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书法应该如何鉴赏?
书法,笔画,书法作品书法应该如何鉴赏?
发布时间:2020-12-06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瘗鹤铭》、《经石峪》、《中兴颂》是大字如小字的典范。《黄庭经》、《乐毅论》、《小麻姑》 是小字如大字的杰作。包世臣评曰 : “ 小字如大字 , 必也《黄庭》 , 旷荡处直任万马奔腾而藩离完固 , 有率然之势。大字如小字 , 唯《鹤铭》之如意指挥 , 《经石峪》之顿挫安详 , 斯足当之”( 《艺舟双楫》 ) 。这些书法作品恰能综合大字、小字之长,达到了极高的审美境界。(参见图十四)
5. 主与次
主与次这对因素体现书法形式美中主笔与余笔、主要部分与次要部分的突出与协调的规律 , 主次的分明使书法造型形象有了变化起伏而又纪纲不紊的势态 , 主笔的突出使书家表现出鲜明的个性风格。
在汉字造型结构中 , 主笔往往是那些决定该字基本间架、重心、中心的笔画 , 或被书家格外突出的以体现个性风格的笔画。它一般比其它点画要长、粗、重。此笔画并非只在字心、字之正中 , 在不同的字形结构中它的位置也有所变化。有些字的主笔比较固定 , 如“ 中” 之中竖 , “ 國” 、“ 匡” 等包围结构之外框 , “ 全” 、“ 金” 等之长撇长捺等。而有的则变换的余地较大。如柳书“ 至” 字 , 或上横长 , 或下横长 , “ 年” 字在魏碑之中 , 其长横的位置上下变动。这样 , 字之重心也有上下区别 , 字的体势险稳不同。谈及书法体势 , 往往纵、横二分。取纵势者 , 主笔多在竖向笔画 , 取横势者 , 主笔多在横画、波画。前者以篆为代表 , 后者隶书居多。
突出的主笔是书家风格的重要标志。不同书家的审美理想、趣味、个性 , 通过其格外强调的主笔得以鲜明表现。所谓“ 颜筋” 、“ 柳骨” 、“ 褚态” 等等 , 正是人们对其主笔特征的概括总结。颜书左右环抱扩展的竖笔、钩笔 , 笔力沉实而有韧劲 , 浑厚而有弹性 , 体现了雄强宽博的含忍之力。柳书那长伸挺拔的横、竖等画 , 结束坚实 , 顿挫分明 , 表现出劲挺峻利的果敢之力。褚书的一波三折的长长的横画主笔 , 更具飘逸多姿的势态。再如苏轼的厚长的横笔、黄庭坚长曳的撇捺 , 都使其或扁拙或涩展的风貌鲜明突出。
在笔画的牵丝引带、笔画的结构安排等方面 , 都具有主次分明的审美要求。从笔画结构本体与牵丝引带的关系看 , 前者为主 , 后者为次。主则实、重 , 次则虚、轻。尤其连绵大草更要注意点画环转的主次分明。否则 , 难免“ 行行若萦春蚓 , 字字若结秋蛇”, 没有坚实的筋骨、起伏的节奏。
主笔的突出 , 主次的分明 , 并非意味着主笔与余笔的对立。它们恰恰是和谐地统一在 一个字、一幅字中。主笔定势 , 余笔相应 , 主笔构筑坚实的骨架 , 余笔附以丰富的姿态。以次附主 , 谨严稳固。欧阳询《三十六法》提出“ 以小附大” 、“ 以少附多” 的主张。我们在鉴赏分析书法作品时 , 既要把握其富有个性特征的主笔 , 从中体味独特的审美情调 , 也要审视其余笔与主笔的协调性。
6. 违与和
违与和体现了书法形式美中最重要的规律──多样统一。“违而不犯 , 和而不同”, 成为书法结构方面的最高审美要求。
“违” 者 , 变化、多样、错杂也。书法笔画、结体、布局等要不雷同 , 不等齐划一 , 具有丰富变化之美。“ 数画并施 , 其形各异; 众点齐列 , 为体互乖” (孙过庭《书谱》)。为了避免雷同重复 , 人们从点画之违、结构之违、笔意之违等方面提出了具体的书写原则。在楷书点画之违方面 , 有“ 减钩” 、“ 减捺” 、“ 避重叠” 、“ 分仰覆” 等主张。隶书的书写原则也有“雁不双飞 , 蚕无二设” 的法则 , 强调蚕头雁尾的波画在一个字中不能重复出现。而在笔画更加自由的行、草书中 , 相同的笔画拥有了更丰富的变化书写形式。
