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如何看待生与死?
也是,生死,这是如何看待生与死?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这不仅是毛泽东的独特学术见解,实际上也是他晚年悲痛的心情和原因的自我诠释——是社会、沧桑、家庭的多重不幸、所造成的。
大树本来是枝干繁茂、根系宠大,生命力极强,由于受到了苔菌的埋压、鸟虫的剥穿、霜露风烟的侵撼,逐渐变得衰弱而枯死。
人由出生而逐渐壮大,又逐渐走向了死亡,不也就是这样的一个过程吗?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顺其自然。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顺其自然呗。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人一出生前方等待着他的就是死。这是个宿命!怎样在有限的生命里做点有意义的事情、做点不仅是为自己私利的事情应该是极有意思和极为幸福的回忆……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看待生死都一样,证明生活没希望。要是想生不想死,那是国家给工资。要是想死不想生,那是没钱看医生。风雨不打公职人员,有啥原因不想生。农民八十还种地,生死还有啥意义。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浅说伟人毛泽东的生死观》
毛泽东在名著《矛盾论》中,曾从哲学的高度,多次论及生死的问题;他指出:
“……生命也是存在于物体和过程本身中的不断地自行产生并自行解决的矛盾;这一矛盾一停止,生命亦即停止,于是死就来到。”
“……没有生,死就不见;没有死,生也不见。”
中国人还有“红白喜事”的说法,认为生与死都是可贺之事,这种超然态度很合毛泽东的口味;1958年5月26日,毛泽东在“八大”二次会议上,这样说:
“中国人会讲辩证法,结婚可能生小孩了,是突变,一个母亲分裂出一个小人出来,多子女的分裂出六七个、七八个,变成航空母舰。我不是不赞成节育,是讲辩证法,是说新事物的发生,人的发生、生产,这是喜事,是变化,一个变两个,两个变四个。至于死亡,老百姓也叫喜事,但一方面总要开一个追悼会,哭一哭鼻子,要送葬,人之常情。一方面是喜事也确实是喜事,如孔子还在,会场上有他,问他多大年纪?二千九百岁,这就很不好,大家有饿死的危险。讲辩证法不赞成死灭不好,是形而上学。”
生与死,既然是个自然现象,人就必然要遵循自然规律;所以,毛泽东每当说及死亡之事,虽也有些无奈与伤感,但他豁达、乐观的胸襟,却使得他的言谈随意自如、充满了轻快的格调,时不时还出现俏皮话。
毛泽东曾对护士长吴旭君说:
“人都是要死的,这是个概念。根据概念,然后你作出判断:毛泽东是人,看来这个判断是正确的。那么,根据判断你再去推理。所以,毛泽东是会死的。”(引自吴旭君《毛主席的心事》,下文不再注出。)
他对吴旭君,还说过这些话:
“如果不死人,从孔夫子到现在地球就装不下了。新陈代谢嘛。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这是事物发展的规律。”
“我在世吃鱼比较多,我死后把我火化,骨灰撒到长江里喂鱼……”
他引用了刘禹锡充满哲理的一联诗句,说明了人死的必然性,表述了新生事物必然要代替旧事物的哲学观点——长江后浪推前浪、世上新人胜旧人;而喂鱼之说,又充分展现了一个伟人豪迈、幽默的性情。
毛泽东于青年时期,就曾经认真思考过死亡的问题;他在读泡尔生的《伦理学原理》之时,写了许多批语。
在他看来,死亡也是不必太过于畏惧的;为什么要这样说呢?
其一、由生到死,是一个嬗递渐至的过程;老人安然寿终,其事必当如此,有此认识,“亦不至起甚大之畏惧”。
据他的推测,人之所以畏死,不是畏痛苦,而是不知身故以后,将会如何;觉得宇宙浩茫,无所凭据,也就是心里空荡荡的,没个底。
其二、假如人能够长生不死,长住于一个老旧世界,永远经验同一种生活,那才是没有多大意思呢。
人都有好奇之心,死是有生以来、未曾经验的奇事,死后的不可知世界,更是奇中之奇;“未尝经验之奇事,何独不之好乎?”
于是,他又说,“人生在世,何处寻此奇伟之巨变”,“大风卷海,波澜纵横,登舟者引以为壮。况生死之大波澜何独不知引以为壮乎”?
青年毛泽东认为,人的自然死亡,最终是无法改变的,故而,只有以泰然处之为上;但还有另外两种死亡——自杀与被杀,又该如何评价呢?
他于那时,写了一篇文《非自杀》,将生与死的几种价值档次,列成了一个表,如下:
上一篇:孩子读七年级,英语第二次月考考了45分,孩子说对英语没有兴趣,应该怎样帮助孩子?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