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工作中有哪些优秀的沟通思路值得学习?
目的,自己的,的人工作中有哪些优秀的沟通思路值得学习?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樊登老师的一本书,实操性和概括性很强,肯定不会让你失望,推荐阅读。
以上基本书籍都是我阅读过很多遍的。
比如说《金字塔原理》整本书我朗读过一遍,然后前前后后看了不下5遍,《结构思考力》这本书籍我看了2遍,参加了2次(2016和2017年)线上课程,一次2018年李忠秋老师(原作者)的线下工作坊。
比如《可复制的领导力》我在樊登读书会听了不止3遍,还买了书看了一遍。
综上,职场上沟通是一门学问也是一门艺术。希望我的回答对你有帮助。
我是Marvin ,和你一起专注个人成长,升级逻辑思维,高效工作学习。
欢迎各位@头条圈子 @欧阳芊双 @高臻臻的脑细胞 @思维技术 @杰说职场 @让管理简单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出于工作需要,我曾特地研究过沟通这事,实践效果也还不错,在面试上成功把薪资提高20%,三天追回客户拖欠半年的尾款,和情绪暴躁的上司和平共事两年,在这里把理论和实践经验都分享给大家。很多朋友说自己沟通能力不好,花了很多时间和精力都不见提高,我问了一句话:你知道沟通的定义是什么吗?他们立刻就哑火了。老哥,你连沟通的定义都不知道,能把沟通这事理清吗?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才能融会贯通啊。在学术上,对沟通的定义是:
不同的行为主体,通过各种载体实现信息的双向流动,形成行为主体明确的感知,以达到特定目标的行为过程。从这个定义中,我们可以识别出沟通的三个关键思路:1、沟通目的:沟通需要达到特定的沟通目的。2、双向流动:沟通要实现信息双向流动3、明确感知:沟通需要形成行为主体明确的感知。
也就是说,在沟通时,只要我们遵循这三个思路,沟通效果就绝对差不了。
一、沟通目的:沟通需要达到特定的沟通目的
社会心理学家Halvorson提出过一种透明度错觉:大多数人都存在一种假设,即认为彼此之间的沟通是透明的。在沟通过程中,传递信息的一方会以为自己的感觉和需求能够被另一方清晰地感知到。但实际情况却是,别人在听你陈述事实的时候,是带着自己的假设和理解在听的,也就是别人会帮你赋予一个沟通目的。生活中,由透明度错觉引发的沟通问题特别常见,比如:你跟老板抱怨任务太难,他会以为你想避难就轻,拒绝任务,但实际你可能只是想描述下情况,或者多要些资源支持。所以为了避免别人曲解你的意思,在沟通之前,你得先抛出自己的沟通目的。而且在沟通过程中,你要时刻谨记沟通目的,实在怕忘了,就用本子或者手机记下来,这样你在记录时就会时时提醒自己了。当沟通结束后,请一定一定要采用一种征询的方式确认下沟通目的是否达成了。
当面沟通的场合可以在最后多问一句,比如“你觉得这样做可以吗?” 非当面沟通的场合发邮件或微信就可以了。
二、双向流动:沟通要实现信息的双向流动
我们很多时候都急于将自己的意思和观点表达出去,然后不给对方表达的机会。记住,这种单向的表达是通知,而不是沟通;沟通是双向流动的,也就是说信息交流一定要双方有来有往。换位思考下,如果某个人跟你沟通时,只一味顾着自己讲,你压根就插不上话,尤其是你特别想发言时,一张嘴就被他打断了,你憋屈不?这时候,哪怕对方讲得再有道理,你怕是也接受得不情愿吧。三、明确感知:沟通需要形成行为主体明确的感知
我先问你一个问题:你在沟通之前,能一句话总结出想说明的内容吗?如果不能的话,说明你的观点不够明确,咱就别奢望这次的沟通效果了,自己都无法一句话总结出自己的意思,别人就更不可能理解了。除了这个,你说的观点还要有证据,最靠谱的是数据证明,亦或者某个权威人士的背书,实在不行举个例子也好。举个例子,如果我跟你说“人其实是由猪变过来的”。这个观点够明确了,但你肯定不会接受吧。最后,再说一个忌讳,也是人们在沟通时最常犯的错误:容易宣泄情绪,导致所传递信息被情绪掩盖了。上周日,朋友去公司加了整整一天的班,忙到晚上八九点。 但活儿原本不是她的,因为原本负责的同事电话没打通、微信也没回,领导临时让她去帮忙。 被迫加班了一天,她心里难免有些不爽。 所以,在周一交接工作给同事时,她的语气就不太好了,导致同事不但不领情,反而跟她吵了一架。和我讲这件事时,她又委屈又后悔。你看,一旦沟通时不注意控制情绪,情绪就会盖过你所传递的信息,不但浪费时间和精力,还没领到好。因此在沟通时,如果你当时的情绪与你想传递的信息内容是相悖的,咱们就牢记着一定要控制住自己的情绪。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在日常生活中,语言修辞上的一个微小变动,其实就能大大地改善身边人的情绪,掌握这个沟通技巧并坚持实践,将有益于人际关系,甚至成就别人。
我和李松蔚老师聊天时,学到了一个说话原则,就是在日常生活中,身边有些人会被负面情绪困扰,并且做出一些不当行为,这时候,我们如果表达否定,就要把事情本身作为主语,而不是做事的人,这样一来,双方就不容易对立,而是站在一起共同面对问题。
比如,你一朋友在地铁里因为琐事和路人发生口角,差点打起来,你费死劲才把俩人分开,没有让事件升级,完后,你和朋友在车厢里继续赶路,此时你对刚才发生的事想说点什么,那么有两种方式摆在面前:
1.“你可真是一个冲动的人。”
2.“刚才的那种行为很冲动。”
这两种表达方式的重点都在于“冲动”,所不同的是,第一句话是朝着人去的,你在用一件事直接给你朋友下定论,而一个强自尊且心情尚未平复的人听到此话会立刻被刺痛,并且将大概率反驳说:“我怎么冲动了?明明是那个家伙...” 而第二种表达方式,其主语是“刚才的行为”,所以,我们这是在讨论事情本身,而不是做这件事的人,这样一来,你听起来就仿佛和自己的朋友站在同一个立场上,一起去面对当下的问题,这时候,你再开解他就会容易很多,被他情绪牵连的可能性也降低了。
上一篇:送男生什么样的书籍比较好?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