从结构、章法之违看 , 有“重并仍促” 、一字多变、“ 字字意别” 等造型、表现规律。 “ 哥昌吕圭 , 垂者下必要大。竹林羽弱 , 并者右必用宽。”(李淳《大字结构八十四法》) “ 一字之体 , 率有多变”。 “右军‘ 羲之 ' 字、‘ 當 ' 字、‘ 得' 字、‘ 慰 ' 字最多 , 多至数十字 , 无有同者……。”(姜夔《续书谱》) 一幅乃至数幅之中 , 字同而写法各不相同。
“ 和” 者 , 统一、协调、和谐也。不同的“ 违” 要“ 违而不犯” 。不犯、多样的“ 违” 构成和谐统一的整体。 “ 一点成一字之规 , 一字乃终篇之准”( 孙过庭《书谱》 ) 。以第一字、第一笔为基调 , 统领全幅、全字。“ 以上管下者为‘ 管 ', 以前领后者为‘ 领 ', 盖由一笔而至全字 , 由一字以至通篇也。故曰一字有一字之起止 , 朝揖顾盼; 一行有一行之首尾 , 承上接下”( 戈守智《汉溪书法通解》 ) 。“ 相管领”, 强调由第一笔、第一字确定笔势、笔意的基调 , 就如同音乐中的“ 定调”, 用来统一整体中的诸多因素。笔画的方圆肥瘦 , 结构的斜正纵横 , 书意的奔放雄浑 , 首笔、 首字确立之而通贯全篇。 “凡字无论疏密斜正 , 必有精神挽结之处 , 是为字之中宫。然中宫有在实画 ,有在虚白 , 必审其字之精神所注 , 而安置于格内之中宫; 然后以其字之头目手足分布于旁之八宫 , 则随其长短虚实而上下左右皆相得矣。每三行相并 , 至九字又为大九宫 , 其中一字即为中宫 , 必须统摄上下四旁之八字 , 而八字皆有拱揖朝向之势。逐字移看 , 大小两中宫皆 得圆满 , 则俯仰映带 , 奇趣横生矣”(包世臣《艺舟双楫》 ) 。字中、行中、篇中有了“ 精神挽结” 的中心 , 便可以统摄其它因素 , 使书作神凝势聚 , 不散不乱 , 浑然整一。
所谓“ 偃仰” 、“ 向背” 、“ 朝揖” 等说 , 便是从左右、上下的关系中探讨了结构之“和” 。上下的偃仰 , 左右的相向、相背 , 产生吸引照应之势 , 使字的点画结构聚合不散。 “朝揖: 凡字之有偏旁者 , 皆欲相顾 , 两文成字者为多 , 如‘ 鄒 '、‘ 謝 ' 、‘锄 ' 、‘ 儲 ' 之类 , 与三体成字者 , 若‘ 讐 ' 、‘斑 ' 之类 , 尤欲相朝揖 , 《八诀》所谓迎相顾揖是也。”(欧阳询《三十六法》) “ 字之左右相对体 , 或打围字 , 下左笔时 , 可纵情落墨 , 下右笔时 , 则毫不得纵 , 全要顾左。凡舒敛、曲直、圆锐、肥瘠 , 一一照应 , 始无后悔 , 否则败矣 ! ”(赵宧光《寒山帚谈》 ) 。前面章节中论及的引带、呼应、折搭、顶连等等 , 也从不同角度体现了上下左右因素的和谐统一规律。
(三)鲜活多韵的墨色
墨色之美在于“韵”——鲜活多韵。书法的“血” 、“肉” 意味 通过鲜活亮泽、酣畅淋漓的水墨充分表现出来。“血生于水,肉生于墨,水须新汲,墨须新磨,则燥湿停匀而肥瘦适可” (丰坊《笔诀》)。水墨调和,墨色绚烂,才能达到“血浓” 、“肉莹” 的要求。古人墨法要求“生砚” 、“生水” 、“生墨” (康里子山《九生法》)。研墨要“重按轻推,远行近折” ,尽量不出现墨渣,以获得“黯而不浮、明而有艳、泽而有渍” (晁氏《墨经》)的墨汁。书写要达到水墨淋漓的生动效果。“‘濡染大笔何淋漓’ ,淋漓二字,正有讲究。……杜诗云∶‘元气淋漓幛犹湿。’ 古人字画流传久远之后,如初脱手光景,精气神采不可磨灭。不善用墨者,浓则易枯、淡则近薄,不数年间,已淹淹无生气矣” (周星莲《临池管见》)。水墨“新” 、“燥湿合度” ,能达到“血润”的效果。水墨“淋漓” ,便有鲜活的“生气” 。
上一篇:漫威最酷的超级英雄是谁?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