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为什么德国有许多精英的国家,在国家决策上如此愚蠢,卷入两场打不赢的世界大战?
德国,战争,法国为什么德国有许多精英的国家,在国家决策上如此愚蠢,卷入两场打不赢的世界大战?
发布时间:2020-12-06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德国的实力不仅直接体现在武器装备方面,就支撑战争的经济、科技潜力而言也可谓是家底丰厚:从1860年起普鲁士就大力营造铁路形成有主干和支线的铁路网。1850—1875年普鲁士的铁路长度由 6044 公里增至 2.8 万公里,机车增加了 7 倍,货车车厢增加了11 倍,铁路货运量增加了19 倍。普法战争的胜利为德国工业的发展提供了阿尔萨斯和洛林的150万人口所构成的劳动力资源和产品销售市场,洛林的铁矿与鲁尔的煤矿结合起来构成了德国工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基地,而法国所支付的50亿法郎的战争赔款是德国得以巩固了金本位制,也使德国的证券市场空前活跃。这时的德国在人口总数、国民生产总值、钢铁产量、煤产量以及铁路线里程等各方面都已远远超过了法国,在整个欧洲仅次于已称霸一个世纪之久的英国。德国是世界范围内义务教育的诞生地:早在16世纪的宗教改革时期德国就颁布了义务教育法——规定父母应送其6~12岁的子女入学,在1763年到1819年德国的义务教育法规已基本进入到完善成熟时期。这不仅远远早于亚非拉发展中国家,即使是近代史上率先实现工业化的大英帝国的儿童也不得不早早挤在条件简陋的工厂上演“雾都孤儿”的悲剧,而同一时期的德国儿童却早已在接受系统的义务教育。德国依靠接受过综合系统教育的高素质公民得以在以电气化为标志的第二次工业革命中混得风生水起——从1851年到1900年德国在科学发明方面取得了202项成果,这已超过英、法两国的总和,仅次于大洋彼岸的美国,位居世界第二。在19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德国就已基本完成了工业革命,只用了40年时间就走完了英国走了80年的路程:1850-1900年德国的国民生产净产值从105亿马克赠至365亿马克,工业生产的绝对值增加了近6倍,德国在世界工业中的比重也在这时超过了英国,仅次于大洋彼岸的美国,位居世界第二。
在1914年一战爆发前夕的德国人看来:法国和俄国都是不堪一击的,而英国一贯超然于欧洲大陆事务之外的”光荣孤立“国策使德国认为英国不会介入战争,况且即使英国介入到战争之中也不足以使德国感到畏惧——当时德国针对英国提出了所谓”风险理论“:英国作为岛国一直以来是凭借强大的海军实力超然于欧洲大陆事务之外并对欧洲大陆可能崛起的独大势力进行打压,以此维持欧洲大陆各国之间的均势平衡,以避免崛起威胁到英国霸权的独大势力。然而德国作为一个陆军强国无法倾注过多的人力物力财力建设一支超过英国的大舰队,但只要德国海军的实力达到英国的三分之二左右就足够令英国感到即使有能力打败德国也必将遭受严重损失,甚至可能威胁到其海上霸主的地位。作为陆军强国的德国即使遭遇一次海上的败北也并不会影响到其陆军大国的地位,而英国的海上霸权一旦动摇就意味着其立国支柱的动摇。针对战争中德国很有可能面对的两线作战问题德国总参谋部早在阿尔弗雷德·冯·施里芬担任总参谋长期间(1891年至1906年)就早早制订了作战计划——施里芬计划假定法国会集中兵力夺取普法战争后被割让给德国的阿尔萨斯和洛林两地,对此德军只以规模较小的左翼部队固守270公里的德法边界,与此同时德军将以绝对优势的兵力突破比利时的防线,从而出其不意地从比法边界由北面绕到集结在德法边界的法军背后,由此对法国主力部队形成夹击态势。在战胜法军后德军主力立即东调配合奥匈帝国侵入俄国境内。这一作战计划对德军的战斗力过于盲目自信,与此同时对敌军的作战能力则严重估计不足——整个计划的制定建立在法军未能识破德军意图、俄军行动迟缓、英国不会立即参战等主观臆想之上。德国总参谋部甚至制定了详细的日程表:德军动员第12日前打开比利时通道;第19日拿下布鲁塞尔;第22日进入法国境内;第39日攻克巴黎从而在西线取得决定性的胜利,继而将主力转移到东线应对俄国。
