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为什么在《扁鹊心书》《肘后备急方》等古代医术普遍流行艾灸疗法,后来却淡少了呢?
艾灸,中医,肺结核为什么在《扁鹊心书》《肘后备急方》等古代医术普遍流行艾灸疗法,后来却淡少了呢?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
再比如中医对寒热症的辩证,你问中医,为什么浮紧脉是寒,浮数脉是热?为什么舌苔白色是寒,舌苔黄色是热?为什么痰稀薄色白是肺寒,痰粘稠色黄是肺热?没有中医能答出来。
还有比如中医相信耳廓的皮肤或足底的皮肤和全身的各个器官一一对应,象一个倒立的人形;相信手腕的脉搏会反映内脏的情况,而且是左手心肝肾,右手肺脾命。
我问学中医的人,为什么足底能对应人体,手掌就不能?为什么脉搏是左手心肝肾,换成肾心肝或肺脾命可以吗?
面对这些质疑,没有中医能讲出来,他们只会敷衍说老祖宗就是这么传下来的或是说中医书上就是这么写的,你不需要知道为什么,只需要记住就行了。
这就是典型的迷信!科学讲究证据,而迷信只要求你绝对的相信和服从。
中医为何会这么说?是因为这些理论本来就是古人臆想出来的东西,恐怕连第一个说这些话写这些字的人都解释不清楚,你又怎么能指望“死记硬背”这些理论的中医生给你说出个所以然来呢?
**************
很多中医粉在谈论中医的时候,一张口就是:中西医不是一个体系。西医“头疼医头、脚疼医脚”见效快,可以用来救急,但治标不治本;而中医讲究整体观,辩证施疗,标本兼治。
首先,世界上存在的任何一种医学,都是讲究整体观的,你见哪个医学咳嗽只治嗓子发烧只拼命降温的?
中医之所以特别强调整体观,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限于当时的生产力的水平,中医缺乏了解细节的能力。
古时候科技水平落后,中医不知道细菌,不知道病毒,对微观世界基本没有认知,所以只能从宏观上去解释一些东西。比如说吹了冷风、着凉后,身体出现不舒服的地方,中医想当然的就认为是风寒侵体。
而现代医学有现代科学的支持,其有能力研究生命过程的细节,同时又将这些细节组合起来,这才能真正的把握整体。
比如说一个人腿脚不便,中医认为“通则不痛,痛则不通”,治疗无非就是舒筋活血,活络经脉之类。
而让现代医学来诊断,一定是通过细致的检查判断其病因如何。如果是局部的肌肉、骨、韧带的因素造成的,通常是以局部(腿脚)的治疗为主;如果考虑是神经源性的因素,病变部位可能在脊髓或脑,治疗手段就要作用于腰或头;如果是血管因素,在局部治疗的同时,必须考虑全身有无病变,是否与动脉硬化、糖尿病等有关,可能就要治心或胰等;这样的考虑还有很多很多。
哪种说法更科学、更准确,大家一目了然。
**************
再比如说一个人视物模糊,让现代医学去诊断,大夫会检查是否有屈光不正?比如近视、远视、散光等等;是否有眼科疾病?比如角膜炎、虹膜炎、青光眼、视神经炎、球后视神经炎等等;是否是其他疾病引起的并发症?比如脑瘤、脑血管瘤压迫视神经等等。不同的病因治疗方案当然也就不尽相同。
而中医讲究整体观,中医认为“肝藏血开窍于目”,眼睛不好,肯定是肝出了问题;又因为“肾藏精滋养肝血”,滋肝的同时又要补肾。肾气足了,肝气就旺了;肝气旺了,气血不亏了;气血不亏了,眼睛自然也就亮了。
这套理论看上去很整体观,很高大上,实际上经不起任何推敲。试问,现实中因为脑肿瘤或脑血管瘤压迫视神经造成的视物模糊,中医怎么诊断?是肝虚还是肾虚?滋肝补肾有用么?
中医连“本”都没弄明白,还敢自称治本?这真是天大的笑话!
**************
我们再举个典型的例子,比如肺结核,在古代,不论是中医还是西医,对肺结核基本上都是束手无策的,肺结核在数千年的漫长历史中始终都是威胁人类的首要元凶。
直到1882年3月24日晚,在德国柏林大学卫生研究所的一间图书室里,德国医生兼微生物学家罗伯特·科赫宣布发现结核杆菌。
1943年,美国微生物学家瓦克斯曼成功提取了链霉素,对结核杆菌有非常好的抑制作用。随后,对氨基水杨酸、异烟肼和利福平相继被发明。结核病才逐渐退出了流行病行列,科学终于战胜了病魔。
随着人类智慧的发展,现代医学采取了观察、实证、逻辑等科学方法,在结核杆菌被分离、纯培养以及接种感染这样的“铁证”面前,如今的中医界依然沿用几千年前的经验,坚持认为“正气亏虚、肺肾两虚”是肺结核的主要致病原因,在治疗上胡扯什么滋阴润肺、培土生金、温补脾肾、化痰祛瘀等稀奇古怪且没有事实依据的胡言乱语。
如果说“肺肾两虚”是肺结核的主要致病原因,那找个中医大师,让他好好调理调理自己肺肾,保证肺肾不虚,然后让他吸点结核杆菌或跟肺结核病人形影不离待上几天试试,看能不能得上肺结核!哪个中医敢做这个实验?
**************
综上诉述,虽然中医自称讲究整体观,讲究辨证施治,可想要怎样和能否做到怎样是两码事。中医绝大多数理论,都是在阴阳五行的基础上,采用取象类比的方法,胡乱臆想出来的东西。
用臆想的理论去指导实践,怎么能实现所谓的“阴阳平衡、五脏协调,气血顺畅,病自然好”等看似正确的理念和大道理呢??
★★★★★★★★
看到这儿,中医粉可能要说了,很多中医理论确实连中医大夫都解释不了,但也绝对不是凭空臆想出来的,中医理论是国人在几千年实践中积累下来的宝贵财富,中医实际上是一门经验医学。
诚然,中医最初就是源于古人的实践经验总结,比如生病以后吃点什么草药症状就缓轻了;比如说哪儿不舒服按按那儿症状就减轻了。这些都是客观存在的事实。
可后来呢?受易经八卦、阴阳五行等传统文化影响,中医在其中加入了越来越多的主观臆想。如果说萝卜顺气、冬瓜利尿等是靠尝、靠经验总结出来的,那什么虎骨壮骨、熊胆利胆、红枣补血、黑豆补肾、水蛭活血、穿山甲通络、大米聪耳、蝙蝠屎明目等等等等,我不相信这些玩意也能“尝”出来或通过经验总结出来。
难道是某个视力不好的人偶尔吃了点蝙蝠屎视力变好了?还是常吃大米的人听力比常吃馒头的听力好?
不说中药,就说中医诊断理论吧,中医认为,肝属木,心属火,脾属土,肺属金,肾属水。按照五行生克关系,即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 金克木。五脏之间的关系应为:肝生心、心生脾、脾生肺、肺生肾、肾生肝;肾克心、心克肺、肺克肝、肝克脾、脾克肾。
(相生即滋生助养之意,相克即抑制约束之意)
请问,这套理论依据是什么?肝为什么属木,心为什么属火,脾为什么属土,肺为什么属金,肾为什么属水?
如果说木生火、火克金等等五行生克的理论勉强可以算得上古代朴素的辩证法,那中医毫无科学依据的强行给五脏赋予五行属性,然后根据五行生克关系让五脏互相生克就是彻彻底底的迷信了。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