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就笔法而言,如何从楷书向行书过渡?
行书,楷书,书法就笔法而言,如何从楷书向行书过渡?
发布时间:2020-12-06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如果有人喜欢墨迹的字帖,那么,这个选择也是不错的,我建议我们就从王羲之最著名的行书字帖《兰亭序》开始学起。《兰亭序》是一个著名的书法作品,也是一个著名的散文作品,它的文章美书法也美,我们在学习这个字帖的时候,不但可以享受到书法之美,也可以享受到文采之美,这种书法和文采都很美的字帖,在中国历史上也是比较少的。而且,《兰亭序》这种风格的书法作品它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它具备了中和之美的优势,就是既不是太夸张,也不是太柔弱,而是在刚柔之间选择了一种温和而冲淡的这样一个美学的取向,所以,对我们奠定一种平和而激不激不厉的这样一种书法的审美,向未来的各个方向继续发展,是一个较较好的基础性的字帖。
如果我们一开始就学一种个性太过于张扬的这样一个字帖,那么我们的发展方向就会受到一些限制。
王献之的行书《廿九日帖》
我们打个比方来讲。有一种“辣”字帖,也特别的“辣”,有一种字帖特别的“甜”,而《兰亭序》这个字帖,就是又不是太辣,也不是太甜,而是不咸不淡,比较中合的一种味道,那么我们掌握了这样一个中合的味道,把它掌握的恰到好处,既不是太辣又是太甜,适应的口味就比较多了。如果将来要发展其它个性很强的风格,向着更“辣”的方向或者向着更“甜”的方向去发展,你的“中和”味道都是未来的发展方向的起点,因此上我们学习《兰亭序》这个字帖是一个比较好的选择。
现在我们学习书法的教学里边有一种倾向,好像认为大家都在学习《兰亭序》,你也学我也学,是不是这样学下去大家写出的面貌都一样,有点太腻了呀?我觉得这个想法真是想多了,历代很多大书法家,他们都要学很多的字帖,不是说我们在学习书法的道路上只学《兰亭序》这一个字贴就够了,不是的,永远不会是这样,我们还有一些很多的行书字帖,比如说颜真卿的《祭侄稿》、苏轼的《寒食贴》、米芾的《蜀素帖》、杨凝式的《韭花帖》等等,我们都要去学,如果我们不去学这么多的字帖,我们的行书也是学不出来的。所以这种担心完全是多余的。也是没有任何必要的。
苏轼《寒食帖》局部
而且为了满足或者是证明他们说的正确,就认为哎呀《兰亭序》不要学了,要学米芾的等等,这一说法我认为都不是正确的说法。
如果按照他们那样一种说法,如果大家都去学米芾的字帖,那么人人都去学米芾,我们将来学出来的书法,是不是千千万万个人都是米芾了?这样一个面貌是不是也很腻了呢?事实上,情况完全不是这样的,因为我们一生要学很多的行书字帖,不可能只学《兰亭序》这么一个行书字帖,刚才我们说过了,学一个行书字帖是完全不能满足我们学习需要的,就像学习楷书,我们学习一个字帖也是完全不能满足我们看书学习需要的。
所以,我们在选择字帖的时候,如果自己喜欢别的字帖,那倒另当别说了,比如说,我就是喜欢米芾的行书字帖。那我们就去学米芾的行书有什么不好呢?其实,学习书法,选择任何一个字帖都是一个道理,只要我们学习的是最经典的书法字帖,路通罗马,殊途同归,学所有的行书,最后都是万法归宗。
赵之谦碑帖融合的书法作品
因为我们学所有古代行书字帖或者行书书法体制,都是从王羲之和王献之这样一个体系中得来的。因此,不论学哪个字帖,最后还是要回归到二王这样一个体系上面来,只不过,后面的唐代的宋代的这些行书都是对王羲之书法的进一步的发展和推动,他们在王羲之这样一个基础上,向着不同的方面得到了全面的发展,这当然是一种百花盛开的盛况了。
但是我们一开始去学《兰亭序》是一个很不错的选择。
此外,我们把二王系统的书法学好,将来对于我们开拓更广阔的书法领域也是建立了很好的基础,中国书法的传统有两个传统,一个叫做“帖学”传统,这个传统可以叫做老传统,也是中国历史上发展最长久的一个书法传统。
还有一个传统叫做新传统,这个传统就是“碑学”传统,我们现代书法更提倡把碑学和帖学两个传统结合起来,叫做碑帖融合的书法新道路。
所以我们学好《兰亭序》对我们将来走上帖学系统的发展或者走向碑帖相结合的发展,都是有着深远的影响和意义的。
所以,一个是我们学习行书从楷书过渡到行书要把方法掌握好二一个就是我们把字帖要选择好,在选择字帖的时候,我们一定要尽量的选择中合一些的字帖,就是不要太个性化特别强的或者风格特别强的。
当我们有了比较好的书法基础,就是行书书法基础或者书法的历史知识的基础之后,我们再选择我们自己喜欢的书法风格这也不完因为要开创自己的书法风格,毕竟是学书法比较靠后一步的事情,我们刚刚开始学习书法,不需要考虑自己的风格是什么,我们最重要的是要深入到经典里边去,把经典的精华学出来学进去,最后我们掌握了经典的精华之后,我们就会用一法去破万法。然后找到自己的新法。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麓风轩】书法公益课堂,写字经验分享
如何从楷书过渡到行书,小编有一些经验说说:
练好了楷书,可以说就有了很好的书法基础,至少对笔、墨、纸的应用都比较熟练,特别是用笔的掌握,古人说:“用笔千古不易”,写好楷书再写行书,用笔上就有了很好的基础。
(唐 · 杜牧 · 张好好诗)
但是从楷书过渡到行书,有两种理解、两种方式:
1、一种是楷书的连写。有人认为把楷书的笔画连接起来就是行书,也有很多人就是这么操作的,这样写并没有什么错,但这种是“自由体”的作派,如果想在书法上有所造诣,小编不建议这么干。
(唐 · 李邕 · 云麾将军碑)
2、第二种是利用现有楷书的基础,特别是对用笔的掌握,转学一种行书,临帖向古人学习。因为有了楷书基础,转学行书是相对容易的,这也是书法学习的正道。
(楷书:唐 · 颜真卿 · 颜家庙碑)
3、楷书与行书是不同的体系,具有各自不同的特点和审美视角。我们可以看到,古代写得好看的行书,在笔法、结构上都与楷书相去很远(如所附图片),而行书的风格又是各门各派不尽相同的,即使是同一个人所写,楷书与行书的区别也是较大的。
(楷书:元 · 赵孟頫 · 玄妙观重修三门记)
更多精彩内容,欢迎关注【麓风轩】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