然而真当一战爆发后德国才意识到:计划没有变化快——战争从来就不是按照既定计划按部就班之事,战场之上瞬息万变,指望敌人按自己的意图行事纯属想得美。德国至少对以下出现的几个变化在事先缺乏足够的应变方案:施里芬计划要求德军从比利时过境入侵法国,然而德国却乐观地认为这种明显侵犯比利时主权的行为不会遭到比利时的抵抗,理由是比利时无力抵抗。1911年一位德国外交官声称:比利时唯一能做出的抵抗将会是以其军队在德军经过之处沿途列队的方式出现。然而事实却是比利时不仅选择了抵抗,而且成功打乱了施里芬计划所制定的日程表,尽管这并没能改变比利时被德军占领的命运,但德军在比利时耽搁的这段时间内法国显然已意识到德军的战略意图——如果法国领导人智力正常的话即使用脚趾头也能想明白德军入侵比利时究竟意图何为。德国不仅没料到比利时的抵抗,更令其出乎意料的是:德军入侵比利时的行为竟直接导致了之前德国一直认为不会立即参战的英国加入到战争中。事实上如果战略天才俾斯麦还在的话完全能预料到如果德军入侵比利时就意味着对英国宣战——这是因为长期以来英国一直对欧洲大陆实行均势外交策略以避免欧洲大陆崛起一个足以威胁到英国利益的强权,而比利时尽管小,但却位于德、法两个大国之间,从而成为英国制衡德、法的利刃。事实上比利时本身就是在英国支持下独立建国的,此后英国又积极推动欧洲各国承认比利时的中立地位,英国的意图就在于:坚决避免任何欧陆大国因吞并这一战略通道而崛起成为足以威胁英国的强权。既然德军对比利时动了手,英国为了维护欧洲的均势以确保自己的利益与安全就只能和德国对抗。德国本就处于两线作战的不利局面,唯一可以依赖的盟友就是奥匈帝国,然而奥匈帝国的战斗力也令德国始料不及:奥匈帝国是当时全世界第六大工业国,总兵力达到56万人(位居世界第四),可在科卢巴拉战役中45万奥匈军队被25万塞尔维亚军队击溃并损失了25万兵力。在加利西亚战线奥军更是在俄军面前一触即溃,在德军眼中行动迟缓、战力不足的俄国却趁德军忙于西线战事的时机一度深入奥匈境内,迫使德军不得不在未能解决西线战事的情况下分兵援助奥匈。
如果说一战中德国对自己的战斗力过于盲目自信,而对敌军的作战能力严重估计不足,那么德国又是怎么把英、法、俄都推到自己的对立面,从而使自己陷于两线作战的不利境地的呢?难道德国人不知道这是兵家大忌吗?事实上没哪个国家愿意与全世界为敌,德国之所以最终书帝国的实在是不得已而为之:当德国作为后起的帝国主义国家加入到瓜分世界的盛宴时赫然发现:此时的世界已基本被英、法等老牌强国瓜分完毕,而此时德国的经济总量已超过英国和法国,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经济强国。与此同时德国的疆域、人口、铁路里程等方面也已超越法国,成为仅次于沙俄的欧洲第二大国。与此同时普鲁士的军国主义传统同强大的国力相结合缔造了当时世界第一的陆军。德国飞速发展的国力同少得可怜的殖民地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德国越来越无法容忍已在走下坡路的英、法等国瓜分世界,而自己只能作为中欧区域霸主存在的现状,于是强烈要求按现实国力重新瓜分世界。如果要通过和平的手段实现这一目的是不现实,因为英、法自然不愿放弃自己早已到手的东西。既然英、法不愿放弃自己的既得利益,那么德国要想成功上位就只有对英、法发起挑战。对德国而言法国是最危险的对手,这是因为德意志的统一本身就是在普法战争中完成的,从某种程度上而言:德意志第二帝国正是建立在法兰西第二帝国的废墟之上。普法战争后法国被迫割让阿尔萨斯和洛林并向德国赔款,割地赔款以及欧陆霸权丧失的屈辱使法国对德国极端仇视,法德矛盾成为当时欧洲最主要的矛盾。为此德国一直积极试图孤立法国——先是组建了德、奥、俄三皇同盟,然而这一同盟内部本身就潜伏着巨大的隐患:俄国对东欧和巴尔干等斯拉夫人聚居区一直怀有野心企图,而德、奥在这些地区也有利益存在;另一方面俄国也不愿看到德国在击败法国后进一步崛起成为一个中欧强权,因为德国在击败法国后的下一个目标极有可能就是自己。德国为迫使俄国就范就怂恿奥匈在巴尔干半岛同俄国展开争夺,结果这反而将俄国推向了法国一边。德国见状就转而拉拢正和法国争夺突尼斯的意大利,形成德、奥、意三国同盟。法国和俄国因为感受到三国同盟对自己的威胁,于是也结成盟友,也就是法俄协约。三国同盟和法俄协约成为20世纪初欧洲两大对立的政治军事集团,两大集团都尽力争取英国站在自己这边。
上一篇:新诛仙手游世界有什么好玩的?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