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在古代用文章的好坏来选官员,是真的吗?那这样选出来的官员有什么用吗?
科举,官员,出身在古代用文章的好坏来选官员,是真的吗?那这样选出来的官员有什么用吗?
发布时间:2020-12-06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在古代用文章的好坏来选官员,是真的吗?那这样选出来的官员有什么用吗?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谢邀!这个问题应该说是,但也不完全是。从隨朝开始兴起的科举制,就是为了打破阶级固化,贵族世袭的蔽端。为真正有真材实学的寒门人仕,打开了一个上升通道。
古时有文如其人之说,说得是华丽一篇有见地的文章,大概人品也应该不错。但这总有失灵的时候,蔡京秦桧之流都能写的一手好文章,其书法也俊逸洒脱。但二者却活脱脱的是一代奸相,人品也和其文章有非常大的反差。
但也不可以偏概全,所谓写就好文章卖与帝王家。古往今来通过文章观察一个人的德行好坏,还是可以行得通的。岳飞的《满江红》就是其高尚人品的真实写照……
综上,过去以文见长的科举鄰选制机,还是相当可靠的。但对官员的选拔,也不单纯依靠于此。同时还注重于其德行的考察,其中以孝道尤重。德才兼备者多要通过孝廉这一关,正是得益于此,历代也多有人才辈出。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古代用文章好坏来选官员,这么说也没错,是真的,但仔细说来,其中还是有很多细节的。
首先,用文章来选择官员绝对是一大进步。
因为在隋朝以前的魏晋,官员的选择是依靠“九品中正”制,高等贵族和小贵族被国家分别列入不同的户籍,即“士族”和“庶族”,高级官员只能在高等贵族子弟里选择,比如三国时期袁绍动不动就自夸自己家族是“四世三公”,即四代人里面出现了三个丞相级别的官员,就是因为袁家在当时是顶级的贵族。所以隋唐实施科举制,用文章好坏而非人的出身来选择官员,在当时可以说是非常进步的。
其次,隋唐时期的科举制不是一蹴而就的。
唐朝早期和中期,贵族推荐而当高官的占据了多数,且可以当高级官员;科举出身的是少数,而且科举出身的虽然可以当官,但只能当低级的、基层的官员。比如在武则天时期,大部分高级官员不是被太平公主举荐的,就是被武三思、武承嗣举荐的;在唐玄宗时期,相当一部分高级官员是出自李林甫、杨国忠,甚至高力士门下。一直到了唐朝晚期,科举出身的官员才开始成为官员的主流。
第三,绝大部分科举出身的士子绝不会只写文章、只会读死书的。
宋朝开始,科举是主流,到了明清时期,科举出身才是“正途”,其他途径都是“杂途”,正途出身的官员看不起杂途出身的,杂途出身的官员也很难得到升迁。科举出身的官员没有任何实践经验怎么办?古代想到的办法就是培训。比如明朝,首先在参加科举前,学子们必须在县学、府学、省学里学习一些具体的政务;其次,科举考试不仅仅靠八股,还要考各种公文写作,当然这些公文写作不是重点,重点是八股;最后,每三年中进士300-400人,其中最顶尖的50人左右进入翰林院,培训学习三年(直至下一届科举),这期间他们要系统的学习国家的政策、法规和具体的政务;其余的,留在京城的,被分配到各部门进行“观政”,就是实习、学习;分配到地方的,则在省城进行“观政”。等到观政结束了,才会被委派以具体的差事。最后,古人相信,具体的政务可以使用师爷、循吏来处理,官员的作用不是处理具体事务的,而是来掌握大方向的,只要圣贤书读好了、读通了,懂得如何处理人与人的关系,如何管理属下的办事人员,就不会出现问题。
第四,进入近代以后,科举制明显不适应新的时代。
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在救亡图存的背景下,终于认识到科举选官是不靠谱的,但是因为守旧力量的强大和反对,直到1905年左右,慈禧太后才在张之洞等人的强烈要求下废除了科举制。只是废除了科举制之后,一直没有一个好的选官制度,直到现在的公务员考试,对于公务员进入机制更加严格,然后用业务成绩来作为提拔的依据,可能算是一个还行的机制吧。
上一篇:如果Gibson破产,会对已生产的这些吉他价值有什么影响?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