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如何达到真正的“静”?
佛家,有的,道家如何达到真正的“静”?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静的状态是安全无伤害的时刻,蓝天白云下的草原牛羊低头吃着草,空旷的草原只有微风拂过。砍柴的焦夫只身一人穿径以山脊唱着山歌,歌声回荡于山梁之间。浩渺的湖面一舟一翁持杆垂钓,翠鸟也立于枝条上静候着水面。这样安静的环境也是山野村夫的日常,寂静中所求的唯有一饱。农夫,日出而作,日入而息,茅屋独灯如星点。最大的动静是远处传来的犬吠声,独寂的山村,度日如年,现代都市里的人象怎样的寂寞空虚能否耐心久住。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谢邀。
这个问题其实设计的面比较广,我简单的介绍一下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有关“静”的文化,主要分为道家和佛家。
道家的“静”指的是“无为”,什么都不做,哪怕你认为自己做的事情是好事也不要做,坏事更不用说。
老子的对于“静”的理解我们可以看作是一碗泥水,道家认为,这世间的纷争迷乱就像这一碗泥水一样,过于浑浊,过于流动,而之所以浑浊的原因是这个碗里的水在动,那么让水不动了,这水不就自己干净了吗?
所以,道家的思想虽然看起来是消极的,是让人们不作为的,但其实道家的思想是很乐观的,道家认为所有的事情最终都会归于平和,归于静止,所有的事情最后自己都会向着好的方向发展,就像那一碗泥水一样,你不动,这碗泥水反而会慢慢的静下来,那些泥土都会慢慢的沉到水底中,动的越多,反而越不容易清静,这是道家的静。
佛家的静就与道家的静不同了,我们说了,道家的思想其实是很积极的,道家认为所有的事情最后都会向着好的方向发展,而佛家则认为所有的事情最后都会变成虚无。
佛家有四法印,诸行无常,诸法无我,诸漏皆苦,涅槃寂静。
最后的这个“涅槃寂静”就是指的绝对的“静”,没有一丝一毫的波动。
我们单以“诸漏皆苦”来解释一下佛家中的静。
首先,“漏”指的是情绪,诸漏皆苦的意思就是,所有的情绪都是痛苦,无论这个情绪是开心还是不开心,只要情感有了波动,那就是痛苦。
比如说,你在大街上掉了十块钱,你感到闹心,你觉得不高兴,那你的这个不高兴的情绪就在让你痛苦。
但你在大街上捡到了十块钱,你感到开心,这个开心,其实也是痛苦,为什么呢?因为你一旦拥有了这十块钱,这十块钱就会波动你的情绪,假如这十块钱你又掉了,那你还是会感到不开心,即使这本来就是你捡到的钱。
所以佛家常说,钱财乃身外之物,不要因为这些东西而波动自己的情绪,来了又走,走了又来,为了这样的事物开心或者不开心有什么意义呢?
除了钱财之外,佛家对所有的事物都是这样的态度,什么钱财啊,什么姻缘啊,什么功名啊,这些东西都会让自己的情绪都产生波动,所以这些东西让人陷入痛苦之中,全都要抛弃。
全都抛弃之后,还剩下什么呢?只有这肉身一具,能够放下这世间一切,那就是踏入了佛门,所以佛家的这种“静”与道家的“静”有着很大的不同,一个虽然缥缈但还在俗世之中,一个已经踏出了这滚滚红尘,探寻那涅槃之地。
那你如何做到真正的“静”呢?这就看你想得到的“静”是什么程度了。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静”蕴藏着幸富的幢景:心静能产生无穷的创造力,改造自然,创造辉煌:环境优静,青山绿水,心情愉悦,健康快乐。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你一开始就错了,为什么要静下心来?心的本质就是动不是静。如果你抱着要让心违反它的自然法则,可能你到头只是一场梦罢了!佛陀在2500年留下内观法门;就是要我们看着心的动最后找到法的本来面目的。记住,法的无常(心的不静)才有无我。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真正的内心\"静\"必须源头赐予!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其实不是静,而是安,是安宁。两个方面:一个是接受困难的现实而安宁,顺其自然,这是外安;另一个是克制过度的欲望而安宁,淡泊清心,这是内安。提高思想认识,思考人生意义,乐天知命,可以做到。
上一篇:有什么东西是一开始吃觉得很难吃,但是却越吃越想吃呢?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