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李斯的《谏逐客书》,对李斯的命运有什么作用?
秦国,李斯,秦王李斯的《谏逐客书》,对李斯的命运有什么作用?
发布时间:2020-12-06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问题补充: 李斯谏逐客,历史事件,经过为李斯在秦王把客卿撵出秦国事件中上奏章给秦王,最终使秦王取消了逐客令。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李斯的《谏逐客书》对他的命运而言是转折之书,是他踏入秦帝国权力中枢青云之书,是他与赢政结盟的纳名状。没有《谏逐客书》,就没有天下第一丞相李斯,只有平民李斯!李斯写《谏逐客书》的背景是秦国的大工程——关中大渠。
关中平原沃野千里,有泾河、洛水、此二河汇入渭水,渭水流入黄河,水资源很丰富;但是水利设施不建全,土地盐渍化很严重,关中的粮食产出十分的低下。从商鞅入秦变法开始,秦国就在谋划修建一条大渠,横贯关中平原,使得关中成为真正的天府之国。但因种种原因没有修建关中大渠,反而在秦昭襄王晚年时为了治蜀地,倾全国之力支持李冰建成了都江堰。
韩国疲弱不堪,为了保存韩国,韩国君臣绞尽脑汁谋秦,而水工疲秦计就是韩王安想出来的存韩疲秦大策。韩国有水家大士郑国,被韩王胁迫入秦给秦国修一条大渠,目的是消耗秦国的民力、物力,使其不能东出灭秦;韩王又要求郑国给秦国修的渠必须是一条废渠,让秦国不但得不到水渠之利,反受水渠之害。
吕不韦执政晚年,命李斯为河丞,郑国为总工,起十万民夫建渠。开工一两年时,发生了嫪毐之乱,赢政平定了嫪毐之乱后,与吕不韦政见不合,罢免了吕不韦。在收集吕不韦遗留的军政文牍时,发现了秦国特务机关墨冰台密探给吕不韦的上书,书中说明了郑国助秦修渠的大阴谋。
赢政知道了修建关中大渠的阴谋后,十分的愤怒,认为吕不韦谋国不忠,郑国建渠不善,李斯作为吕不韦门客定然知晓此阴谋,但是没有上报。当时吕不韦已经自杀了,不能来澄清此事,于是赢政将郑国下狱,李斯免职。不久秦国老宗室向赢政报告,说六国之人均不可信,他们都来谋秦,因此应将六国之人全部驱逐。
赢政在盛怒之下,同意了秦国宗室之请,下令驱逐六国之人,李斯是楚国人,所以也在驱逐之列。李斯在咸阳仔细思考了这件事,认为走则走矣,但是要向赢政说明驱逐六国之人的荒唐,于是文如泉涌下笔如风,一气呵成的写了《谏逐客书》,然后东出函谷关回归楚国。
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昔穆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来丕豹、公孙支于晋。此五子者,不产于秦,而穆公用之,并国二十,遂霸西戎。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惠王用张仪之计,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包九夷,制鄢、郢,东据成皋之险,割膏腴之壤,遂散六国之众,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昭王得范睢,废穰侯,逐华阳,强公室,杜私门,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疏士丽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
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剑,乘纤离之马,建翠凤之旗,树灵鼍之鼓。此数宝者,秦不生一焉,而陛下说之,何也?必秦国之所生然后可,则是夜光之壁,不饰朝廷;犀、象之器,不为玩好;郑、卫之女,不充后宫;而骏良駃騠,不实外厩;江南金锡不为用,西蜀丹青不为采。所以饰后宫、充下陈、娱心意、说耳目者,必出于秦然后可,则是宛珠之簪、傅玑之珥、阿缟之衣、锦绣之饰,不进于前;而随俗雅化、佳冶窈窕赵女,不立于侧也。夫击瓮叩缶,弹筝搏髀,而歌呼呜呜,快耳目者,真秦之声也。郑、卫桑间,《昭虞》《武象》者,异国之乐也。今弃击瓮叩缶而就郑、卫,退弹筝而取《昭虞》,若是者何也?快意当前,适观而已矣。今取人则不然,不问可否,不论曲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然则是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而所轻者,在乎人民也。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
