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从科学角度来看,未来能否造出让人一吃就能获取知识的“知识食品”?
知识,机器人,吃了从科学角度来看,未来能否造出让人一吃就能获取知识的“知识食品”?
发布时间:2020-12-06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从科学角度来看,未来能否造出让人一吃就能获取知识的“知识食品”?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这是《哆啦A梦》里面的黑科技吧?吃了一种食品,就可以立即获得知识,这个得省多少事情啊!想想看,十几年寒窗苦读,现在只需要一个饭团就解决,那不得美死?如果真是这样,轻轻松松吃一个饭团就可以抵上十几年,是不是意味着不用再上学了呢?其实,上学不仅仅是为了获得知识,而是为了训练思维。思维的强大,才是真正的宝贵财富。在学习文化知识的过程中,通过思考分析和纠错,训练了思维,这样才能真正的学以致用。如果一个人从来没有与外界接触,突然通过某种手段获得了海量的知识,他就可以成为诸葛亮一样的安邦定国的济世之才吗?必定是不能的。知识是死的,怎么样去运用知识,才是活的,而这就需要高超缜密的思维方式。
曾经有科学家提出一种构想,就是可以在婴儿刚刚出生的时候,在他们的大脑里面移植中央处理器,可以存储大量的知识。也就是说,一个很年幼的婴儿,也可以掌握《大不列颠百科全书》上的所有知识。而且还可以连线自动升级版本,一个人将通过技术,获得过去难以想象的知识积累。比如,一个人就可以掌握世界上1000多种语言。这是一种。
还有一种更好的方法,就是发明一种“外挂”,是一种学习能力增效仪器。如果你佩戴它,就能够增强学习能力,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吸收知识。比如,熟练掌握英语在过去需要训练两年以上,而佩戴了这种学习能力增效仪器,你的智慧会提升好多倍,可以在10天内就可以熟练掌握英语。
133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你太能臆想了,那人活着的目标可能就只剩下吃了。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这个问题确实脑洞开得很大,至少按照目前科技水平,根本做不到。
那么我们可以也脑洞开一下分析一下可行性;
要让食物携带知识,吃下去就能掌握这部分知识的可行性很低:首先要找到能够乘载记忆的植物或者化合物就很难了,被人吃下之后要保证知识完整吸收又是个大难题。可以说是根本做不到的事情。
那么“知识食品”是否可行呢?那倒也是不见得不行,其实如果有些微电子设备足够可以通过食道进入人体,接驳大脑,进行一种数据辅助,其让人掌握部分知识的可行性还是有的,究根结底就是植入芯片,只不过是人工植入和机械自动植入的区别罢了,希望不久的将来会有这类产品出现。想来对于知识的灌输,如果是可以轻松掌握知识,然后不断推理不断发展,科技进步的速度才会更加的快。因此与其说这些是食品不如说是可以吃下去的微型机器人。
当然,现在这个说法还是要归属到空想里,因为人工植入芯片都效果平平就不用讲微机器人了。大家可以找一片很老的国产动画片,情节记得就是吞下个药丸,而药丸其实是个小机器人,可以对人体进行全方位治疗。这个思路是1959年诺贝尔奖得主理论物理学家理查德-费曼率先提出利用微型机器人治病的想法,也因此有了纳米机器人的设想。因此这类思路早已经不新鲜了,不过是一种延伸而已。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这其实是传承的弊端,前辈花了无数心血研究出来了,我们要花无数时间去学习,浪费了多少光阴。如果可以快捷有效的传承,比如武侠里面的传授毕生功力,也可以节约时间去学哪些没被开发的领域。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谢邀!这是匪夷所思的问题,也是社会存在的现象。科学发展史上不乏“靠谱”的猜想,一直尚未实现,如“1+1”的哥德巴赫猜想,好像幼儿园的孩子也知道这个结果似的,但全世界的数学家却证明不了。而一些“很不靠谱”的猜想却实现了,如“嫦娥奔月”的梦想。我们常说,有梦想总比没梦想好,万一实现了呢!
但是,科学的猜想是建立在科学研究的基础上的,并不是“胡思乱想”出来的。以英国物理学家牛顿的猜想及其实现为例:
牛顿从小爱做小发明,自己天资聪颖加勤奋研究,他发明了微积分,经常深思天体运行而不解,有一天坐在苹果树下,被掉下来的苹果砸在头上,产生了灵感,加上长期的思考与研究,最终建立了“牛顿力学”。
但是,科学能不能造出“智慧食品”,人吃了就可以长知识,我个人认为不大可能或根本不可能。其一,食物的成分说小是分子原子,说大些是氨基酸蛋白质、碳水化合物等七大营养素,不能作为知识本身,也不能作为知识的载体,目前知识的载体是人的大脑、图书及电子文档,而能作为知识或知识载体的东西又是不能吃的,即使吃了大脑也不能消化吸收知识本身,只能是肠胃消化吸收食品的营养素,也与大脑长知识毫无关系。其二,人的知识的形成机理与食品消化吸收的生化过程毫无关系,也根本找不到相互对接或转换的内在规律及联系机制。其三,人工智能造出了机器人,其“智商”不亚于人类,其“大脑”的知识储存与运转是建立在人类已有知识及计算机系统软件开发研究的基础上的,也与“营养食品”毫无关系。最后,智能机器人可以代替人类的部分工作,却不能代替人类学知识搞研究创新。
上一篇:为什么有些手机厂商只强调CPU的高型号,而避开其他方面的问题?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