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刘邦开国后尽杀功臣,为何没有杀掉张良以绝后患?
刘邦,功臣,韩信刘邦开国后尽杀功臣,为何没有杀掉张良以绝后患?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博浪一击未中(谋刺秦始皇),张良成了朝廷通缉要犯,遂被迫逃到下邳(今江苏邳县),藏匿民间,等待时机。在下邳期间,张良得隐居高士黄石公青睐,获赠兵书《太公兵法》(传说为姜子牙所著)一部。
张良得此书后废寝忘食悉心研究,为日后建立丰功伟绩打下了扎实的知识基础。
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率先起兵反秦,各地豪杰纷纷响应,沛县人刘邦亦聚众起事,并攻取了下邳以西的一些地方。张良辗转前去投奔刘邦,并以《太公兵法》为指南,为刘邦出谋划策,深得刘邦信任与倚重,屡建奇功。
在刘邦与秦军鏖战、与项羽争霸天下的过程中,张良高瞻远瞩,料敌如神,积极襄助刘邦率先攻入咸阳,既展现出他智虑出众,又表现出他对刘邦忠心耿耿,敢为知己者死的封建士卿精神。张良虽没有像韩信那样统兵出征,为刘邦攻城略地,扫灭群雄,但他积极为刘邦参赞机要,出谋划策,于“鸿门宴”上对刘邦有救命之恩,因此其功绩被刘邦所肯定,被其誉为“汉初三杰” 之一。
功成身退,从赤松子游,遂得以善终
汉六年(前201年),刘邦大封有功之臣。张良属参谋型人才,没有立过领兵东征西讨的战功,但刘邦说:“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这是子房的功劳。齐国的三万户食邑,任君选择” 。张良却谦逊的说:“我有幸追随您,是上天的旨意;您能采纳我的建议,更是您的恩德,能得到我与您初次相见的留地,已经心满意足了,齐地三万户食邑臣实不敢接受 ”。刘邦见他如此低调、谦让,也就不勉强他了。于是张良便被封为留侯。
随后,刘邦依张良计封赏曾背叛过自己的雍齿,群臣见刘邦最憎恨的雍齿都被封为侯,自己还有何虑?就全部安定了下来。张良略施小计,使刘邦避免了“阿私之失”,使文武群臣消弭了“猜惧之谋”,使得“国家无虞,利及后世。若良者可谓善谏矣” 。
建汉初期,刘邦先定都“山河环绕,地势险要”的洛阳。张良坚决支持刘敬建都关中的意见,最终说服刘邦,改都长安。
汉初,刘邦为了巩固皇权,大肆诛戮异姓诸王,韩、彭、英、臧、张等诸王被诛杀殆尽,就连论功属第一的萧何亦屡遭猜忌,险遭不测。而张良生性恬淡,不贪名利,有意无意地游离于权力核心之外,尤其他亲眼目睹韩信惨遭杀害,既恐惧,又心灰意冷,于是在刘邦剿灭英布后,以身体有病为由,不再上朝理事。但后来他帮吕后请出“商山四皓” ,使刘邦打消了废嫡立庶的想法,巩固了太子刘盈的地位。
刘邦崩逝后,吕后出于感激,数次请他出来主事,均被他以体弱多病为由予以婉拒。
史载,张良晚年远离政事,常年在外寻仙访道,“从赤松子游”,或闭门谢客,在家修身养性。
汉惠帝六年(前189年),张良去世,追谥文成侯。正是因为他生性淡泊名利,不争权不夺利,不贪恋荣华富贵,又深谙急流勇退、明哲保身的道理,这才躲过了刘邦的猜忌与防范,得以寿终正寝。
【插图源于网络】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杀尽功臣这种论调,我不敢苟同。
汉初功臣大致上分为两个集团,以萧何曹参为首的文臣集团,然后是以韩信为代表的军功异姓王。
而大部分被刘邦诛杀的都是军功异姓王,鲜有杀文臣的记录,便是陈平那种阴险狡诈的谋士不一直都活得好好的么。
张良先放到一边,我们先说说为什么要杀这些个打江山的功臣么。
秦末天下动荡,六国纷纷复辟,项羽自封西楚霸王,规划各国势力范围,其目的是恢复战国时期的诸侯王各治其国的制度,而其西楚作为周天子一般的存在震慑诸国。
可问题是,这种已经完全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落后组织形式,严重地拖了社会发展的后腿,对社会稳定百无而一利。
诸侯国有大有小,有强有弱,而人这种动物向来争强好胜,你不能让一群掌握实权的诸侯们老实本分,争权夺利才是人类本性。
再加上彼时秦一统天下,秦始皇威风八面,震慑天下的权威大家历历在目,大早就不满足于最个什么诸侯王,或者当一当诸侯霸主游戏了,当皇帝才是终极目标。
也只有楚国这种几百年来分封建制严重的国家才会想要恢复像东周那样的制度。
所以结果就是,大家谁也不鸟你西楚霸王,互相攻伐,天下还是乱。
到了西汉建立以后,因为刘邦跟项羽争天下的过程中,需要武将们征战天下,而那个时候还没有异姓不得封王的概念,或许刘邦想有,但形势由不得他,大将统兵在外,军权实际上很难受到节制,为了安抚这些个大将,不至于让他们投敌或者自立,只有许诺裂土封王。
所以西汉建立之初,跟西周建立的时候情形上差不多,各个异姓王都有实权,有封国。在这种情况下,刘邦就要琢磨自己建立的这个汉究竟要怎样一个制度,才能保证老刘家坐稳天下,国祚绵长?
跟文臣们一商量,觉得秦制很好,大一统,中央集权很棒,但也不是没有缺点,就是把控太强,还没有深入人心,一些地方或许还是搞藩王这一套比较好。
不得不说这个方针是很符合当时的实际情况的。
但战国时代诸侯王频繁的战争,将中央周天子视为吉祥物也是一个大问题。
基于这样的问题,刘邦最后想出了非刘姓不能王的白马之盟来。
看起来这样就完美解决问题了,自己再分封刘姓亲族于各地为王,这样是不是可以牵制那些异性王了。
可能刘邦想了想,这样还是不保险,即便这些个异性王现在是忠诚的,那么以后呢,他们的子孙是不是也一样效忠自己的子孙呀。
基于这样的考量,刘邦觉得既然存在问题,那就要解决问题,所以就挥起屠刀,拿这些异姓王开刀咯。
刘邦是刻薄寡恩吗?我想不见得,毕竟后来如周勃陈平这样能够拥立皇帝的大臣,他不都没有杀嘛。
所以杀功臣这件事,是基于国家制度,政治稳定所考虑的。
而至于张良,张良虽然劳苦功高,但是他有兵权么,是异姓王吗?他能够鼓动朝臣大将跟他一起造反吗?
那时候的文臣节操还是很高的。
以上个人浅见,欢迎大家交流探讨。
上一篇:如果你21岁那年给你两个选择,1是回5年前,2是回到20年前,你选择哪个?会做些什么?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