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则士勇。是以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是以地无四方,民无异国,四时充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问,裹足不入秦,此所谓借寇兵而齎盗粮者也。
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
赢政看了李斯的《谏逐客书》后,幡然醒悟,立即下令废止驱逐六国人士的王令,又让赵高驾王车出函谷关接回李斯,之后重用李斯。赢政亲自到国狱与郑国相谈,知道郑国无心修一条废渠,郑国有水家的大胸怀,只是韩国疲秦胁迫郑国。赢政令李斯为河丞,郑国为总工,起大秦百万民夫建关中大渠,两年而成,命名为“郑国渠”。赢政又令蒙毅领军五万兵临韩国新郑城下,勒令韩国交出所有郑氏族人,解救了郑国的全部族人,迁入关中大地居住。之后郑国官升大秦大田令,李斯为廷尉府廷尉。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李斯的《谏逐客书》对李斯本人来说不是好事,但是却挽救了大批的天下士子,甚至在某种方面,影响了中国两千多年。
起因
战国时期韩国贵族韩非公子派遣水工郑国使秦,游说秦廷,希望秦王能凿渠溉田,企图耗费秦国人力而不能攻韩,以实施"疲秦计划"。数年后,郑国“疲秦计划”败露。秦廷宗室以此为借口攻击秦国外来务工人员,其中最出名的便有尉缭,李斯等人。秦王政大怒,下令逐出一切在秦外来务工人员,全部送回老家。
经过
此令一出天下士子胆寒,在秦任职的外来人员统统收拾行李打包回老家,城门之外从早到晚被赶走的人络绎不绝。人们缓步进行,似乎在期待秦王收回成命。可尽管走的慢,还是要往外走。渐渐的前等后,后往前。被驱逐的人就这样在旷野之上聚集起来,形成了一支队伍,李斯也在其中。妇女和儿童不受风沙之苦,掩面哭了起来。老者和男人们不甘驱逐之痛,仰天长啸。一片萧瑟,好不凄凉。人们知道秦王是不会收回成命了,李斯也知道。既然如此便只能自行回去了,士子们不甘心,有人说道,就此回去实在是愧对父老乡亲,无颜见列祖列宗,希望有人能力挽狂澜,拯救士子与为难之中,此言一出,众人皆把目光投向李斯,李斯是秦王政的红人,地位也是被驱逐对象中最高的。但李斯拒绝了,其实李斯何尝不想,不过秦王政的决定,李斯又怎么能改变呢?队伍继续向前行进着。李斯之子李由问他“父亲,我们就要这样回去了吗”?李斯无语,垂头痛哭。时间流逝着,人们行走着。三日后,有人惊叫,秦军来了,秦军来了。众人回望,几十人骑着高头大马身披甲胄迎面而来,身后是尘土飞扬。待到近些,李斯认出为首将领,是大将蒙武之子,蒙恬。领军的人也看到了李斯,勒马而下。蒙恬直言:“大人就此离去,何以弃秦国于不顾”。李斯梗咽:“王命难为”。蒙恬又说:“蒙家自祖父蒙骜入秦,征战沙场,已有三代,昔公叔蒙嘉受小人利诱,使得荆轲见秦王政而刺,幸得大人相救,蒙氏一族才免遭倾覆,今我秦之贤臣尽遭宗室逼害,大人为何见死不救?”李斯无言。蒙恬见状,扑通的跪了下了,身后甲士也尽数跪倒,蒙恬低头道:“请大人救秦国,请大人救士子。”众人皆跪,重复着蒙恬的话"请大人救秦国,请大人救士子”。李斯心中抖动,看着蒙恬,看着大儿子李由,看着跪倒的众人。心一定,让众人请起,唤李由研磨。蒙恬大喜,吩咐甲士取来竹简笔墨,亲自给李斯研磨。李斯闭眼,良久,提笔在竹简之上写下:“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昔穆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求邳豹、公孙支于晋。此五子者,不产于秦,而穆公用之,并国二十,遂霸西戎......”
上一篇:R语言r-prerel、r-release和r-oldrel这三个版本有什么区别?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