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仅仅是赵括的“纸上谈兵”导致了赵国的长平之战大败吗?
秦国,赵国,廉颇仅仅是赵括的“纸上谈兵”导致了赵国的长平之战大败吗?
发布时间:2020-12-06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三条战线要同时拉开,各自拥有独立的指挥系统,拥有充分的自由发挥空间。
第三步外交上坚定抗秦的决心。赵王在漫长的秦赵大军对峙期间,终于生出对秦国的畏惧心理,居然派使者去秦国议和。试想一下当今天下唯有赵国有和秦国在军事实力一较高下的前提下,秦国花费无数兵马钱粮会轻易议和。赵王低估了秦国灭赵的决心,让秦国在赵国使者进入咸阳后,故意摆出姿态,一副议和的样子,一是麻痹赵国放弃求援的机会,二是让其他诸侯各国不敢轻易妄动。
秦国主力大军在赵国这么久的时间内,秦国国内空虚的状况,不用赵国提醒,魏楚两国其实内心深处早已想法很多。但是你赵国现在要和秦国议和,这是什么意思?没有你赵国的牵制,自己一旦有所异动,虎狼之师的秦军随时可能回头攻打自己,这谁也不敢冒这个风险。
所以外交上应该派出使者和楚韩魏结盟,力促他们出军攻打秦国境内领土,让秦国面临多线作战的难题。一定要表明自己抗秦的决心,许诺下攻打秦国利益的分配的好处。
第四步情报工作的加强。派出可靠的细作进入咸阳,传出流言说秦国将领有在上党郡自立为王的想法,想私自和赵国议和,分离秦国军队主帅和秦王相互的信任。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当然不是,战争是国家之间综合国力的比拼,赵弱秦强的态势,不是单凭赵括一己之力即可逆转的。综合来看,长平之战大败是赵国缺乏长远的战略眼光,对于局势发展准备不足,走一步看一步,眼光短视以至于导致最后的溃败。说是赵括“纸上谈兵”纯粹是以后果推定原因,缺乏历史唯物观。仅从“纸上谈兵”四字即可明白,战国时期哪里有纸,纸是东汉时期才发明出来的。
一开始赵国就一错再错,明明知道上党是秦国必争之地,面对上党太守冯亭送到嘴边的肥肉愣是没抵住诱惑,吃下了上党这块肥肉。按说这时也没什么错,上党位于今山西东南部长治地区,一半归韩,一半归赵。赵属上党地势一半,而韩属上党向南跃过太行山山麓与韩国的本土相望。太行山蜿蜒连绵,陡峭难越,只在峡谷里有一些孔道可以穿行,也就是所谓的太行八陉,也叫做羊肠坂道,地势险要。上党是高地,如果秦国占领上党,就可以居高临下威胁赵都邯郸,而如果赵国占领上党的话,就可以将秦军堵在上党外,再也威胁不到赵都邯郸,赵国的地缘政治将会改善。因此与其被动地被别人威胁,不如主动出击,先期将这个威胁消除。正因如此,赵国才决定干预上党。
错就错在对秦国战略意图产生误判,还以为局势跟以前一样,最多就是刀兵相见,从没意识到秦国为了实现东进一统天下,必然会一心灭掉当时的邻居赵国这个身边唯一的军事强国。秦国一直在主动的部署发动全面战争,而赵国则是不断的被动应对。双方在对峙过程中也是秦军步步紧逼,老将廉颇节节败退。
我们都知道,一直以来的人们都认为换掉廉颇是个错误,如果坚持用廉颇,坚持用廉颇坚壁清野固守城池的战术一定会把劳师远征的秦军拖死。但是,用历史唯物观看待当时的局势,赵国很可能等不到把秦军拖死,自己就先死了。为什么?因为战争是人打的,有人就要吃粮,那可不是几百人几千人,是几十万人。就战国时期的生产力,粮食只能通过人力运送到前线,但是在运送过程中人吃马喂的损耗极大,以当时赵国的生产力和粮食储备根本耗不起。秦国就不一样了,秦国大后方有蜀地这个大粮仓,而且粮食和兵力可以通过水路源源不断的运送到前线,几乎没有损耗。虽说秦昭襄王连15岁以上的男丁都征发到前线,几乎可以说是把家底都拿出来了,但是赵国更拖不起,赵王连家底都拿不出来了,只能到处借粮。也就是说,赵括放弃坚守的战术急于反攻是形势所迫,否则只能坐等一点点被耗死,那时必败无疑。
而且秦国方面也不是全身而退,自身战斗力也是损耗大半,否则何至于已经灭掉赵国几乎所有生力军,最后也没拿下邯郸灭掉赵国。反而被邯郸军民上下一心守住城池,搞得未来的秦始皇当年的嬴政差点被愤怒的赵国人拍死在萌芽中。
如果一开始赵国即主动意识到秦赵之间早晚会有一场灭国级别的战争,当下局势不能拖,拖得越久对自己越不利,而寻求速战速决,以赵国当时的战斗力鹿死谁手真的未可知。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赵括作为主将,只是战败的一个因素,但是在当时无论换作谁做主将,能打败战神白起,也是不可能的。赵括理论知识很好,是有一定军事才能的。试想哪一个军师不是理论知识超强的。作为主将,他没有实战经验,再加上个人有点急于求成,身边没有得力助手辅佐。这是他个人惨败的主要因素。廉颇的一味防守也只能是一时的,这主要是看当时的整个局势。秦国启用范睢之战略,远交近攻,伐战先伐人。是改变了一往的战争传统,(降则不杀)。秦国在历代国君的正确带领下,国力强大。君臣一心,虽说赵国当时是第二战斗力强国,但综合实力弱于秦国大半。败是必然。唯一能抗秦,只有合纵。但合纵对于当时的形势来说,也只是貌合神离。这都是历史趋势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公元前261年秦国攻打赵国,赵军退守长平。此时赵王为了挽救战局,派大将廉颇出战。由于双方势力悬殊太大,赵军一直处于屡战屡败的状态。廉颇改变战略方针,转攻为守,想要拖垮秦军的战斗力。但赵王却不理解,同时秦国派人离间赵王与廉颇之间的关系。而后赵王让赵括接替了廉颇的位置。由于赵括只会读兵书,并没有什么实际作战经验,最后在长平之战中不仅让自己搭上了心里,还让赵军40万人白白送了性命。
上一篇:不想再出去打工,想学点网上挣钱的小窍门,只要不违法,做什么都行,你有什么好的建议吗?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