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古代的诗人是怎么作诗的?
应制,写了,一首古代的诗人是怎么作诗的?
发布时间:2020-12-06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古代的诗人是怎么作诗的?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问题:古代的诗人是怎么作诗的?
前言
古人为什么作诗,《诗大序》是这样解释的:
“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心有所感,借诗歌表达出来。这与古人是如何作诗的,可以分几个角度聊一聊
一、先有句后有诗
南宋胡仔的《苕溪渔隐丛话》写了一个故事:
晏元献赴杭州.........时春晚,已有落花,晏云:‘每得句书墙壁间,或弥年未尝强对,且如无可奈何花落去,至今未能对也。’王应声曰:‘似曾相识燕归来。’自此辟置馆职,遂跻侍从矣。
晏殊有句诗,自己对不出下句,去杭州认识了一个叫王琪的人,听了晏殊的上句后,应口而出:似曾相识燕归来。
这一段故事可以看出,诗人作诗经常是先有好句,然后成联再成篇。
晏殊用这幅对联做了一首词《浣溪沙》: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因为太喜欢这一联,晏殊还作了一首七言律诗,《示张寺丞王校勘》:
元巳清明假未开,小园幽径独徘徊。春寒不定斑斑雨,宿醉难禁滟滟杯。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游梁赋客多风味,莫惜青钱万选才。
李贺外出时,常常带有一个诗囊,有好句就写了放在诗囊中,回家后再连句成篇。
"恒从小奚奴,骑巨驴,背一古锦囊,遇有所得,即书投囊中,及暮归,太夫人使婢受囊出之,所见书多,辄曰:'是儿要当呕出心乃已耳!'"。《唐文粹·李贺小传》
二、 先有韵后有诗
曹雪芹的红楼梦第三十七回《秋爽斋偶结海棠社 蘅芜苑夜拟菊花题》 ,写了大家限韵作诗的故事 :
走到书架前抽出一本诗来,随手一揭,这首竟是一首七言律,递与众人看了,都该作七言律。迎春掩了诗,又向一个小丫头道:“你随口说一个字来。”那丫头正倚门立着,便说了个“门”字。迎春笑道:“就是门字韵,‘十三元’了。头一个韵定要这‘门’字。”说着,又要了韵牌匣子过来,抽出“十三元”一屉,又命那小丫头随手拿四块。那丫头便拿了“盆”“魂”“痕”“昏”四块来。宝玉道:“这‘盆’‘门’两个字不大好作呢!”
韵牌匣子有字典的作用,按照平水韵,同一个韵部的字装在一起。这个丫头随口说了一个“门”,于是定了“门”所属的十三元。
丫头又在韵牌匣子中十三元里拿了四个字:“盆”“魂”“痕”“昏”,加上她一开始说的“门”字,表示这首七言律是首句押韵的诗,韵脚必须是“门”“盆”“魂”“痕”“昏”五个字。
熟悉格律诗的朋友就知道,一定是仄起平收和平起平收两种诗体。
探春作的《咏白海棠》是平起平收,首句押韵。
斜阳寒草带重门,苔翠盈铺雨后盆。玉是精神难比洁,雪为肌骨易销魂。 芳心一点娇无力,倩影三更月有痕。莫谓缟仙能羽化,多情伴我咏黄昏。
林黛玉是仄起平收,首句押韵。
半卷湘帘半掩门,碾冰为土玉为盆。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月窟仙人缝缟袂,秋闺怨女拭啼痕。娇羞默默同谁诉,倦倚西风夜已昏。
这种限韵作诗,是诗人雅集时常常玩的文字游戏,也是锻炼文笔的一种办法。
三、命题作诗
命题作诗最有影响力的当然就是说科举考试了,有点像今天的高考作文,用的不限定题目,有的限定题目。不过古代的科举对于诗体是有严格要求的,大部分是五言六韵的排律。
另外古代官员根据皇帝或者皇后、太子、诸王等要求作诗,被称为“应教”“应制”、“应令”诗。例如:
奉和晦日幸昆明池应制(唐·宋之问) 五言排律 押灰韵
春豫灵池会,沧波帐殿开。舟淩石鲸度,槎拂斗牛回。节晦蓂全落,春迟柳暗催。象溟看浴景,烧劫辨沈灰。镐饮周文乐,汾歌汉武才。不愁明月尽,自有夜珠来 。
结束语
古读书人作诗是必备的基础知识,文人雅集时作诗几乎是必不可少的项目,例如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其实就是记录了一次诗会。
科举制度执行以后,作格律诗成了类似于今天的“语数英”,因科举的原因,必学不可。所以他们时时刻刻都在练习作诗。
当然也有很多时候,的确是有感而发作诗,这种诗的例子多不胜举。
@老街味道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谢邀。
古代的诗人是怎么作诗的?
这个大抵和当下文人如何写报告,朋友之间互相调侃,文艺青年如何发朋友圈是一样的。
第一种情况,应制诗。
皇帝或领导一时兴起,给出命题作文,大家把韵分好,每人各写一篇,再来评个高下。这种称为应制诗。“文和时而著”,向上级领导负责当然也是“和时”的重要部分。所以李白就写了《清平调》: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杜审言就写了《蓬莱三殿侍宴奉敕咏终南山应制》:
北斗挂城边,南山倚殿前。
云标金阙迥,树杪玉堂悬。
半岭通佳气,中峰绕瑞烟。
小臣持献寿,长此戴尧天。
宋之问就写了《奉和晦日幸昆明池应制》:
春豫灵池会,沧波帐殿开。
舟凌石鲸度,槎拂斗牛回。
节晦蓂全落,春迟柳暗催。
象溟看浴景,烧劫辨沉灰。
镐饮周文乐,汾歌汉武才。
不愁明月尽,自有夜珠来。
宫廷诗人的应制诗尤其多,不但多,还写得好,并且最终制定了平仄格律,创造了近体诗的格式。
第二种,唱和诗。
而朋友之间的应制,其实更多的是分韵,几个朋友一起喝酒,你一首,我一首,开心之余才情凸显,这也是写诗比较多的时候。
白居易写了《醉赠刘二十八使君》:
为我引杯添酒饮,与君把箸击盘歌。
诗称国手徒为尔,命压人头不奈何。
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