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乾隆在执政后期是否为清王朝的覆灭埋下了隐患?为什么?
乾隆,嘉庆,清朝乾隆在执政后期是否为清王朝的覆灭埋下了隐患?为什么?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在乾隆去世后,清朝的腐败风气越演越烈,整个王朝也就在积重难返里,进入了落后挨打的近代史。客观来说,这个历史大坑,乾隆确实有很大责任。
作者:我方团队张嵚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公元1796年,嘉庆元年,86岁的乾隆皇帝选择退位禅让,将皇位交给嘉庆,自称太上皇。对于过去的帝王而言,主动禅让确实极为罕见。乾隆的禅让,原因复杂,其中一个就是他曾许下诺言,自己的在位时间绝不超过康熙61年的记录。
但是,对于皇帝这个职业来说,只要坐上,就意味着终身无法退休。这是历朝历代禅让极少的缘故。因为那些交出权力的帝王,大多下场凄惨。过去那些前车之鉴,都在告诉乾隆,即便退位,也要把大权牢牢抓在自己手中。
对于嘉庆而言,只要乾隆还活着,自己就是永远的太子,皇位也只是一个烫手的山芋。所以,嘉庆在得到乾隆要禅让退位时,立刻告诉乾隆,自己愿意继续当太子。即便将来要归政,也要等到乾隆一百岁以后。
朝廷大臣也趁机上书,告诉乾隆自己的不舍,让他不要退位。儿子和大臣的这种反应,乾隆看到后自然很高兴。他告诉大臣,自己当了太上皇也会继续管事,把太子扶上马。后来乾隆告诉外国使臣时,自己虽然归政皇帝,但大事还是朕决定。
所以乾隆退位后,朝廷军国大事,高级官员任免,依然由乾隆处理,嘉庆只能处理一些日常事务。而且,还必须小心翼翼。
毕竟他每天还要接受乾隆的“训谕”。如果换来乾隆不满意,说不定直接被夺下皇位。乾隆的儿子,虽然好多都没活得比他长。但总有可以替代嘉庆的人选。
不过,乾隆毕竟已经是86岁的老人,精力难免不济,身边需要有人辅佐。原本嘉庆是最好的人选。可是,在乾隆看来,嘉庆极有可能影响到自己的地位。所以,他只能仰仗大臣。
过去阿桂是很好的人选。但是,在乾隆退位的这一年,阿桂也以年老为由告假。阿桂此时也八十岁了,身体又差,在回家第二年就因病去世。乾隆就把和珅、董诰、王杰等人提拔上来。
这些人中,和珅权势最大。他兼任内阁大学时、军机大臣、九门提督等数十个职位,乾隆最为仰仗。后来乾隆口齿不清时,就是和珅站在乾隆身边,为他担任翻译。
不过,董诰、王杰跟和珅并不是同一阵营的。这自然是乾隆故意这么做的,主要是为了制衡和珅,防止中枢大臣串通一气,自己可以掌握独揽大权。
所以,在朝堂上,乾隆即便退位,依然掌握大权。当然,这种看似稳固的局面下,其实暗藏这许多惊涛骇浪。庙堂的不平静,呼应着江湖的暴风雨。
乾隆六十年,贵族、湖南一带爆发起义。这场起义风波极大,傅恒的三子福康安、和珅的弟弟和琳都在军中阵亡。在嘉庆元年时,这场起义仍未平定。
而且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在湖北爆发了白莲教起义,并迅速点燃四川,随后在河南、陕西等省份蔓延。这场起义爆发的原因,其实是清朝自乾隆在位后来来的种种矛盾。
朝堂上,乾隆皇帝逐渐失去早期锐意精干的风气,变得愈加奢靡,好大喜功。
一次次南巡,耗费无数银两。国库储存也断崖式缩水。皇帝的奢靡,导致官场风气走向腐败,一味逢迎讨好皇帝,只希望自己能逐渐走上高位。
雍正年间的官场清廉被逐渐毁坏。百姓被官吏盘剥勒索,无家可归,流民问题严重。而四川、湖北一带,原本就有大量的流民。
因为康熙年间,曾实行“湖广填四川”政策,从外省涌入大量移民,导致四川涌入大量外来移民。现在又遇到官府的逼迫。许多百姓甚至舍了家业,躲到大山,希望可以换来一点生存空间。
但是,当他们发现,即便是躲到深山,也逃不过官吏勒索,就只能起义。用这种不要命的办法,给自己和子孙换来一线微薄生机。
这场起义最终会在嘉庆元年爆发,则是因为朝廷担心有人谋反,于是大肆搜捕。结果起义真的提前到来。当然,起义的爆发,在当时形势下,其实是在所难免的。
跟朝廷正规军相比,起义军无论装备、训练都要差很多。起义在初始阶段,非常失败。除了襄阳一带有不错战绩,其余起义军都被打得找不到北。
但是,军队镇压并没有解决他们遇到的问题。哪怕很多人倒下,可补充的队伍依然很快。倒下十人,就有一百人补上。倒下一百人,就有一千人补上。
起义军在这一年的打压中,反而发展得极快,作战办法也更为熟练。嘉庆元年的大清王朝,正在逐渐走向混乱和衰落。
对历史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脑洞外星人,一个研究地球历史的外星人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感谢邀请
个人观点,我认为这个答案是可以肯定的具体原因如下:
第一,在乾隆末期,由于乾隆皇帝的纵容,官吏的贪污腐败也是十分严重,而且到了积重难返的地步,嘉庆又无法像雍正那样下定决心整顿吏治,对于那些贪官污吏甚至只是训斥,恫吓。
第二,自命不凡的乾隆,在晚年全部身心沉浸在自我欣赏的快感当中了,他产生了一种错觉,即他没有继续努力的空间了。他不断奉行豪华的庆典、巡游,耗费了大量的财富。
第三,乾隆末期,人口问题也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当时的人口已达三亿左右,比康熙末年的二千五百万左右,骤增了十多倍,而生产的增长远远赶不上人口的猛增,这更造成了人民生活的贫困和社会阶级矛盾的激化,农民起义如火如荼。据说,乾隆在临死的时候“频望西南,似有遗憾”,大概就是因为他来不及镇压西南的人民起义而引为遗憾吧!
第四,抱残守缺,夜郎自大。乾隆30年,英国爆发了工业革命;乾隆39年北美爆发了独立战争;乾隆50年卡莱特发明了水力织布机,瓦特改良了蒸汽机;乾隆54年法兰西爆发革命。这些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人类新生产力和新制度的诞生,改变了世界的政治格局,影响着世界历史的进程。而此时的乾隆帝呢,却沉浸在古老文明的余晖之中,浑然不知日之将暮,寒鸦凄迷。乾隆六十年(1795)会试,各省上报80岁以上参加会试者116人,实际参加并三场完竣者92人。乾隆听了非常高兴,对这些老人大加赞赏,借兴教尊老之名,极力粉饰他的太平盛世。乾隆这种文化上的保守与自信,也是形成清廷闭关锁国政策的文化根源。早在康熙初期就已开放的广东、福建、浙江、江苏四个海关和外商贸易,事隔70多年反而被乾隆关闭了。康熙时努力学习西方自然科学,乾隆却把它视为异端邪教等。乾隆这种闭关锁国之策和对古老文明的抱残守缺,使得清王朝的衰败日渐显现,也为清王朝最后的覆灭埋下了祸根。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