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闽南话是汉朝国语,客家话是唐朝国语,这句话对么?
客家话,闽南话,福建闽南话是汉朝国语,客家话是唐朝国语,这句话对么?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闽南话是汉朝国语,客家话是唐朝国语,这句话对么?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闽南话≠汉朝国语,客家话≠唐朝国语
汉朝和唐朝时的国语,谁也不知道它长什么样子,音调如何。
中国的汉字及汉语实在太深奥,书写的用字和用词一直以来就和口语有显著的差异,直到1919年提倡的新文化运动之后,白话文才逐渐和口语挂钩,让今日的我们能够怎么说就怎么写,怎么写就怎么说。
然而,古人的说和写却复杂的多。
因此,仅以方言的字、词和结构,是很难断定它的年代成份和属性,只能说接近或者相似罢了。
回归闽南话和客家话,仅仅从其形成的轨迹,我们便可以判断它们绝对不是汉朝和唐朝的国语。
一、闽南话和汉朝的渊源
整个福建,在秦汉之际都属于闽越国,基于汉武帝开疆扩土的决心,闽越国自然无法完存,汉灭闽越后,还把闽越人迁往江淮一带安置,此后,整个福建基本上处于人烟荒芜的状态,仅存一个名存实亡的冶县,勉强支撑着福建的区划。
冶县,位于福州,从西汉到东汉,都兼辖整个闽南地区,一直到东汉建安年间因东吴的开辟,才在闽南新设了东安县(位于南安丰州)。
也就是说,整个两汉时期,闽南地区事实上是没什么大的发展的,其人文特点也和福州没什么区别,真正大发展的其实是闽北,当时,闽南话并未形成,其用语或许是汉朝方言,但基本上和闽东、闽北是相通的,即使保存至今,也会发生很大的变化,因此,闽南话和汉朝语言是没有什么关系的。
二、客家话与唐朝国语的联系
汉族在近代人口迁移上一南一北各有一个祖地,北方为山西洪洞大槐树,南方为福建宁化石壁村。
客家人的摇篮在赣州,形成在汀州,而宁化便是汀州的一个县。
在福建,有各种风格迥异的汉族民系共同生活,而汀州客家人是福建各民系中形成时间最晚的。
唐代武则天时期,因闽粤交界发生蛮獠嚣乱,于是朝廷派绥德将军陈政前往平乱,后在其子陈元光的努力下,得以开辟新设漳州,而之后泉州和汀州也相继成立,此后,福建行政区划的雏形基本形成。
根据成书于北宋太平兴国年间的《太平寰宇记》记载,当时的福建存在三个民系、文化分支,一为闽北的建州,二为闽东的福州,三为闽南的泉州,而客家祖地汀州文化竟属于福州,显然,在北宋初年,客家文化及民系并未形成,更何况唐代。
因此,客家话和唐朝国语可以说是风马牛不相及,其形成最早不会早于北宋。
综合以上,闽南话≠汉朝国语,客家话≠唐朝国语,但从相近性看,闽南语≈晋代官话或唐朝官话,客家话≈宋代官话或元代官话。
.....................................
文/圭海四记
闽中一只虫,闽外一条龙,这便是福建。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閩南話就是河洛話,是商漢晉唐時期上古至中古之官話。
客家話成型於南宋,是女真金人學河洛話,被蒙滅後,金人及金國漢人南逃入畲人居地,又融合畲人腔,故客家畲哈話,有女真腔又有畲腔。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福清话说“残”是“剩余”的意思,比如福清人说“残一百元”、“残一座厝”、“残一个人”,都是剩余的意思。看钱锺书先生著的《管锥编》说唐以前的“残”字有“剩余”的意思,唐以后“残”都是指“破损”,没有“剩余”的意思。钱锺书先生没听过福清话,福清人现在还说“残一只碗”、“残一百元”、“残一座厝”、“残一个人”,都是指“剩余”“剩下”的意思,不要以为福建只有闽南话,闽东,闽北,闽西的方言都是很接近中古汉语的。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闽南语本来不是闽南语,现在的闽南语是古时的河洛话也就是中原地区的雅语,平上去入共计八个音刚好符合河洛话的音,至于汉朝的国语可以比照司马相如的词用河洛话说看看,基本一致音韵。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不正确,不能以方言包含古汉语的发言来断定历史上某个时期标准国语发音就是这个方言,因为方言也会随着时间发展而吸收不同时期的标准官话发音从而形成当下我们所听到的方言,并且以时间轴逆向推测即判定某一方言就是某一时代的官话,逻辑上也站不住脚。
上一篇:为什么有的作者写的战争场面还不如历史精彩,有想象力?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