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如何评价李广?
李广,匈奴,汉武帝如何评价李广?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二、个人因素
1.虽名声大,然总是关键时刻掉链子。 汉代军人封侯靠的就是军功,标准就是一次战斗,斩首一千级!但是很可惜的是,我们的飞将军在汉武帝的对匈的一系列战争中表现的泛善可陈,甚至是败多胜少,差点命丧敌手,令人唏嘘,其中主要有四次大的战役:
第一次、李将军领一万军,结果遭遇匈奴主力,全军覆没,本人还受伤被俘,后逃还!无功有过,不能封侯。
第二次、随主将卫青大将军出征,可惜遭遇失败,也是不能封侯。
第三次,李将军率领四千将士出征,遭遇匈奴四万主力,这次李将军打的可谓是惊天地泣鬼神,硬生生打退了匈奴,打出了李将军的威名,斩首一千余级,但是杀敌一千,自损八百,功过相抵,因为当时还有一条规定就是战损不能超过三分之一,这是为了防止将领为了贪功,白白牺牲将士性命,所以汉武帝考虑再三还是没有给封侯。
第四次,当时李将军已经是六十多岁了,也是最后一次机会了,很可惜,李广在大漠中迷路,羞愤自杀,一代名将就此陨落!
2.治军散漫,防备松懈,几乎每次作战都伤亡惨重。李广带兵出征,怎么舒服怎么来,安营扎寨后,部下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既不派出侦察兵,也不设置刀斗巡逻。而同时期另一位名将程不识的做法,就和李广截然相反。程不识治军严谨,行军、扎营都是按照操作规范来,侦查、防御、巡逻一个都不能少,因此从没打过败仗,人称“不败将军”。 程不识认为李广的治军方法并不足取,士卒虽然得以休息,乐意跟随李广,“其士卒亦佚乐,咸乐为之死”,但是一旦敌军来袭,将无法抵挡,“李广军极简易,然虏卒犯之,无以禁”。
3.心胸狭隘,气度小。常言道“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真正优秀的名将,是可以做到虚怀若谷的,可以包容一切的,李广的胸襟与同一时期的韩安国(创造“死灰亦可复燃”的成语)相比就相去甚远了。这从他对待霸陵尉一事便可以看得很清楚。《史记·李将军列传》记载:顷之,家居数岁。广家与故颍阴侯孙屏野居蓝田南山中射猎。尝夜从一骑出,从人田间饮。还至霸陵亭,霸陵尉醉,呵止广。广骑曰:“故李将军。”尉曰:“今将军尚不得夜行,何乃故也!”止广宿亭下。居无何,匈奴入杀辽西太守,败韩将军,后韩将军徙右北平。于是天子乃召拜广为右北平太守。广即请霸陵尉与俱,至军而斩之。霸陵尉虽是在醉酒后执行公务,但也是依照法令行事,并未胡乱执法,也并非针对“前任李将军” ,可见李广的心胸狭小。
三、时运不济
纵观飞将军李广的一生: 汉文帝时代的李广太年轻,虽然得到了
汉文帝的肯定,但是想要封候还是缺了点战绩。汉景帝时代的李广年富力强,保境安民,防御战绩出彩,但是因为政治不正确(《史记》记载:及孝景初立,广为陇西都尉,徙为骑郎将。吴楚军时,广为骁骑都尉,从太尉亚夫击吴楚军,取旗,显功名昌邑下,以梁王授广将军印还,赏不行)末能封侯。汉武帝时代的李广年事已高,老的不仅是身体更是战路、战术等战场思维已与当时的国策大政方针不相适应,终至一生未能封侯,落得个自刎沙场的悲剧。这一切或许就是命运的的安排吧,汉文帝的那句“惜乎,子不遇时!怕是冥冥中预示了这一切吧。
但是后世为何对李广的悲剧有更多的同情,造成大家都认为李广难封的悲剧是不公平的。但是事实上应该只是文人骚客一厢情愿的想法罢了,后人吹捧李广追本溯源要到司马迁写《史记》那个时候,司马迁比较偏向于世代将才的李家的,他个人比较喜欢李家所以对李广夸奖也是比较多的,司马迁他也不是圣人,他不能做到绝对的公平,每个人都有自己偏爱的一方,卫青与李广之间,司马迁就偏向于李广。中国也有一个比较传统的思想,就是比较同情失败的英雄。有一句叫冯唐易老,李广难封。这一句就十分明显的体现出这一点,后来比较失意的一些名人就会借李广来抒发自己的不得意,对自己仕途不顺进行自我安慰。
李广难封的悲剧并不是我我们课本和戏剧文化影视作品中所呈现出来的那般,其实更多的还是有着深刻的主观和客观原因的,更多的或许是李广个人原因了。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历史作家张锐强就写了篇文章,为我们梳理了李广难封的来龙去脉。
李广的一生,经历了文帝、景帝和武帝三个朝代。文帝就赞叹李广的英勇,说他要是生在高祖时代,轻轻松松就能当个万户侯。可惜文景之治那时候,休养生息,对边境的匈奴,实行的也是和平策略,李广根本没有立战功的机会。可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在文帝和景帝的时代,大家就都认为李广应该封侯了。
后来汉武帝上位,改变了对匈奴的政策,多次对匈奴发起战争,按理说,李广封侯的机会应该来了。可是咱们这位飞将军李广,点实在太背,汉朝和匈奴之间大型的战役,他参加了四次,却都没能如愿封侯。后来连司马迁都在史记里说李广点背。
那李广有多点背呢?咱们结合他参与的那四次战役来说说。
第一次,李广和汉武帝的小舅子卫青搭档,以偏师遭遇匈奴主力,李广部队的军力和匈奴相差好几倍,结果全军覆没。要不是匈奴想活捉李广,他可能就在这场战役中挂了。以李广的战绩,罪当杀头,可汉武帝爱才,只是将李广贬为平民。
第二次呢,汉武帝派出的还是卫青和李广。可匈奴一听是飞将军李广,都绕开他的驻地,不和他正面开打,结果李广自然也就没有战功可言。
要说第三次,李广的战绩可真是可圈可点,以四千兵力击退匈奴四万人马。可这位飞将军真是不走运,因为同时和匈奴开战的还有当时的后起之秀霍去病,人家在那一战中,砍下了匈奴三万三百颗脑袋。当时汉武帝对于战功的考核只有一个标准,就是杀敌人数。李广这一战虽然可以说的上是惊天地涕鬼神,可他的部队也伤亡惨重,汉武帝算了一下账,李广功过相当,还是不能封侯。
经过了这三场战役,咱们大概也看出来了,李广这个人,确实是点背。但咱们怎么认为不重要,重要的是,在当时,李广点背成了汉朝上上下下的共同看法。
这时候,汉武帝正在准备和匈奴的最后一战。在汉武帝的计划里,这次出征,原本没有李广的份。可是快六十岁的李广知道,这是他人生中马上封侯的最后一次机会,就再三请求汉武帝允许自己出征。汉武帝实在不好意思,答应了。可是出发前,汉武帝私下交代卫青,李广这人点背,别让他和匈奴直接开战。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