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李善长为何会被明太祖处死?
朱元璋,他的,皇帝李善长为何会被明太祖处死?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皇帝,皇帝说到底还是家天下。肥水不流外人田,开国皇帝怎么能让自己的子孙被那些倚老卖老的功臣欺负到头上。既然继位的皇子无法根除功臣那便由自己动刀,哪怕落个诛杀功臣的千古骂名,也好过辛辛苦苦打下的江山被他们夺了去。
从这一点上看,开国皇帝到有些古代英雄的身影。用自己的手斩断他们的罪孽,不惜为世人所谩骂,也要让自己的子孙存活下去。
这一点朱元璋做的最好,也最绝。
洪武十三年(1380年),明太祖以“谋不轨”罪诛宰相胡惟庸九族,同时杀御史大夫陈宁、中丞涂节等数人。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朱元璋颁布《昭示奸党录》,以伙同胡惟庸谋不轨罪,处死韩国公李善长、列侯陆仲亨、已故的滕国公顾时的子孙等开国功臣。后又以胡惟庸通倭、通元(北元),究其党羽,前后共诛杀3万余人,时称“胡狱”。
可见。开国功臣会被诛杀,很大原因也是与继位的皇子无老子的雄韬伟略,无法承担大任有关。
4 猜疑心重
如果说前三点还是任何皇帝的苦衷。这第四点一定是个人原因。
世界上每个人都是不一样的。性格天真,有的人诚信,有的人爱耍心计,当然就有人爱猜疑他人,
皇帝天下只有一位,当真是孤家寡人。位高权重的人,往往会有人想把他从高位上拉下来,看着他在社会底层挣扎的样子,而皇帝正因为如此,才会对身边的每一个人都不放心,起猜疑之心。吃饭时会有专门的人亲自试毒,出行时使用的,轿子会用真假虚实的方法使刺客难以判断,妃子侍寝也是会要求全裸进宫。可以说皇帝对于身边的每一个人都不会放全心,更何况是手握重权的大臣呢。而朱元璋的猜忌心又是出了名的那种。这一点从他手下的锦衣卫便可以看出。
明初朱元璋为加强中央集权统治,特令锦衣卫掌管刑狱,赋予巡察缉捕之权,下设镇抚司。洪武二十年(1387年),朱元璋下令焚毁锦衣卫刑具,所押囚犯转交刑部审理;同时下令内外狱全部归三法司审理,将锦衣卫废除。明成祖时,锦衣卫又得以恢复,并由北镇抚司专门处理诏狱。明初两代皇帝重用锦衣卫,其后,有明一代,此弊终难去矣。
锦衣卫自带法庭和监狱功能,提供审查、拷问、关押、处决一条龙服务,皇帝看谁不爽,锦衣卫就去怼死谁,他们办案残暴,制造的冤假错案不胜枚举,一旦被盯上,就算不死,不!死也许才是最好的解脱。
古今天下只有一种人可以与其同患难,而不可以一起共富贵,那便是皇帝。真正的孤家寡人,往往都只是自己一人。位于权力金字塔的顶端,排除异己,唯我独尊。
正因为李善长分了他的权,阻了他的道,才会一个接一个地死去,当真是顺我者昌,逆我者亡也。
◦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了解明朝的朋友想必都知道,明太祖朱元璋自己虽然文化水平并不高但是他身边聚集了一大堆有识之士,这其中有一文一武,在整个明朝的建立过程中最为重要,那就是文臣李善长和武将徐达,有一种说法就是说太祖皇帝起兵,文靠李善长,武靠徐达,可见这二人的地位以及重要性。但在明朝定都南京后这二人最终却并没有得到善终。今天我们就来讲一讲明朝开国文臣之首的李善长为什么在七十多岁的高龄时还落得个满门被灭的下场。
