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你们想过死亡吗?
到了,我的,自己的你们想过死亡吗?
发布时间:2020-12-06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问题补充: 你想过自己死后会发生什么吗?你怕死吗?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坐在父亲墓前的一些思绪】
这年的清明节,祭拜过祖父母的墓,看望过自己的墓;下午之时,我又来到了父亲的墓前。
细雨朦胧。
坐在父亲的墓前,心里头不免涌起一些伤感,因为我只简单地备了点香烛;一路上过来,见到每个墓前,几乎都是备了酒肉等祭物。
有些人家排场还很大,至于鞭炮之声,更是此起彼伏。
我听到了邻墓的一场对话。
他们似乎是不相识的,一个人说从成都赶来,另一个人说从北京赶来;他们说,清明节是个大事,所以也就放下了生意,带领了妻儿一起来。
而我却是一个人孤单地来;我还不知道,自己在明年能不能再来。
父亲的一生是孤独的,正如现下孤独的我;我一个人住在宁波,大部分时间困坐于房间里,而与他人少有来往。
我甚至设想了,到了自己的末日、临终的前一两天,如果体力上还有可能,很愿意自己去火葬场,麻烦他人的程序能省则省。
世人的待遇本来就是不一样的,无论是在生前与死后;父亲的孤独,要埋怨就去埋怨他有我这个不好的儿子吧;而我的晚景凄凉,也只有归结为自己的性格与命运。
但从另一个角度去看,世人共同的结局也就是走向死亡;正如费尔巴哈所说,“死是最坚决的共产主义者,它使百万富翁与乞丐,皇帝与无产者,都一律平等”。
我正在为了自己的心安,这样地想着辩护辞的时候,邻墓又传来了几个声音。
这家的儿子说:
“老爸,你生前最爱吃海鲜,就为你带来了几样。”
这家的女婿却接着说:
“老丈人呵,你生前一见到女人的被窝就想往里头钻;下次就为你烧几个纸美人吧,也不知道顶不顶用。”
于是,听到了一阵笑声;有实在憋不住的笑,有放肆的笑,还有尴尬的苦笑。
我看了一眼这个放肆笑着的女婿,约有三十多岁;我想,下一代、再下一代,或许祭奠先人的地方,要变成另类的娱乐场。
不过,这个女婿的话,也让我思索起一个问题来;世人为什么会乐生而怕死?
就男人而言,或许是怕自己死了以后,不再能够大口地吃肉、喝酒,也别想欣赏人间的美色了。
所以,列子就认为,生在人世,是为了要享尽天下的“丰屋、美服、厚味、娇色”;《圣经》里的保罗也曾经说过,“我们吃吃喝喝吧,因为明天就要死去。”
深受中国文化熏陶的日本人,更哀叹死亡到来的必然性;很多的俳句,就反映了这种想法:
“尝思花常开,花开人已老。”
“乐音时远近,余生有几许。”
“青春迅逝待死神,情田恍惚犹如猿。”
“生死变幻如耕田。”
怎么办?
世人绝妙的办法,就在于研究长生不老;如能不死,也就可以永久地寻求欢乐了。
但也很奇怪的,畏死的心理还与人的处境如何、能否寻求到欢乐,经常是并不相关的。
那些一贫如洗、终日啼饥号寒的人;
那些衣衫褛褴的流浪者,在寒风中蜷卧在街心花园或屋檐下;
还时可看到一些既老且残的乞丐,写上一些令人心酸欲绝的话语,在路边不断向行人磕头乞讨;
那些沉疴在身,瘫痪在床的人;那些孤独寂寞,毫无生命乐趣的人;那些在各种生活竞争场中饱受逼迫,走投无路的人……
他们未必就有酒可喝、有肉可吃,也再无心思去欣赏人间美色;他们似乎活着就是不幸,就是受罪,就是痛苦。
然而,他们依然顽强地活着;也许,这就是人们常说的:
“蝼蚁尚且偷生,何况人乎?”
“好死不如赖活。”
可见惧死恋生,其实是不分富贫智愚、高低贵贱、老幼强弱的,是人的普遍心理。
正因为死亡为人所普遍恐惧,人与人之间斗争的极端化表现,也才会是以消灭生命相威胁;社会对罪犯最严厉的惩罚,就是剥夺生命。
据《荷马史诗》叙述,希腊英雄阿喀琉期死后,奥德修斯去阴间拜访他;羡慕他生为活人的统帅,死为鬼魂们的统帅,说他虽然死了,也是不必悲伤的。
阿喀琉斯却回答说:
“光荣的奥德修斯,我已经死了,你何必安慰我呢?我宁愿活在世上做人家的奴隶,侍候一个没有多少财产的主人,那样也比统率所有人的灵魂要好。”
宁愿活着做奴隶,也不愿死去而为统帅,因为他坚定认为,与死亡相比,活着就是一种幸运;世人也多如此,即便是天天受苦,也要赖活在人世。
西西弗死后得到冥王允诺,从地狱返回到人间,来惩罚他的不义妻子;但他一回到地上,重新领略了流水、阳光的抚爱,也就赖着不走了。
无论冥王怎样的召唤、气愤、警告,他也都不顾。
最后诸神愤怒了,让他将一块巨石推向山顶,接着,巨石又按照诸神的旨意滾下了山谷,又让他重新把巨石推上去。
这活儿多么的劳累、单调,西西弗却愿意重复地、没完没了地去做,不敢有半句的怨言。
一个人活得实在太久了,究竟好不好呢?
我看也不见得就好。
有一年,我从宁波回到虹桥,在绅纺站下了车,顺路去了自己的墓地;我在那里坐了很久,后来写了一篇短文,其中几句是这样的:
“以后我将埋葬于此处,谁能说不是呢?
活得太久,精神上不堪重负。
这是中国当代的一个伟人说的;造化的道理就是这样的。”
西晋竺僧法护所译的《佛说弥勒下生经》,其中有关于人类远景的描绘:
“尔时人寿极长,无有诸患,皆寿八万四千岁,女人年五百岁,然后出嫡。”
看到“皆寿八万四千岁”,我的心头里直发毛;一个人的精神负荷,将会如何的沉重啊,谁能够承受得起呢?
伟大的波斯王泽克西斯在远征希腊的途中,望着自己率领的浩荡大军,不禁潸然泪下;他对叔父说:
“再过一百年,没有一个人还能活在世上。”
然而,叔父回答说:
“人生固然短暂,但还有比这样的悲哀更可悲哀的事。
在这支大军之中,找不出一个人,能幸福得一直就认为活着总是比死去好;因为疾病会时时地困扰着我们,各种灾难也总会降临到我们头上,使短暂的生命似乎也漫长难捱了。”
其实,死亡也具有两面性。
死亡既是一切幸福、快乐、美好的毁灭,也是一切痛苦、悲哀、邪恶的终结;历史上就有不少的大智慧者认为,死亡与幸福也可以是一致的,死亡既是最大的不幸、又是最高的善。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