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为什么现在百家讲坛不火了?
百家讲坛,节目,历史为什么现在百家讲坛不火了?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现在回想起来,早期看百家讲坛,基本处于一种学习吸收的状态。后来慢慢变成了一边犯困一边吐槽的状态。再后来变成了看讲课人吐槽的状态。(可能有夸张,后期没怎么看过了……准确的说有一天发现主讲人是北京一个什么高中语文老师之后就不怎么看了,感觉节目定位在我心中一落千丈)
本来是非常好的节目,非常可惜。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不火就对了。俗话说,花无百日红。一档文化节目,只是电视屏幕上绽放的一朵小花。《百家讲坛》,曾经是振兴民族文化的开路先锋,谁又能指望先锋官一个人去包打天下呢?
《百家讲坛》是探路者。探索传统文化栏目的趣味化与商业化的改革路径,是《百家讲坛》栏目的最大的功劳。期间,也捧红了易中天易老师等一批文化“明星”。文化人走向聚光灯下,总比整日里躲在象牙塔中自成一统要好。至少,打破了文史研究一贯以来的神秘和沉闷的气氛。
《百家讲坛》是创新者。大家都知道,易中天先生是美学教授,他讲三国,其实已经算是跨界了。是不是正牌的历史学家讲不了呢?肯定不是。不过,优秀的历史学家讲得“精彩”与否,就不一定了。这也是《百家讲坛》在学术性与收视率之间,小心拿捏的所谓的平衡。
《百家讲坛》的后劲不足。随着栏目内容的逐步深入,单单靠明星效应和时不时地插科打诨,已经满足不了挑剔的观众的胃口了。因为,观众也在成长之中呀。比如,喜欢文史又有一点儿个人心得的人,根据各自的兴趣,基本上都是自己翻书去了。
《百家讲坛》其实不那么百家。百家争鸣是春秋战国时代的一种特有的文化现象。百家,多种学术流派并存也;争鸣,各抒己见、相互辩难也。更何况,现在是中西文化正面交锋的关键时期,对峙的局面,应该更加异彩纷呈。
我们对于《百家讲坛》的水平的苛求是不对的,不过,希望《百家讲坛》百尺竿头更进一步,还是不过分的。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其实百家讲坛小时候挺喜欢看的 后来没有时间看了 在这个互联网时代 电视节目基本都很少有人看了。我们家电视基本没开过。都是在看手机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怎么不举出阎祟年被中学历史老师掌掴的例子?怎么不举蒙曼的满清无昏君之说的例子?怎么不说有几个满人操持百家讲坛的例子?怎么不举他们满人为何改名换姓改籍贯的例子?这种满清粉站台就是为他们满清祖宗歌功颂德,秉承着满清的愚民政策,誓把愚弄百姓思想惯彻到底的讲坛,还会有人欣赏吗?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红极一时的节目有很多,《百家讲坛》就是其中一个。
原因有三。
一是时代进步的必然结果,历史国学等的兴起造就了《百家讲坛》的风光,人们听一听易中天,纪连海,钱文忠,觉得国学实在是有意思也有意义的。 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人对节目的要求也更加多样,要求也更高,人们的审美疲劳也好,人们 喜新厌旧也好,总之,屹立不倒的节目少之又少。
二是新媒体的爆发。 网络及社交媒体的日新月异给这些传统的电视节目带了了极大的冲击;抖音、快手、西瓜、火山等的短视频,不懂的什么都可以上网查到……在这个快消费时代,娱乐学习都变成了快消费。静下心来继续听《百家讲坛》对于追求快时尚的人来讲,比较困难。
三是《百家讲坛》的一成不变。 以不变应万变在这里是不合适的,没有与时俱进的内容,没有与时俱进的方式,最终是走不长远的。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我也曾追百家讲坛看,一天没看便是一种遗憾。有时听着听着便睡着了,好像年少时上课打瞌睡一样,特香!很喜欢易中天,罗大伦,马未都,钱文忠,袁腾飞等。很欣赏郦波老师!讲历史固然好,但多讲些罗大伦博士的中医传奇方面的更好更实际,应该邀郝万山讲讲...最近重听钱文忠的的玄藏西行》,很不错,好的讲座可以随时听听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上一篇:微信零钱通提示上传身份证正反面照片,会不会有什么危险?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