李善长,生于公元1314年,濠州定远人(安徽定远人),也算是朱元璋的半个老乡,很早就追随朱元璋,就跟随朱元璋一起平定天下。他聪明,有文化,口才好,文笔好,又有计谋,对朱元璋又很忠心。他之前随朱元璋南征北战的经历我们就在这里不再赘述,主要讲一讲他后期的一些经历,看看我们能不能得出朱元璋为何非要杀他的缘由。
在明朝建立后李善长先后受封太子少师,授为银青荣禄大夫、上柱国、韩国公等重要官职,一时之间可谓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但是多年追随朱元璋的李善长也对朱元璋的刻薄寡恩,猜忌之心有着深刻的理解,为了避免兔死狗烹的结局,他在洪武四年就选择急流勇退向朱元璋称病告老还乡。朱元璋当时也很爽快的答应了他还赐给他免死铁卷以及大量的土地和佃户。但回到安徽老家后李善长的一举一动仍然被朱元璋所掌握,因为在朱元璋心里他还是一颗随时可能谋反的“定时炸弹”。朱元璋那是就刚好给李善长安排了点工作,负责修建临濠宫殿。
到了洪武九年,朱元璋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李善长的儿子李祺,这可是老朱家第一次嫁女儿,整个仪式都搞得很热闹,李善长一下就又变成了皇亲国戚,这也让他有些飘飘然,后来朱元璋生病了,十多天都没办法上朝,但是李善长连亲家看都不去看一眼,儿子也不去看看老丈人,这一下被人告到了朱元璋那里,但是朱元璋这次还是宽恕了他们父子,只是消减了俸禄,并没有进一步的处罚。没过多长时间朱元璋就命李善长和曹国公李文忠一起统领中书省,再次成为事实上的宰相。但是经过之前的一些事情朱元璋虽然依然重用李善长,但是对他的防备却是有增无减。
直到洪武十三年,胡惟庸案的发生,胡惟庸作为李善长一手提拔的官员,自然受到了影响但是朱元璋当时并没有因为这件事情而太过于迁怒李善长。直到五年后的洪武十八年,有人告发李善长的弟弟李存义是胡惟庸的党羽,但是朱元璋还是没有杀他,只是让他赋闲在家,但是李善长并没有表示感谢,这一举动就在朱元璋的心里埋下了仇恨的种子。到了洪武二十三年,李善长已经七十七岁高龄,胡惟庸案还有人被在牵连发配,其中有一个人是李善长的亲戚名叫丁斌,李善长便多次上奏章请求朱元璋赦免他的亲戚,但是惹得朱元璋非常生气,严惩了丁斌,同时丁斌还供出了李善长和胡惟庸弟弟李存义来往的一些秘事。后来李存义的供词中又牵扯到了李善长。其中牵扯到胡惟庸劝说离上次谋反的事情。得到消息的官员纷纷弹劾李善长”于是,御史竞相上奏弹劾李善长。认为李善长身为皇亲国戚,知道有人谋反而不检具是大罪。于是,太祖便连同其妻女弟侄等全家七十余人一并处死。
其实细细想来李善长最后未得善终,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外因当然最主要的就是洪武皇帝朱元璋了,朱元璋的性格多疑,一直以来对这些能臣都是既用且防,可以说从心底他还是不信任大多数人的,这个性格特点就已经决定了跟随他的大部分功臣最终都不免落得兔死狗烹的下场。同时朱元璋为了铲除政治隐患,把功臣集团几乎消灭干净,而身为功臣集团的首功之臣,文官之首,几乎是一人之上,万人之下地位的李善长,也必然会被铲除。还有就是太子朱标是一个较为仁孝的理想主义者,并没有一个铁的手腕,朱元璋也会担心日后朱标能否收复这些骄兵悍将,而李善长巨大的影响力也让他不得不防,所以再杀包括李善长在内的这些功臣时为了给后世之君扫清障碍,也是一个不能回避的原因。
上一篇:如何让孩子爱上刷牙?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