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有人学习书法几十年只写一种字帖,这种方法可取吗?
书法,行书,字帖有人学习书法几十年只写一种字帖,这种方法可取吗?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问题补充: 有人说颜真卿的《多宝塔》练习不好,绝不学习其他字帖,有人说《九成宫》练习不好,我也绝不学习其它字帖。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赵宦光《寒山帚谈》中道:"不专攻一家,不能入作者阃奥,不泛滥诸帖,不能辨自己妍媸。″
如果学书不专攻一家,就不能深层次的了解书法的精微深奥,不能学到碑帖的精髓。如果不泛临多家碑帖,又不能辨别自己书法作品的美和丑、优和劣。不能开拓眼界,提高鉴赏能力。
学书法先专精一帖,然后泛临多家,尝试较高层次的创作。
(何绍基行书四屏)
晚清书法家、诗人、画家何绍基,道光十六年进士,尤擅长行书。他的行书专精颜体,又汲取多家汉碑、魏碑、篆书的精华,自成一家。厚重雄强、大气磅礴。
(何绍基行书四屏)
何绍基对中锋用笔十分重视,有他独到的见解,他曾说:"如写字用中锋然,一笔到底,四面都有,安得不厚?安得不韵?安得不雄浑?安得不淡远?这事切要握笔时提得起丹田工,高著眼光,盘曲纵送,自运神明,方得此气。当真圆,大难,大难!″
(何绍基行书四屏)
虽然他临过很多碑帖,但行书创作是以颜真卿基调为主而自出新意。
(何绍基行书四屏)
何绍基诗欣赏:山雨
短笠团团避树枝,初凉天气野行宜。
溪云到处自相聚,山雨忽来人不知。
马上衣巾任沾湿,村边瓜豆也离披。
新晴尽放峰峦出,万瀑齐飞又一奇。
何绍基国画欣赏:
(个人浅见,仅供参考。不当之处,敬请包涵。)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为某一家某一体所折服,经年累月临习,大概不少学书朋友都有类似经历吧?
然而实际达到的结果却并非如此,多数人因为这种坚持,渐成了精神负累,失去了主观能动性,慢慢转化为一种惰性的机械重复,虽然耗费了时日,成果却不显著,脱帖不久又被打回了原形。
造成这种状况的,我想有几点值得注意:
一、太过执着
有时候执着带来的结果并不都令人满意,执着还要参与灵活。我发现此类朋友临帖大都过于执着局部,忽视了整体,往往笔画写得很好,但结体与章法却差强人意。改变这种状况建议选定某一体后,反其道行之,先学其章法,感受其笔势、气韵,再学习结构,把这些在心中有个概念后,再详究笔法。这种方法好处在于能抓住形体重点,快速进入背临阶段及脱帖。
二、勤于思考
许多朋友谈及学书初衷时,认为学习书法很省事,不像学画一样要花费精力时间去拜师、写生、游历、参观展览等。认为只要在家里用心临帖,最不济的把一家一体临得唯肖难辨,也可小有名气了。
这样想法的朋友也有些道理,毕竟学书门槛很低,一纸、一笔、一墨即可,省钱省事。但正因这样想法,最容易造成机械惰性重复。我们学书也需要动脑筋,需要旁猎广涉去提高自己的感悟能力;能在纷乱表浮的具像下发现书法本质规律,即笔法规律、结构规律、章法规律,把这些规律加以固化,则一法通万法通。
三、保持思维活跃
学书法要善于在旧帖里发现新意;要于熟练中体会生涩。
临习了很长时间的旧帖,会逐渐失去主观能动性,以为自己已很体察入微了,已没有新鲜感,这时就会遇到“瓶颈”。因此我们可换种方式,用已学到的技法去多搞些创作,大字小字变换写写,在这实践过程中,又会发现我们还未意识到的许多细节还需要完善,于是又有新的动力去审视旧帖。
董其昌有过类似的话:赵孟頫可取的地方是熟练;我可贵的地方是生涩。这对于长期临一种帖的朋友尤为警醒。字临得越熟练,越容易变得油滑、俗套。所谓“生涩”,就是要能在无味的熟练中寻找到“趣点”,这“趣”包含于点画、结构、章法中,找到了趣点,一个字,一幅作品就会生意盎然,也是形成自我风格的起点。
以上几点,只是个人的一点体会,因为我也有这些困惑,并一直还在摸索,希望朋友们指正批评!
[临池管窥]谢谢阅览!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专业是精深。多面是花普。满足是长乐。难得的可取。直卓人生好!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金庸先生是个神人,他留下了很多经典,其中郭靖初学“降龙十八掌”就很有意思,只会第一掌“亢龙有悔”的他,用同一招式,竟让在同一现场的梁子翁、梅超风、欧阳锋先后吃尽苦头。
这说明,一招鲜,也是可以吃遍天的。当然,一招可以让郭靖成为一流高手,但要想成为超一流,只会一招显然是不够的。
书法也是如此。一个人一辈子只练欧字,练到极致,他是可以凭此立足书坛,成为名家亦非不可能。
但若想成为名垂书史的书法大家,则非博采众长、触会贯通不可。
以楷书为例,为书一般从唐楷入手,因其规律性强,学习起来相对容易。但学习唐楷容易让楷书失去变化,故入门后要上溯魏晋,向钟王小楷学趣味,也可向魏碑求变化,如此,方能成为楷书大家。
其实,这也即书法学习中所要求的“先专后博”,先从一家一帖入手,再旁及同脉系的其他家、其他帖,甚至可以向不同脉系的书法家学习,学习他人的长处,最终形成自己的风格。
上一篇:有些人认为每个人都是不同的,在生活和社会的各种方面都不能做对比,你认同吗?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