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你们想过死亡吗?
到了,我的,自己的你们想过死亡吗?
发布时间:2020-12-06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那么,“造化”的道理又是怎样的呢?
琉善借用《伊利亚特》中的语句,这样写道:
“人要死去,城市要死去,整条河流也会死去,一切都将终归毁灭。”
在《冥间的对话》中,琉善还写有一篇题为《出售哲学》的文,假借古希腊大哲学家赫拉克利特的名义,把人说成是“会死的神”。
并且还说:
“人间的事物是悲惨的,没有一件不是要毁灭的,因此我怜悯世人,感到悲伤。”
“因为没有一件事物是常住不变的,万般事物在某种程度上都是混合在一起的快乐与痛苦,智慧和愚昧、大与小也都是一样的,转来转去,一上一下,在永恒的时间的游戏中彼此交替。”
琉善对于人世间,抱有悲观的倾向,或许不免于片面;但他希望人们以人的必死事实作为前提,明智地安排生活,这个观点,还是很对的。
佛经中也有个故事说;一个过路人受人之托,带一个口讯给正在田中耕作的农夫,他的儿子被毒蛇咬死了。
农夫听说后,叹了口气,然后继续耕作;过了一会儿,农夫又说:
“你进城路过我家之时,请替我捎话给我老婆,说儿子已死,晚上不必再准备两个人的饭菜了。
过路人心里暗想:
“这个人可真不像话,儿子被蛇咬死了,竟然不悲哀,反而还想到了吃晚饭;真是没有人性啊!”
他进入舍卫城,来到农夫的家,见到农夫的妻子,便说道:
“你的儿子已经死了,他的父亲让我捎话说,只需要准备一个人的饭菜就行了。
那妇人听后,答应了只去预备一个人的饭菜。
过路人心中非常生气,对这妇人说道:
“你的儿子死了,难道你一点儿也不心痛?”
妇人答道:
“人生即如住店,随缘面来,随缘而去,我这个儿子也是这样啊;生是赤条条来,死亦赤条条去,任何人都不能违反这一个规律。”
过路人又想起了,农夫之前对于他的质疑,也是类似的回答:
“人之生老病死及世间万物成败,皆为自然规律,忧愁、啼哭能有什么用呢?如果伤心得饭也不吃、觉也不睡,什么也不干了,那不就跟死人一样?活着的意义就不大了。”
人是有感情的动物,世间的人当然不会、都象农夫夫妻这般的冷静;但作为一个寓言故事,说明了一个道理:
在自然规律发生作用以后,忧愁与啼哭,确实是没有什么作用的。
《中阿含经》里有一句话:
“命终无常,死丧散尽,寿尽破坏,命根闭塞,是名为死。”
道家关于死亡的观点,也与佛家类似;庄子就这样写道:
“死生命也,其有夜旦之常,天也。人之有所不得与。”
这是讲生死有如昼与夜的变化,是很正常的自然现象,而人对自己的生死却不能自主;庄子还说:
“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死。”
这是把人的生命,看成是由生灭聚散不定的物质。
庄子在《至乐》篇中,还讲了一个非常有趣的故事;有一次,他到楚国去,路上遇到一个骷髅,就带了回去。
当晚,他拿骷髅当作枕头睡觉;半夜里,梦见骷髅对他说:
“活着是人的累患,死去就没有那么多忧虑了。死了以后,上面没有君王,下面没有臣子;也没有一年四季的冷冻热晒,自由自在,与天地一样长久,国王也没有这样快乐。”
庄子就问:
“假使我让神灵使你复活,再把你送回到父母、妻儿的身边,你觉得怎样?”
骷髅摇头不已,说:
“我不能抛弃国王一样的快乐,返回到劳苦烦恼的人间里去。”
庄子的本意是要假借骷髅的话,用一种极端的暗喻方式,说明死亡并不可怕,甚至还非常可爱;以破除人们爱生恶死的思维习惯,进而论证他的“死生为一”的观点。
庄子提到了爱生恶死、是一种思维习惯,这确实是一个大智慧。
现实生活中,习惯思维常会导致我们的错误认知。
古时候有一个女子,想到了就要出嫁,就要与父母分离了,便日夜啼哭;到了出嫁以后,与夫君之间相爱无比,这才知道了自己之前,是怎么样的胡涂可笑。
人们之所以惧死恋生,或许正是因为不愿意把自己的命运,托付给未知的死后世界;不愿意让自己的生命沉入到、无边的空虚与永恒的黑暗之中。
也就是说,人在面对死亡之时、所产生的巨大的恐惧感,实际上就是面对陌生世界,面对未知命运,面对永远失落的自我,而产生的一种极大心理空虚。
公元一世纪,一座大理石石碑上刻下了伊壁鸠鲁的基本哲学:
“死不用怕,神不用怕,能够忍受痛苦,就能够得到幸福。”
伊壁鸠鲁之所以教人不要在乎生死问题,就是为了避免由思索生死问题而带来的痛苦和恐惧,以便求得在人世间愉快地生活;因为他说过:
“肉体的健康和灵魂的平静乃是幸福生活的目的。”
古罗马思想家卢克莱修是伊壁鸠鲁的忠实信徒和追随者,他把伊壁鸠鲁看作照亮黑暗前程的火炬;伊壁鸠鲁的著作是“黄金的教言”,引导人们“奔向生命的幸福目标”。
卢克莱修也与伊壁鸠鲁一样,主张原子论;但观点上却更加彻底,否认神灵的存在与死后有知。
他说,世上的一切都是由原子构成的,万物有生必有死,生死是原子运动的必然法则;在《物性论》中,他则重复和发挥了伊壁鸠鲁的一个基本观点:
“死亡与我们无关。”
他这样反问道,死亡于我们究竟算个什么呢?和我们能有什么关系吗?
在活着之时,我们还没有死;
当我们不存在之时,那使我们成为一个人的身体和灵魂的结合,已到了分离之时;
既然已经分离,对于已不存在的我们,就没有什么事能够发生、能够挑动我们的感觉。
卢克莱修教导人们,运用理性去认识自然发展的不可动摇的规律,并且还要学会顺应这种规律;这样于生活上,才能少了一层忧虑。
他是认为死后无知的;但事实上即使是死后有知,这也很好啊!
按照我国民间的鬼神观念,人死以后,鬼的世界犹如人的世界,仍然还会碰到生前的亲人和朋友;
即便今生不能生活在一起的情侣,也有希望在阴间再结连理。
多好的事啊;民间文化及其一些传说,在开导我们之时,总是充满了智慧与巧善的说法。
而我却还认为,一个人活在世上,如果不能体验到死亡是怎么一回事,总会感到有所缺憾。
我从前只从书本上,读到过一些人在死亡之时的具体感受,但毕竟只是书上的描述。
现下让我也分到了一张亲身去体验的门票,还应诺了我可以与我的祖母、祖父、父亲、妻子等人见面;真到了那个时刻,我简直就要在心底里呼喊了:
“啊,这一个激动人心的时刻,终于来到了,来到了!”
想到了我与我的父亲,还终能见面,我还呆坐在墓前做什么呢?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