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多尔衮为什么至死不肯篡位?
多尔衮,太极,皇帝多尔衮为什么至死不肯篡位?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候选人豪格作为皇太极的长子,根红苗正,在崇德元年就被封为肃亲王,执掌户部,在皇太极旧部中也得到了不少老臣的拥护。值得注意的一点,当时清朝受到汉化影响,父死子继的皇位继承制已经深入人心,毫无疑问,在皇位争夺战中,豪格也是非常有声望,很有实力的人物。可惜豪格执掌正蓝旗,多尔衮和弟弟多铎执掌两白旗,于军功权势方面,他相对要年轻一些。
崇德八年八月十四,双方选手齐聚崇政殿,多铎等人先发制人,首先将多尔衮的优势摆出来,诸如“太祖遗诏有多尔衮名字”,努尔哈赤如何爱戴多尔衮等;而豪格一方也是坚持认为要立皇帝就要立先帝之子,两黄旗大臣索尼地位尊崇,他坚持要立先帝之子,多尔衮也没有办法。
一时间双方选手进入了白热化阶段。
眼瞅着两边就要以武力解决,多尔衮也不想开战,因为此时大清立足不稳,一旦发生内战,受益的将会是汉军,吴三桂、尚可喜、孔有德、李自成等人很有可能会趁机反扑。拥有着长远高明战略眼光的多尔衮,此时走了一步险棋:既然要立先帝之子,那就立第九子福临为帝吧!言外之意,我不当皇帝了,你豪格也别想做,换个人你我都没意见了吧?
高,实在是高,不愧为一代政治家!
就这样,还在吃奶的爱新觉罗福临稀里糊涂成了皇帝,而多尔衮和济尔哈朗成了辅政大臣。
如果说多尔衮舍弃皇位,立福临为帝是不得已而为之,那么辅政之后的多尔衮可以说是没有这个必要再去争皇位了。
顺治元年,多尔衮掌权开始处理各项事务。济尔哈朗虽然也是辅政大臣,但是他的地位和实力如何能跟多尔衮相提并论?济尔哈朗也识时务,论权术、论能力,他和多尔衮之间差着两个“豪格”。很快,整个朝政都掌握在多尔衮的手中,年幼无知的顺治皇帝就是一个摆设。
顺治元年十月一日,多尔衮拥立福临在沈阳登基;十月九日,多尔衮自封叔父摄政王,请注意,他是自封;顺治二年,多尔衮根据御史赵开心所奏,晋位皇叔父摄政王,显然这也是他自导自演的一出戏;顺治五年,多尔衮晋位皇父摄政王。
名为摄政王,实则为皇帝也!
豪格败了,败的一塌糊涂,败的毫无反抗之机。
此时此刻,多尔衮还有必要去冒天下之大不韪废掉幼帝顺治自己当皇帝吗?显然不需要。
不过话说回来,多尔衮执政期间,沿用明朝旧制,兴利除弊,也做了不少好的政策,诸如免去米豆、三饷加派、开科取士等,还废掉了残忍的穿耳鼻等肉刑,在混乱的清朝初期,无疑是稳固了大清统治。
顺治七年十二月初九,多尔衮因病缠身回天乏术,于现代河北承德去世,享年39岁。
总而言之,多尔衮之所以不当皇帝,是因为前期避免内乱不得强为,后期则是皇父摄政王在身,顺治统治初期真正的皇帝,没有必要去争皇帝之名。
【我是青史君,这是我的观点,同意的朋友帮忙点点关注!】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松林路转御河行,寂寂空垣鸟惊心。
七载金藤归掌握,百僚车马会南城。
这是清代诗人吴伟业写的一首关于多尔衮的诗。前两句写的是经过顺治八年血腥的大清算之后,曾经煊赫一时的摄政王府的破败景象,后两句则写的是多尔衮摄政的七年间是何等的权势熏天。
在风云变幻的1644年,作为清朝实际的统治者,多尔衮在这场明清鼎革中所起的作用不言而喻。山海关大战,不仅击溃李自成,收服吴三桂,也奠定了他在整个清国凌驾于诸王之上的超然地位。
在他摄政的整整七年间,集天下权柄与一身,用乾隆的话说,就是“兵权在握,何事不可为?”然而直到顺治七年病逝喀喇城,他也没有任何篡位之举,不仅留下身后遗憾,到现在依然是众说纷纭。
笔者认为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其一,身体虚弱,精力不及。
多尔衮身虚体弱,这在崇德末年、顺治初年应该已经是公开的秘密。他自己曾写信给在盛京做人质的朝鲜昭显世子求药;豪格说他是“有病无福”之人;自己亲口承认在崇德六年的松锦之战中耗损精力,“体弱精疲亦由于此”,大伤元气;进入北京以后,“头晕目胀,体中时复不快”,下谕令群臣“以后章疏拣切要者以闻”。从这些迹象中都可以看出,多尔衮的身体一直都称不上强壮,各种文献中也都记载他“身材细瘦”。
虽然这些不影响他在军国大事上朝乾夕惕,却不能否认身体状况对一个人雄心壮志的消磨。对自己的身体状况,多尔衮相当的清楚,应该也不敢乐观的认为自己能活到七老八十。那么他一旦瞑目不视,又有谁来继任呢?
这就引到第二个原因,后继无人。
多尔衮十二岁就娶了第一个妻子,是蒙古贵族之女。除此之外,他还有侧福晋五六人。在他成婚后的二十六七年间,只有从朝鲜娶的侧福晋为他生了一个女儿。于是他在三十岁的时候过继了同胞兄弟多铎的第五个儿子,多尔博。
如果他真的篡位,那么到三十九岁病逝,多尔博年仅九岁,比顺治还小了四五岁,肯定需要辅政大臣的。他原本最理想的人选应该是多铎。多铎是多尔博的亲生父亲,又是他一母同胞的兄弟,在立场上基本始终都是一致的。由多铎来辅政,应该是最完美的安排。
只是可惜,多铎在顺治六年染上天花薨逝,比他走的还早一年。多铎的死,很可能打乱了他所有的计划。入关七年,同辈的开国诸王只剩他跟阿济格两人。阿济格性格鲁莽,可以做统兵大将,却不能掌一国社稷。济尔哈朗是堂兄弟,而且是政敌,肯定一开始就排除掉了。这样,他陷入无人可立的困境。
其三,烽烟遍地,时机不当。
此前已投降的前明降将姜瓖、李成栋等先后反叛,剃发等前期矛盾终于集中爆发,全国各地烽烟四起,多尔衮忙于平叛,也没有了称帝的心情。
何况,他此时的称号是“皇父摄政王”,仪仗、宫室等跟皇帝也没差多少,不在乎这个虚名了。
然而,正是这个“虚名”,让他身后坟平墓毁,身败名裂。
其四,彼时开国之初,不愿为后世子孙留下不好的榜样。
自努尔哈赤称汗、皇太极称帝,已经过去了二十多年,但始终偏居于东北一隅,自顺治元年才开始统治中原,也算是开国之初。
如果开国就发生篡位之事,这对于后世绝不是一个好的开端。明朝永乐“奉天靖难”,篡夺了侄子朱允炆的皇位,他的儿子朱高煦有样学样,也造了一次反。到正德年间,安化王朱寘鐇、宁王朱宸濠也先后打着“诛奸臣”的旗号造反。而纵观清朝,皇子们不管夺嫡多激烈,等确立了新君,没有一个敢明目张胆的作乱。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