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你最喜欢三国时代中的什么人物?
刘备,关羽,汉中你最喜欢三国时代中的什么人物?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人品
赵云的人品,几近完美。
赵云初投公孙瓒,等看出公孙瓒并非明主,他也没有马上投靠刘备,不愿意做出违背德操的事情,而是等公孙瓒败亡之后,才投奔的刘备。
曹丕篡位称帝,刘备不趁势伐魏,却意欲先伐吴,先给关羽报仇。赵云不顾刘备的暴怒,据理力争,私仇不宜放在国事之前,足见赵云深明大义。
所以说,这么一位三百六十度无死角帅的惊天动地人品过硬的超级无敌宇宙级别大英雄,千百年来,赵云的人气值如此之高,不是没有道理的!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清代史学家赵翼曾说,历代人才莫盛于三国。三国是英雄辈出的时代,一时群星闪烁。但是,三国征战不休,亦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乱世。所以,在这样严酷的环境,是考验一个人生存智慧的时代。
既要能苟全性命于乱世,又要闻达显贵于诸侯,最后能退身自保于终老。放眼三国群英,唯有贾诩一人。贾诩就是我个人最喜欢的三国人物,我对他的智慧推崇至极。
根据《三国志贾诩传》,我将从三个方面,为大家分享关于贾诩的人生智慧。
一、 善保其身的生存智慧:
贾诩,字文和,是武威姑臧(今甘肃武威)人。贾诩善于读书,很早就懂得了韬晦之道。贾诩深谙:“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他善于藏锋,才美不外露。贾诩深知,自古佳人才子,多遭人嫉,预后不良。
所以在《三国志贾诩传》中,说他“少时人莫知”,不过也有高人读懂了贾诩,称他有张良、陈平之才。
在贾诩的人生智慧里,他有明智的底线意识,不但懂得谋进、思退,而是更深谙如何善保其身。
这样的智慧修炼,贾诩在一次遭遇的突发绑架事件中,展露无遗。
贾诩有次因病辞官,在西归还家的半路上,遇到了的反叛氐族人,和贾诩同行的几十个人都被他们所绑架。
大家都慌作一团,唯有贾诩保持镇静,告诉绑架他的氐族人,说:“我是太尉段颎的外孙,你们不要杀我,我家人一定会出高价来赎我的。”
当时太尉段颎,是驻守边将,威震西域。但,贾诩事实上也并不是段家的外甥,不过是贾诩巧借段氏的威名,来震慑氐人,果然氐人不敢伤害他,其余的人都被杀死,反而把贾诩送了回去。
贾诩在变局中,善保其身的生存之道,后来帮助他渡过更多的难关和考验。
二、 审时度势的政治智慧:
贾诩的政治智慧,审时度势,远见卓识,更令人称道。
彼时,曹操与袁绍在北方正胶着苦战,贾诩时为张绣的幕僚。张绣隔岸观火,战局形势未明,曹操与袁绍均有拉拢张绣之意。
袁绍当时势大,遣人来招降张绣,张绣准备同意,贾诩却当着张绣的面回绝了袁绍的来使,准确地指出袁绍不能容人,而投降曹操有三点优势:曹操挟天子令诸侯,名正言顺;曹操兵力较弱,更愿意拉拢盟友;曹操志向远大,一定能够不计前嫌。张绣听从贾诩的建议,率众归顺曹操。
张绣、贾诩也均得了曹操的重用和欣赏。
这种对于阴晴未定的时局,贾诩却审时度势,有着超出寻常的政治智慧,在乱世之中,寻找到最合适的道路。
贾诩的政治远见,更是看到了曹操的身后事。在曹丕、曹植的太子之争时,贾诩以袁绍、刘表为例,一句话就帮曹丕扶正:“吾常思袁本初、刘景升父子也。”。贾诩暗示曹操不可废长立幼,从而暗助了曹丕成为世子。
因为贾诩辅助之功。黄初元年(220年),曹丕称帝,即拜贾诩为太尉,封魏寿乡侯。最后平安终老。
三、 运筹帷幄的军事智慧:
贾诩在军事上,也屡出奇谋,展现了不同凡响的军事智慧。
贾诩在张绣幕中时,作为谋士,就曾两次献计,击败曹操。其中宛城之战,几乎使曹操丧命于此。曹操的爱将典韦、长子曹昂、侄子曹安民等人战死。此战也是曹操一生中最惨痛的失败之一。可见贾诩的军事智慧,不在长于知兵的曹操之下。
贾诩归顺曹操之后,曹操与袁绍决战官渡。此时,曹军军粮用尽,曹操问计于贾诩,贾诩说:“您在精明、勇敢、用人、决断四个方面都胜过袁绍,之所以相持半年不能过取胜,是想顾及周全啊,抓住机会,便能很快取胜。”曹操称善,后来抓住机会偷袭乌巢,一举战胜袁绍。
贾诩的人生智慧,限于篇幅,只能略叙一二。易中天先生在他的著作里,也对贾诩给了很高的评价,他认为:贾诩是整个三国时期最聪明的人。
读史明智,知人论世。虽然,我们有幸生在清平之世,但是从历史人物身上,总会得到不竭的人生智慧,比如贾诩。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四海之内英雄,可有谁,胜孤一筹?
使天下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三国的人物我比较喜欢周瑜。周瑜生于175年,是东汉末年三国形成初期著名的历史人物。
据史书记载,周瑜身材高大,相貌英俊,宽宏大度,才智过人。少年结交豪杰孙策,重情忠义;曾经瞧不起周瑜的程普后来对周瑜十分敬服,直言:“和周公瑾交,如饮醇醪,不觉自醉。”周瑜不光外表帅气人品好,简直就是文武全才,他甚至精通音律,江东民谚素有“曲有误,周郎顾”之语。
《三国演义》的作者基于对蜀汉政权的同情和小说的艺术需要,把周瑜描写成为与诸葛亮明争暗斗的人,最终被诸葛亮三气而死。受《三国演义》的影响,很多人对周瑜的评价是负面的:长相英俊却小肚鸡肠、嫉贤妒能,“既生瑜何生亮”的哀怨把周瑜的大众形象刻画得很深刻。后人的评价甚至也会被再后来人刻意篡改,比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描绘出了一代英雄豪杰的何等洒脱和气度,这本是苏轼对周瑜的赞赏与评价,但后来“羽扇纶巾”却多被化用在诸葛亮身上,成为了诸葛亮的经典形象。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