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怎么养成孩子的良好习惯?
孩子,习惯,家长怎么养成孩子的良好习惯?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良好的习惯乃是人在其神经系统中存放的资本,这个资本不断地在增值,而人在整个一生都在享受着它的利息。坏习惯则是道德上无法清偿的债务,这种债务能够用不断增长的利息去折磨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培养孩子的兴趣,首先是老师教育孩子的第一课。有了兴趣孩子才会积极关注,主动思考,并自觉采取行动。因此对于老师来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想方设法培养孩子学习的兴趣,培养他向上的积极性,是一项重要的工作,新《纲要》中较多的使用了“体验”“感受”“喜欢”“乐意”等词语,这既突出了对幼儿情感、态度、兴趣等方面发展的重视,也体现了发挥幼儿主体作用的理念。《纲要》第五部分“评价”这中又指出:“应尊重儿童,站在儿童的立场上理解儿童内在感受和表现,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儿童,即要了解儿童的现有发展水平,更应注重儿童的发展潜能,注重儿童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的发挥。一个人的习惯决定着人的一生。好的习惯会让其受益终身,差的习惯会使其碌碌无为。我始终铭记“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让孩子从细节做起,成长为懂得尊重、保持诚信、独立、有责任心、自信、乐于学习、善待他人的人。
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那么怎样对孩子进行习惯培养呢?我在这儿跟大家聊聊我的想法。
1、做事有计划
很多家长会有这样的感概:孩子做事没一点计划和条理性,不是虎头蛇尾,就是丢三落四。不然就一件事没完成就想着做另一件事,最后什么事都没做好,还把自己弄的狼狈不堪。
所以,家长可以制定日程表让孩子清楚地知道什么时间该干什么,这样孩子做起来事来更有计划,生活更有条理。
2、自己的事自己做
现在都是独生子女,作为家长都很宠爱自己的孩子,一手包办,什么事都替孩子做决定。以至于养成孩子依赖父母,不能独立,没主见的性格。
所以,家长应从小培养孩子自己的事自己做,自己的生活自己安排,自己的东西自己管。不仅能增强孩子行动的独立性,提高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孩子的责任感,使孩子能对自己的生活、行为负责。
3、答应别人的事要说到做到
我会很反感出尔反尔的人,说到做不到。嘴上说着很过瘾,而不会付诸行动。孩子对守信用这词会觉得很陌生,不太懂得守信用的重要性。
所以,家长应以身作则,答应孩子的事情一定要做到。为孩子树立一个榜样。在父母的潜移默化中,也会使孩子懂得,每说出一句许诺的话,都要负起一定的责任。久而久之,也会增强孩子行为的目的性和责任感。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小学生的话,可能年纪比较小,自己养成习惯可能还有点难度。这个时候,就需要家长好好去引导了。作为父母,要跟孩子沟通好,问一下孩子的兴趣,是读书、还是写字、还是运动。给孩子一个选择的机会,然后孩子才能一直坚持下去。之后就是父母要一定程度上监督孩子,不能半途而废。另外,不能强逼孩子去学不喜欢的东西,不能急于求成。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父母首先改掉坏习惯
再身先士卒的影响孩子
和孩子一起培养出好习惯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小学生培养习惯,家长要负起责任来。一般来说,小学生的年龄为5-12岁,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年龄比较小,没有很高的自觉和自律意识。家长做做好榜样,做好引导。习惯主要分为4个方面:1.生活习惯, 2.学习习惯,3.社交习惯,4.健康习惯。小学正是孩子养成良好习惯的最好年龄,家长要格外上心一点。多鼓励,多表扬,才能教育和培养好孩子。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感谢邀请!
小学生身心都处于发展期。自我管理能力弱。作为家长一定要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主要通过以下几方面帮助孩子养成良好得习惯!
首先、无规矩,不成方圆。作为家长一定要给孩子合理地制定规则。让孩子明白规矩就是规矩,需要去遵守规矩。制定一定得奖惩制度。没有遵守就是要进行相应的惩戒,遵守以后进行一定得奖励。不断去引导孩子,让孩子知道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
其次、在学习上,让孩子独立思考问题。放学回家独立完成作业。然后在去玩。大多数孩子放学回家喜欢玩,最后再完成作业。建议家长让孩子回来以后自己独立先完成作业,然后在玩。培养孩子合理规划时间,分清主次,轻重以及独立思考的能力。孩子学习习惯培养好,后期家长会更省心,孩子会更自律。
最后、家长一定要监督好孩子认真完成。不要打破原则,一定要坚守原则。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