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刘邦开国后尽杀功臣,为何没有杀掉张良以绝后患?
刘邦,功臣,韩信刘邦开国后尽杀功臣,为何没有杀掉张良以绝后患?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刘邦定都关中,天下初定张良便托辞多病,闭门不出。随着刘邦皇位的渐次稳固,张良逐步与刘邦拉开距离,保持上下尊卑,遵循着可有可无、时进时止的处事方式。(今日头条南方鹏首发)在汉初刘邦翦灭异姓王的残酷斗争中,张良极少参与谋划。在皇室的明争暗斗中,张良也恪守“疏不间亲”的原则,只有在立储大事上出过力。
据说张良晚年跟随赤松子云游。《太史公自序》中写到“运筹帷幄之中,制胜于无形,子房计谋其事,无知名,无勇功,图难于易,为大于细。”堪足为张良一生写照,“无知名无勇功”六个字,深得黄老精髓,也是免祸关键。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首先,说刘邦尽杀功臣就是冤枉了刘邦
从沛县跟从刘邦起事的那些老兄弟如萧何、曹参、樊哙、周勃、夏侯婴等都得善终,他的发小卢绾甚至当了燕王,即使后来卢绾脑子发热,生出反叛的心思,刘邦仍没有杀他的打算,只是派樊哙去把卢绾抓回来,而且卢绾也坚信刘邦不会杀他,他听说刘邦生病,于是带着他的家属、宫人、亲信等共数千骑,在长城下等候,希望刘邦病愈之后,亲自入长安谢罪,谁知当年四月刘邦就驾崩了,卢绾这才带领众人逃亡到匈奴,以卢绾对刘邦的了解和信任,足见刘邦并非不能共富贵的人,卢绾真正害怕的人是吕后,卢绾曾对他宠信的臣下说:“现在不是刘姓而做王的,只有我和长沙王吴芮了。去年春天朝廷族灭了淮阴侯韩信,夏天又诛杀了彭越,都出自吕后的计谋。现在皇帝有病,政事皆决于吕后,吕后专门想要找借口诛杀异姓诸王和大功臣。”于是称病不往。
其次,刘邦杀的真正的功臣只有韩信一人
事实上,就连韩信也是吕后设计诛杀,刘邦当时的态度是“且喜且怜之”,说明刘邦确实想杀了韩信,但又有点下不去手,于是“且怜之”,“狡兔死,走狗烹”韩信之死,刘邦有负韩信,但也有韩信咎由自取的成分。韩信被刘邦拜为大将军,一跃成为汉军最高指挥官,才得以施展他的抱负,正是刘邦成就了韩信,但韩信却仗着军功渐渐脱离了刘邦的掌控,趁刘邦和项羽对峙之时,请封齐王、消极观战,大有脱离刘邦成为一方独立诸侯的趋势,差不多就是又一个“英布”了,虽然最终没那么做,但在刘邦心中留下的阴影自然不小,何况他还私自收留项羽手下的将领钟离眛,身边又有个蒯通这样的谋士一直怂恿他造反,此时的韩信,俨然已是帝国的定时炸弹,但就是这样,刘邦也仅仅是擒获他,降为淮阴侯,仍不失一生的荣华富贵。是韩信自己要趁着陈豨反叛,刘邦亲自率领兵出征之时,暗中派人联络陈豨,打算发动京城的奴隶去袭击吕后和太子,这才事败被杀的。就韩信的这些作死行为,随便换成哪个皇帝,恐怕也要杀他了。
至于其他的所谓功臣,如英布、彭越、韩王信等,本就是一方诸侯,心里未必服刘邦,只不过形势所迫投到刘邦手下,一起对付项羽而已,哪有什么忠诚可言,比如英布就数次反叛旧主,其行为无异于三国的吕布,这样的人焉能不杀?
最后,刘邦没有杀张良的理由也没有那个必要
张良是刘邦的谋主,谋略天下第一,但他对刘邦却不构成任何威胁,一方面是因为他生性淡泊,没有很强的名利之心,刘邦胜出后,他基本就是归隐山林了,刘邦倒是真心想留着他,但人家就想做个安静的道士,这样的人那还有什么威胁?另一方面,就算张良真有造反的心思,说实话他也真翻不起什么浪花,因为他根本不会打仗,张良在史书上只指挥过一场战役,那就是反秦之初张良联合韩成攻略原韩国的土地。但是这场战争最后的结果是什么呢?“项梁使良求韩成,立以为韩王。以良为韩申徒,与韩王将千余人西略韩地,得数城,秦辄复取之,往来为游兵颍川。 ”攻略数城后开始打游击,韩国得以复国,还是人家刘邦打下来送给韩王的,如果用高考考试来评价张良的话,他就是一个严重的偏科生,语文满分,数学得十几分甚至计分的主,单科称王,综合能力却不强,基本无缘清华北大了!
这还杀他干嘛?你以为老刘是老朱吗?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刘邦杀所有人都有理由,尽管只是他自己找的牵强附会的理由。唯独找不到杀张良的理由。刘邦能在群雄逐鹿中胜出,张良是总设计师。张良从战略上,为刘帮设计了一条走向成功之路。如果要论汉朝建立的功劳,张良是最大。超过任何人,包括刘邦。
刘邦是封建时代的主子,所有人的命运,都掌握在他手里。要谁死,谁就得死。按“占有”权利与财富而言,似乎刘邦才是最终赢家。
刘邦不杀张良,其实还与刘邦对张良的本质认识有关。从某种程度来说,刘邦也认为张良才是赢家。而自己和被诛杀的韩信等人,全是输家。因为生命有大限,国家权利和土地财富,最终也不会是自己的。
张良从一开始,就是个世外高人,无心于功名利碌与荣华富贵。凭张良的才华,投奔任何集团都可以身居高位,不愁功名。在汉初,儒家思想尚未成一家独大,仕人的价值观并非可以用后来儒家的封王拜相,光耀门楣来衡量。
张良的性格特征,非常明显受墨家和道家思想影响很大。墨家弟子讲“兼爱,非攻”。我们完全可以理解为博爱与反对战争。张良帮助刘帮功高盖世,却从不计较个人得失,功成即身退,最终“留侯”也不做了,南下隐居了(据说就是隐居于现在的张家界)。遇到刘邦那只是个偶然,但张良会找机会出来平定乱世,却是必然。有充分的理由推测:结束天下战乱,挽救黎民苍生,才是张良的雄心与报复。
张良的性格中除了非常明显的墨家色彩,还有道家的精髓。张良的一路淡定与功成身退,充分展示了道家“为而不争……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的大智慧。张良不争权,不争地盘,不拉帮结派,不造影响力,只诚心为刘邦谋划策。充分说明了张良的“道家绝学”运用到了极致。
刘邦残害功臣,这只是后来带有儒家色彩的史学家的评价。他们潜意识里,开国帝王就应该论功行赏。否则就是暴君。但在刘邦的法家思想眼里,没有“残害”一说。汉朝初定,如何吸取秦朝的教训,保持国家稳定,是头等大事。为此他可以“六亲不认”。而诸多功臣却认为自己理应共亨“胜利果实”,要官要权要地盘。这些在张良眼里,也就是“狗咬狗的斗争”。所以,对刘帮与权臣的矛盾,张良从不参与。刘邦与吕后铲除异己的行动,本也想得到张良的支持与肯定,但张良始终不发一言,直到离开。
上一篇:如果你21岁那年给你两个选择,1是回5年前,2是回到20年前,你选择哪个?会做些什么?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