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古代将军在战争中多重要?
将帅,都是,将军古代将军在战争中多重要?
发布时间:2020-12-06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问题补充: 真的千军易得,一将难求?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故知兵之将,民之司命。国家安危之主也。 夫将者,国之辅也。辅周则国必强,辅隙则国必弱。
由于通讯和交通不发达,对战场前方的动态和信息无法实时反馈给国君或最高统帅,以得到国君或中央的指示或指导。加上战场形势瞬息万变,需要根据情况,给予敏捷的判断和行动,所以具体的战场指挥都是由将帅说了算的。国君在战争之前,都是非常郑重的将整个战争的决定权和整个国家的政治前途都托付给将帅。同时,由于避免国君不了解情况或不懂军事指挥给军队或战争胜负造成的影响,也历来就有“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说法。 战争是政治的延续,是国家经济、政治实力、民心民力的较量,也是在这些客观条件基础上,军队将帅的较量。在古代的条件下,就更是这样了,所以才有“一人可以兴邦,一人可以误国”的说法。以及,与英明将帅对应的反面“将帅无能,累死三军”。
古代英明将军在战争中发挥重要的例子比比皆是,如:秦赵长平之战,秦王用白起战胜赵王用的只会纸上谈兵的赵括;刘邦拜韩信为将,取得与项羽争夺天下的胜利;汉武帝用卫青、霍去病打破匈奴;及近代的左宗棠收复新疆等等,都说明了古代将军的重要。
孙子提出对将帅的要求是“将者,智、信、仁、勇、严也。”,历代军事家也都有自己的要求标准,总之,对将帅是需要智勇双全。即要有丰富的军事理论或军事知识,又需要有丰富的带兵战争经验,并能根据战场实际,善于筹划谋略、行动勇猛。“宰相必起于州郡,猛将必发于卒伍。”在古代书籍有限和文化转播不便利的情况下,能有条件接触并系统的学习军事理论知识,就不是大部分人可以的。而且在冷兵器为主的时代,从普通士兵熬到将军,那也是九死一生了。即使好不容易当上将军了,在每一场战役时,也要根据敌我的具体情况,作成正确的判断和行动。由其是将帅任何时候都需要客观冷静,“主不可以怒而兴师,将不可以怒而云中”,毕竟都是人,要实时掌控好自己的情感,就更不容易了。所以自古才有”千军易得,一将能求”的感叹。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在古代战争中,将领的作用,比现代和近代更为重要。
一个重要原因是因为:从近代开始才有规范的将领培养机制,在此之前,一个国家能否拥有优秀的将军,基本只能指望运气。
这样一来,战争中的任意两位指挥官可能差距非常大,因为一个可能是有军事天赋出身行伍,而另一位则完全由于是皇帝的宠臣而得到这个位置的。他们的能力差别可能是100:1。后者能不给自己军队添乱都很好了。
有人说中国古代有兵书,但其实在我看来,孙子兵法是给国王看的,着重于简略缺乏细节,“三十六计”其实是明代文人写的纸上谈兵,真正谈得上正规军事教科书的只有戚继光的《纪效新书》《练兵实记》,但是古代中国有兵书,却没合格的将领培养机制,明代的武举考试考的是四书五经等和军事无关的儒家经典,清代的武举考的则是骑射和大刀,这些都是培养士兵的技能,而非培养将军该做的事。
至于欧洲,成型的军官教育开始于《战争论》。在德国,军事家都把克劳塞维茨看作是他们的"开山祖师",对《战争论》推崇备至。曾任德军参谋长的施利芬,在《战争论》第5版导言中写道:
克劳塞维茨的战争学说,无论从形式上还是内容上看,都是有史以来有关战争的论述中最高超的见解。“从根本上说,我们指挥官所表现出来的优势,完全渊源于《战争论》这部作品,通过它造就了整整一代杰出的军人”。
然后优秀的统帅决定战争胜负的时代就过去了,因为各国军官都是军校里培养出来的,虽然不一定有天才,但至少弱智军官的数量大量减少,那种古代战争里常见的“不派侦察傻呼呼的冲进对方包围圈”,或者“大军在休息时因为指挥官马虎大意被敌人夜袭”这种低级错误都大大减少,战争的胜负关键越来越变成实力的对抗而非指挥官的巧妙筹划。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借楼说一个古怪的将军
南北朝南朝梁有一员大将叫阴子春,字幼文,祖籍武威姑臧(今属甘肃武威),他的曾祖阴袭追随南朝宋武帝刘裕,在晋朝末年举家迁徙到南方。
阴氏一族世居南平(湖北荆州),阴子春最初任梁朝的西阳太守,后历任梁州刺史、秦州刺史、东莞太守、左卫将军等官职。
梁武帝天监元年(502年),阴子春被征召为宣惠将军,任朐山戍主。这一时期,阴子春展示了杰出的军事才能。
北魏打算偷袭朐山,阴子春事先探知情报,以奇谋设伏打败了魏军,粉碎了敌人侵占领土的企图。后因战功,屡屡升迁。
太清二年(548年),阴子春管辖的地方发生了少数民族叛乱,他率兵征讨,很快平息了叛乱,被朝廷任为左卫将军,后升任侍中。
侯景之乱爆发,阴子春率军协同左卫将军徐文盛讨伐侯景,屡败侯景的叛军。
大宝二年(公元551年),郢州失陷,阴子春苦战不敌,败退江陵,不久死于此地(一说被梁元帝萧绎处死)。
阴子春平生有个毛病,就是不爱洗脚,不爱洗脚也就不可能沐浴,所以他常年“身服垢污,脚数年一洗,言每洗则失财败事”,他认为洗脚会破财、吃败仗。
整天和阴子春睡在一起的老婆不能忍受,所以她经常软磨硬泡,劝丈夫洗脚。
有一天,阴子春可能是自己也受不了了,也可能是忍受不了妻子的唠叨,于是就破例洗了一次脚。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