在表面上,吕蒙对关羽倍加殷勤、广施恩厚。 但在暗地里,吕蒙依然渴望着攻杀关羽,把荆州所有地盘再夺回来。
因为在吕蒙的思维里,尽管鲁肃和关羽有过“湘水划界”,已经解决了刘备借荆州的问题,但吕蒙本来就不服气鲁肃,自然也就不想承认“湘水划界”的结果。最后还是怂恿孙权做出了“夺回荆州”的军事行动。
历史无法假设,但我们还是要假设一下。
假如刘备没有占领荆州,而是像一开始说的那样,只是暂住荆州,而是一心一意攻略益州。占领益州后,兑现承诺,立刻把荆州整个归还东吴,便不存在和东吴孙权地盘上的利益纠葛,或许孙刘联盟真可以长期存在,互利互惠,互相增援。曹魏无论想单独击破孙刘哪一方,恐怕还真不一定能够做到。然而,因为荆州,使原本很好的孙刘军事战略联盟在“夷陵之战”中顷刻间土崩瓦解。所谓“破镜难圆”,即使后来又有修复行动,孙刘两家却再也不可能回到原来的默契状态。
故此,我个人觉得,庞统在军事上的才华和实际操作性,比诸葛亮要略胜一筹。而诸葛亮在政治谋略上,则比庞统成熟很多。
上一篇:为什么一些人喜欢自驾北欧?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