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李善长为何会被明太祖处死?
朱元璋,他的,皇帝李善长为何会被明太祖处死?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有人弹劾李善长,说他儿子娶了皇帝的女儿,他就从此不知道天高地厚了。
陛下病了十几天不上朝,你连问都不问一句?
朱元璋也觉得,李善长也太不像话了,一生气,就扣了李善长18000石奉禄。
史书说,“帝始微厌之”(《明史李善长传》),也就是皇帝开始有点讨厌李善长了。
朱元璋对李善长的定罪依据,无论是参与胡惟庸谋反,还是擅自带兵。
如果其中有一件是真的,都是灭门的大罪。
然而通过推理,却发现其中漏洞百出,无法令人信服。
对于这样的无力指控,甚至连朱元璋都无法说服自己,于是,他需要更为充足的理由。
就在朱元璋不知如何处理李善长的时候,负责观测天象的官员来报,说观测到了“填星犯灵台”。所谓“填星”就代表大臣,“犯灵台”就是要遭灾了。
意思是说,将要有大臣遭灾了。
这一下,朱元璋心想,杀李善长可是天意。
朱元璋终于找到了杀李善长的借口。
就这样一声令下,把李善长一家70多口人满门抄斩。
当李善长被杀之后,太子朱标对父亲朱元璋说,父皇啊,您杀人太多太滥,这会有伤和气的。
他说这个和气,不是人与人之间交往的和气,而是大自然之间和社会中的生命的能量。
朱元璋听完之后没吱声。
第二天,他把太子叫到跟前,往地下扔了一根长满了刺的棍,让太子捡起来。
太子为难,不知如何是好。
朱元璋就说,这棍上有刺你不敢捡是吧?我替你把刺去干净了。
我杀的这些都是天下的坏人,我把内部整理清楚了,你才好当家啊。
朱元璋和太子的这番对话,就暴露了朱元璋滥杀功臣的真实动机。
正所谓伴君如伴虎,君王倘若动了杀人的心,那还需要理由吗???
当然这一切都已成过往尘烟,要说杀李善长的具体原因,恐怕也只有朱元璋自己才能说的清楚吧……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首先李善长虽然年迈,但是他在朝中的威望很高,可以说是淮西集团的领头人,而当时的将领大多是淮西人士。其次,太子去世,导致朱元璋不得不立孙子为继承人,而皇太孙年幼且威望不高,朱元璋也已年迈,身体状况每日喻下,没有时间再培养皇太孙了。如果朱元璋去世,李善长极可能会把持朝政,所以朱元璋只能咬牙‘宁杀错不放过’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一个人出身草根,想逆袭至中华皇帝的至高宝座,仅凭一个人的努力,显然是不行的,还需要一群开国功臣的辅佐。
可我们纵观古今,阅历中华上下5000年,不难得到一个震惊的事实:历代开国功臣者,难有得以善终者。其地位越高者,死法往往也便越凄惨,在明朝时期更有株连十族者!不可位置不惨。
走兽尽,鸟弓藏!为何皇帝会诛杀这些有李善长。
1-臣子有僭越之心
野心,人恒有之。
作为跟随皇帝一步步打下天下的大臣!没有两把刷子在这乱世之中早被人刺成刺猬了。而他们在被封官加爵之后,尽管常人看来已经享尽了荣华富贵。可对于他们来说未必如此。人的欲壑总是难填的,当皇帝能够封赏的全部封赏完了。那么还能拿什么来满足他们的野心呢?难道连皇位也要封出去吗?
这时臣子的僭越之心已有之。
古时秦可卿导致贾家抄家的原因。最根本还是那一副棺材板的逾越以及葬礼的超规格!古时棺材板的规章制度都是有规定的,正如春秋时期天子用九鼎,诸侯用七鼎,卿大夫用五鼎,多一鼎都是僭越,会迎来君王的不爽。而秦可卿的棺材板最多用上等杉木也便足矣,何以使用君王的规格。僭越之礼,最终也招致了贾家的灭亡。
皇帝不是傻瓜。能够成为天下之主,都是腹黑学的大佬。常言说先下手为强,后下手遭殃,想要永远根除祸患,只能先杀死功臣。死人是没办法从地里爬出来夺权的。
2功高震主!皇权不稳
功臣之所以是功臣,是因为他们立下的赫赫战功被世人所惊仰。例如韩信在亥下之战之战时一举歼灭楚军,奠定了刘邦的皇权基础,而在此之前,刘邦几乎什么都没有做。
刘邦曾经说过,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可见萧何本人的能力之强,他和韩信两人一主外一扶内。可谓是刘邦政权的双壁。在两位不世出的天才之光的照应下,刘邦便显得可有可无了,甚至韩信如果是私心大一些,完全可以佣兵自立为王。刘邦对之也无可奈何。就算韩信不自立,佣立他人为王,刘邦也是无可奈何。这种情况一直是刘邦的心病。哪怕他黄袍加身,登基为皇,众人齐呼万岁时也没有减少。
古时大将在军中常常拥有很高的威信,许多士兵往往只知道将军,而不知道皇帝。虽说皇帝是发给他们军饷的人。可是作战期间指挥三军运筹为握,决胜千里之外的人是将军,可以说是将军使士兵免于死于非命,在这种情况下,士兵自然对将军唯命是从。秦时王简如此,汉时韩信如此。明朝时徐达亦是如此,识想将军的威信如此之大,皇帝在皇位上如何能做的安稳。
比如说赵匡义本人便是前朝武将出身,登基为皇,以史为鉴,后世皇帝,如朱元璋对成子赶尽杀绝之事,也便是情理之中了。
3子孙不才,御下无能
古人云:御人之道,在以德而不以术,以道而不以谋,以礼而不以权。
做人做事不锋芒毕露,不狂妄,藏起不断滋生的骄气,不骄不躁,韬光养晦。成大事的人往往都有一颗谦虚谨慎的心,都是不轻易把自己的实力暴露出来的人。
这一点,历代的开国皇帝做的很好。将军再强,没有明主也不过是一介莽夫,说的再明白一些,也就是一个土匪头子。谋臣再强,不遇明主也也只能归于归隐山林。一群人能够聚集到一起,一起干中国历史上风险最大,收益也最大的投资——造反,说白了还是离不开作为主心骨的开国皇帝。
例如唐太宗李世民,文韬武略。手下的程咬金等一众大臣对其是心服口服。又如宋太祖赵匡胤,武将出身,追随者皆是军中的部下,威严不言而喻,让他们往东自然不敢向西。可开国皇帝是枭雄,你不能指望他的后世子孙也全都是枭雄,就算优良基因能够遗传。继位的皇子恐怕也无法镇住那些居功自傲的功臣。
上一篇:如何让孩子爱上刷牙?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