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古诗词鉴赏之登鹳雀楼,其解读及写作背景,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黄河,依山,诗人古诗词鉴赏之登鹳雀楼,其解读及写作背景,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古诗词鉴赏之登鹳雀楼,其解读及写作背景,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王之涣,《登鹳鹊楼》
王之涣(688一742)字季陵,晋阳(今山西省太原市)人,后迁居绛县〈今山西省绛县)。开原初,曾任冀州衡水县主簿,因被诬去官,乡居十五年,晚年出任文安县(在今河北)尉,天宝元年病逝,葬于洛阳。王之涣为人任侠尚气,豪放不羁。作品音韵铿锵,被当时乐工歌女谱曲吟唱,名噪一时。他的诗作大多已散佚,《全唐诗》中仅存六首。
这首诗是写景诗的佳作,也是绝句中的名作。其特点:第一是描写生动,用字恰切。它写出了鹳鹊楼的特色,依山临河,不止一层。"依"字形象生动,勾勒出旷野落日的景色,"入"字雄浑有力,写出了黄河奔腾向海的气势。第二是感情饱满,蕴含哲理。诗歌不仅表达出作者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心情,而且能够给人启示。"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要使视野更开阔、深远,就要立足更高,就要奋斗不息。 此诗对仗工整。两联都是对偶句,"白日"对"黄河""依"对"人","山"对"诲","尽"对"流","千里目"对"一层楼"音韵和谐,读起来柳杨顿挫,自然流畅。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谈诗论文之:登鹳雀楼
得闲之余,我同大家来谈论一下”登鹳雀楼”这首诗吧!
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译文:
夕阳依傍着西山慢慢地往下落,汹涌的黄河朝着东海滔滔奔流。想要把千里的风光景色看个够,那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层城楼。
以上的解释,相信读者不会反对吧。现在我们来谈论一下这首诗的内容吧,先讲这首诗第一句的解释,太阳依傍着西山慢慢地往下落,到第三句,要想把千里的风光景色看过够,即使再上一层高楼,也是看不到的,因为太阳下山,意味着天很快就要黑了,什么景色也看不见了,这个时候还有什么心情再登高楼呢?如果当时诗人看到这样的景象,写出来的诗句应该是“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又何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积极向上的精神诗句。我们忍不住会问,诗人为什么会选择黄昏这个时候去登高楼,为什么不选择早上或者是中午的时候去登高楼呢?诗人写这首诗是不是有意要捉弄我们来卖弄自己的才华。我相信诗人是不会这样做的,如果按这首诗的意景来写,应该这样写才对。
红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
明日再登楼。
这样写才合适诗人当时的心情,谈了这么多,难道这首诗要成为“千古之迷"了。不! 就让我来揭开这个迷底吧!
记得我读书的时候,老师给我们讲解“登鹳雀楼"这首诗的第一句“白日依山尽"是这样解释的,白日:指白天。依山:指近处的小山。尽:指尽收眼底。第三句"欲穷千里目“。“欲:指想。穷:含有极目远望,发挥极限的意思,目:指眼目、眼睛。"登鹳雀楼“全诗是这样解释的。
"白天站在楼上,近处的小山尽收眼底,汹涌的黄河源源不断地流向大海。要想把千里之外的风光看在眼里,就必须再上一层高楼“。这样的解释才合适诗人当时描写的情景,这首诗是先写近景,然后再发挥诗人的想象空间。有人会问为什么“依山“会解释成,近处的小山呢?因为“依“字的解释,就含有“依靠别人“的意思,你依靠别人就说明你是弱小的。
在民间的语言当中,有很多语言不易掌握,比如说“白天"民间语就说成“日间“或者说成“天光白日”。“晚上“民间说成“晚黑“如果说见到“白日“两字,就理解成“太阳“如果见到发“白日梦“就理解成发“太阳梦“那就闹出很多笑话来。发”白日梦“应该理解成“大白天做梦“才对。
在唐朝有很多诗人也是来自民间,诗中也带有很多民间语言,所以说唐诗也是民间语言集成的一部份。随着中西文化的交汇,我担心中国古代文化,会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下面请看鹳雀楼的日落图!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登楼在中国古诗中的意象多"伤感",东汉王璨的《登楼赋》悲悲戚戚,感怀时运,后世文人多效法,因此,唐诗中有上楼的都伤感,《登鹳雀楼》也不例外。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鹳雀楼位于山西省永济市。此处黄河由北而来,向西南方向而去,从两山之间穿过(河流入断山),转了个弯向东直奔大海而去(黄河入海流)。两首《登鹳雀楼》都描摹出诗人登楼望见的景色。畅当诗四句四景不敌王之涣诗一实景一虚景及由此引发之联想,成就千古绝唱。然而由于楼毁不存,后人对王之涣《登鹳雀楼》所描绘的景观出现误解,再后来人们人云亦云,有些压根没有亲历者也照章发挥,结果三人成虎,“白日依山尽”中“尽”等于“落”,太阳依山而落似成定论。只要你走近蒲州古城原鹳雀楼故址,再登上复建的鹳雀楼,你就应该产生疑问,畅当诗中四句四景都历历在目,但王之涣诗中之景何在?这就是因为对“白日依山尽”误读造成的。登上鹳雀楼,不能看到太阳依山而落,既使是冬至时节太阳也不会依山而落。而且面对落日方向,远处没有什么景物能让诗人产生穷千里目的强烈望欲,因而想要更上一层楼。笔者认为“白日依山尽”描绘的不是日落景,而是日出景。每年清明前后和白露前后,太阳从中条山没入地平线的地方(山尽:中条山的“尽头”)升起。“白日依山尽”中,“山尽”是名词,不能拆分。诗人登楼过程中,眼中的中条山不断向远方延伸。登上顶楼,目光越过数公里外的峨嵋塬头看到太阳从中条山的“尽头"升起,初升的太阳光在伍姓湖水反射下熠熠闪光,诗人灵感突发,或者说突发奇想,“更上一层楼”,目光就能越过“山尽”处看似很低的中条山而看到太阳从千里之外的海面或入海流的黄河河面升起。“欲穷千里目”就是欲目穷千里,有因有由,“更上一层楼”的联想顺理成章,当然这里更上的一层楼,是并不存在的,极其夸张的,理想化的一层楼。这也与当今人们引用“更上一层楼”激励奋发向上的精神一致。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