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如何让孩子的成长不走弯路,不走错路,不进死胡同?
孩子,她的,自己的如何让孩子的成长不走弯路,不走错路,不进死胡同?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如何让孩子的成长不走弯路,不走错路,不进死胡同?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教师,父母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是孩子的榜样,从小就要严格敎育,不论你心里是多么的爱他(她),也不要完全表现出来,作到外冷内热,千万不能娇惯。我的女儿小时候,遇到下雨她都是把伞给同学用,自已淋得像个落水狗一样,遇到马路上有水她会背着同学过去…我心里心疼她表面上我还表揚她。
从小就教育她不要看不起任何人,包括要饭的,捡拉圾等…
所以我认为家庭教育是第一位的!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每个人的成长都离不开环境的影响,环境的影响包括社会,家庭和学校的影响
社会影响包括社会的方方面面,社会的风气,网络媒体环境,平时要多注意关注孩子接触的社会环境,可以适当的给孩子灌输主流价值观,碰到了社会事件,问下孩子对这些事情的看法,了解孩子的发展方向
家庭环境,平时父母要多和孩子沟通,和孩子一起看电视或外出活动时,适当的给孩子讲述一些正确的价值观念,有意无意的进行灌输,让孩子在无意识当中接受那些正确的价值观,父母也要以身作则,否则孩子会不知道到底什么才是自己所坚持的
学校环境,学校会开通特定的课程来教育学生,老师会根据特定的案例来教学生,让孩子在探讨中来引起自己的道德冲突,得以获得成长,注意正确引导学生,做人比学习更重要。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谢谢邀请!孩子成长过程中,会遇到很多十字路口,想要不走弯路和错路,这除了需要家长的正确引导以外,还要靠孩子自己的悟性。
1 学习方面:成绩不能代表一切,孩子和家长都不要认为成绩是衡量日后发展的唯一标准。死读书,读死书的年代,已经过去了。有发展的孩子,未必是学习最好的。同理,学习不好,未必日后发展不好。要全方面培养孩子,不要一味注重成绩。
2 性格养成:骄纵蛮横的性格,都不是孩子应该有的。懒惰不积极的态度,也会导致孩子走很多弯路。所以,良好的性格养成,是十分必要的。
3 方向选择:选择比努力更重要,只要孩子的方向对了,就会减少很多无用功,节约很多时间。在孩子的成长路上,希望家长与之同行。不要太放任不管,也不要管的过多,让孩子在襁褓中成长。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大千世界,芸芸众生,人生百态,境遇不同,遭遇也不尽相同。
若让孩子一辈子不走弯路、不走错路、不进死胡同是不可能的。
若让孩子少走弯路、少走错路、少进死胡同,积极面对人生中遇到挫折与困苦,还是可以实现的。
如何实现?
那就是给孩子提供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把孩子培养成优秀的人。
这里的优秀并不是让孩子做大官、挣大钱,成为名人、伟人。而是让孩子具备优秀的品格、丰富的学识与学习能力、坚强的意志,自信、乐观、独立、豁达宽厚、富有爱心、有责任感、拥有崇高的理想。
这样,孩子才能有敏锐的洞察力和判断力,让自己少走弯路、错路。即使进到了死胡同,也能够有置死地而后生的本领。
此时,我不由得想到了张学良的夫人——于凤至。
她出生在一个小镇的富商家庭。父母的文化水平都不高,但父亲非常注重她的教育,5岁读私塾,16岁入奉天女子师范学校读书。不仅琴棋书画可谓样样精通,还博学广闻,可谓才女。
她很喜欢画荷花,但是从来不用彩色。当别人问她:“为什么不用彩色呢?”她引用王冕的诗句说:“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如果不是她饱读诗书,又怎能回答的如此有学问。
于凤至的父母对她的富养,不只体现在物质上,更多的是在精神上——爱和尊重。
父亲经常和于凤至一起玩、一起学习、一起讨论事情。有什么事,也会征求她的意见,大家商量着来。
于凤至天资聪颖,私塾先生建议她去学校读书。可母亲有些不愿意,觉得一个女孩子到处奔波,不如留在自己身边的好。父亲觉得应该问问孩子的意见。于凤至认为自己也不比男孩差,想出去读书。于是,父母尊重了她的想法,支持她到奉天女子学校去读书。
在这样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下,于凤至为人谦和、友善,周围的人都很喜欢她。她的公公张作霖,也认为这个儿媳妇特别勤劳能干,持家有家,还把家里的财政大权交由于凤至来打理。
在赵四小姐闯入于凤至的生活之前,她的日子可谓顺风顺水。
然而,一个女人最不愿看到事实摆在了她的面前,她没有一哭二闹三上吊,而是以宽厚的胸襟接纳了赵一荻。
由于时事的变化,她独自带着孩子来到了美国。她的英文不是特别好,一切都要从头来。在此期间,她还患上了乳腺癌。一边放疗化疗、一边照顾孩子,还要想未来的出路在哪里。
于凤至终究是于凤至,她凭借顽强意志、敏锐的市场洞察力,在美国走出了自己的一片天。
纵观她的一生,有温馨幸福,也有艰辛坎坷,而不变的是她骨子里的精神。这又与她良好的家庭教育不无关系。
我们心疼孩子,希望他们少走些弯路、少走些错路、少进些死胡同、少吃些苦。这个心情可以理解,但不能为此就去宠着他、惯着他,这不是爱孩子而是害孩子。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