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你怎么看待抑郁症?
抑郁症,抑郁,自己的你怎么看待抑郁症?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当然病人也需自我调节,尽量让自己脱离不良社会心理应激,转移自己注意力,运动、坚持工作也是很好的调整。家人关爱也很重要,和病人一起多学习相关知识,多陪伴,多理解,多分担。家庭和睦对于疾病康复也很重要。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抑郁症本身没有想象中那么可怕。
首先要知道什么原因抑郁的?而就我了解大多数是缺乏爱,也有因为家庭、工作引起的,但归根到底是自己内心不够强大,甚至没有找到自我,过于在意别人言行。
举个身边的例子,有位朋友(女),年轻漂亮不缺钱,父母有厂子,老公是律师,孩子在学校学习也很好,她在周围人眼里应该被羡慕吧,相反,她却有抑郁症,而且偶尔还有自杀倾向。年初与她交谈过一次,她是很佛系的那种,聊天过程中也一点没有有抑郁症的感觉,不过听她家人说,她在家的状态不好,很少与人接触,一直再吃抗抑郁的药。她本人也看过很多关于心理学和佛学的书,包括找心理咨询师咨询,最后都什么没效果。因为道理她都懂,甚至比谁都明白。
现在很多的年轻人在渐渐失去对生活的基本能力,虽然有份好工作、有个好家庭,可人类毕竟是大自然的一部分,失去了与大自然的联系、失去了最基本的生存本领,光用钱去解决一切是没用的,最后就连活着的意义都不清楚了。挣钱本身没错,但不应该是生活的全部。
最后不要让负能量占据自己的内心,多一些正能量,多爱自己一些,尽量让自己的内心放松,努力去做一些自己擅长和有意义的事,少一点抱怨和索取。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教育部将抑郁症筛查纳入学生体检啦
我国青少年抑郁检出率随年级增长呈上升趋势。
抑郁症不是简单的“坏心情”,而是一种疾病。
任何精神心理疾病都需要早识别、早发现、早治疗。
家长要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孩子问题,和孩子做朋友,及时地跟孩子沟通,进入到孩子的内心世界,来体会他面临的学习压力和困难,才能与孩子共情。
值得注意的是,很多抑郁症患者的识别率不到20%,病耻感、不好意思看病是抑郁症低就诊率原因之一。
将抑郁症筛查纳入学生体检的同时,更要保护好青少年的隐私,不能让患病孩子遭受“特殊对待”,以免带来二次伤害。重视青少年身心健康状况,从关注孩子的“一时之得”到关注孩子的一生成长,不仅是老师和家长的必修课,也是整个社会的必修课。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个人观点:抑郁是一种正常的情绪状态,每个人都会有过抑郁前期的一些情绪,之所以称为抑郁症只是这种状态持续的状态时间比较久,自己无法让自己脱离这种情绪。
其实在发现自己好像有点抑郁的时候,是一个比较好的消息,因为有脱离情绪的控制而观察到了自己的状态,这是非常好可以让自己纠正目前状况的开始!
这里推荐一本书张德芬的《遇见未知的自己》,通俗易懂关于灵性,让自己静下心来反观自己内心的书。
有时候真的让我们抑郁的问题根本就不是问题,应为是问题就一定有相印的解决方案。放过自己,不要把本不该属于自己的压力强加给自己。对自己好一点。。。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抑郁症其实是意识的过度思考而引起的情绪反应,进而产生了躯体的表现。只是这种突如其来的躯体反应,让其措手不及,更增加了焦虑恐惧的反应。有人急于寻求药物治疗,其实这是从一个坑进入另一个坑。药物的药理也是控制大脑的思考,帮助睡眠,这依赖外物地,被动地治疗自己由内因的意识而产生的躯体反应,一旦产生抗药反应,或停止服药,内因的意识会重新卷土重来,更加凶猛,他会重新沉没于情绪的深渊中,无法自拔。
如果在第一次出现躯体反应,不回避,不退缩,既然知道是意识过度的思考而引起的,那我们随时随地服用我们自己有针对的“药物”,即控制住“对自己产生躯体反应的思考”,刚开始可能这个过程无比艰辛,收效甚微,但我们需要利用自身的潜意识的能动性,利用意志和勇气来坚持,一定会能做到这一步。
以下是一些小技巧的建议:
1、把注意力完成集中在人中穴的位置,并进一步把焦虑和恐惧的情绪转移到此位置的注意中。
2、在解决失眠的问题中,不要服用药物,利用把注意力+身体的放松法来帮助进入睡眠,也可以利用音乐,有声故事或电视剧(本人差不多有十年在枕边放《潜伏》的电视剧)来帮助睡眠。
3、不喝酒、吸烟、喝茶(因人而异,我喝茶会造成严重的心慌,会加重我的焦虑情绪,反而喝咖啡会让我产生愉悦的感觉,但每天只能中午泡一杯5克的咖啡粉,多了晚上睡眠时会亢奋,对睡眠造成影响)
4、不要试图利用酒精来对抗抑郁症,这是相当危险的。
上一篇:卧床保胎是什么原理?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