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为什么崇祯被认为是明朝末位皇帝,而不是永历帝朱由榔?
政权,明朝,崇祯为什么崇祯被认为是明朝末位皇帝,而不是永历帝朱由榔?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为什么崇祯被认为是明朝末位皇帝,而不是永历帝朱由榔?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1644年4月,闯王李自成攻入京城,走投无路的崇祯命后宫嫔妃自杀,亲手砍杀自己的女儿,令三位皇子出逃,在处理完这些时候,与太监王承恩逃亡煤山,自缢而死。
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汉人建立的大一统王朝就此覆灭。
但是,其实朱明政权并没有就此结束,就在李自成攻破京师顺天府崇祯煤山自缢殉国后,明朝的宗室曾在南方建立了若干政权,历经四帝一监国。
可为何南明政权却没有被大家所承认呢?
一:实力的问题
在现代的国家和政权中,如果你想被其他的国家承认或是认可,你需要用自己的实力来证明,不然的话这个国家的国际合法地位可能就会遭到各国的抨击和排斥。正因为这样的道理和思路,那个南明王朝就是这样。可以说,这个短期存在的政权简直是太脆弱了,就像是风雨中立马就会被打碎的残花,其结果只会有昙花一现,不是花团锦簇。而在行动上,南明王朝也显然没有组织过什么强有力的军事反击和政策,而是白日做梦般的幻想着满清铁骑最后和李自成的叛军两败俱伤。试问一个这样的政权怎么可以称得上是大明王朝的一脉相传,怎么配的上自称为大明的天子。
二:血缘的问题
南明的一些朱姓皇帝大多和崇祯皇帝的关系太过遥远,有的可以说只是姓朱而已,正是因为这样的情况,在朱由检死后,朱姓人所创立、建立的南明政权才不会被大多数人承认,因为他们的朱姓皇帝和正室的大明朱皇帝的宗室、血缘相差太远。之所以我在这里反复的强调血缘和宗的问题,那是因为在古代,血缘关系,以及宗法问题是比较受人重视的,正因如此,以此为理由就能够说明南明政权并非正统的原因。
三:“礼”
我们之所以将“礼”这个字大加说明,那是因为古代不仅是在历史久远的汉朝,还是在较为近代的明清两朝,都是非常重视有关于“礼”的问题。大家在看电视剧的时候可能会发现,一个皇帝的登基大多是要举行一定的仪式和礼教,而这个过程是比较繁琐和复杂的。所以在后来,很多人都会将没有经过正式任命和传承的皇帝认为是非法的和没有依据的。而我们再来看南明政权的设定,没有先帝的钦点,也没有德高望重大臣的拥护,只是自行任命,单单就此来看大家就会明了。再说,朱由检死后,中华大地的政权测直接分割,除了满清外,还有一些影响力一般的政权存在,但他们大多是非法的,非正规的,所以就此来看,南明的政权也是一样的。
四:清朝的推波助澜
在李自成这个流寇攻破了明朝首都北京的大门后,满清便直接将其起兵的口号改成了“剿匪”,将目的破天荒的变成了“我们是替大明朝报仇的势力”。所以这样的借口,使得了满清的军事行动得到了合法化,所以在这个即将问鼎中原的时候,他们就更不能承认南明政权的合法性,如果承认,简直就是直接打了他们的脸,出于这些问题的考虑,清朝史官在写历史的时候,自就不会承认南明政权的合法性了。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崇祯被认为是明朝的末代皇帝,源于一种“历史传统”,而这一传统来自满清的政治需求,很多明粉也都同意这一观点,而原因无非是----明朝亡于汉人流寇势力,而并不是被满清覆灭的,这样能让他们的心里舒服一些,他们无法接受明朝被他们所蔑视的小小渔猎民族打败,殊不知无形之中反倒帮满清政权扶正了“得国最正”的谎言。
南明不是明?这样一来李定国、史可法、郑成功等人就变成了抗拒合法政权的“罪人”,扬州十日和嘉定三屠所涉及的军民也都变成了“逆潮流”而为的反叛合法政权的人群,这就是满清的目的之一。
不要总是说史家们认为,史家们认为,史家是谁?多大群体,意见就这么一致?这个问题一直都有争议。反正满清是绝不会承认南明政权的合法地位,这种定性是出于他的政治需要,满清入关后一直都不得清净,李自成和张献忠还欢蹦乱跳的活着,南明政权倒是安生,偏安一隅,幻想着以虏治寇,对吴三桂大加赞赏,还担心刺激到满清,从而破坏“合作”基础,愚蠢至极。各地武装力量从思想上还是倾向于明朝,比如山东,有一段时间成了无主之地。
军事上还有硬仗要打,政权上也并不稳定,所以满清需要一个名正言顺的借口统治中原,以此削弱敌视和反抗势力正当性,这也是虽然根本没把南明政权看在眼里,却屡次通信不承认南明政权合法性的原因(多尔衮,史可法),整个南明政权都是挥手即灭的存在,却还是要在文字上打转转,可见满清对政权统治正统性的重视程度,几代帝王都是这思想,所以《明史》“五月,入京师,以帝体改葬,令臣民为服丧三日,谥曰庄烈愍皇帝,陵曰思陵。”,全剧终。
明朝有两京制度,北京、南京都是首都。北京被李自成“攻陷”,但南京还在,这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当时的明朝官方是承认南京首都地位的,朝议太子迁至南京也是这个意思,太子一旦到达南京,那么即便北京出了意外,政权也并没有覆灭,对于这一点,皇帝和大臣们没有异议,他们始终在纠缠的是走与不走的问题,南京作为都城的合法地位是明朝赋予的,这没有争议。南京领导班子不是属于明朝属于谁呢?如果丢了首都就算亡国的话,唐朝早就玩完了,吐蕃、安禄山都占领过。
从皇脉上来看,朱由菘是福王之后,根红苗正,从宗法上来讲,这没毛病,其实咱们都可以省却分析过程,因为当时的朝臣们,比咱们更懂......
从势力支持率上来看也没有问题,嘉靖大仙当初登基,也是出于杨廷和等人的“选拔”,大臣按宗法拥立的皇帝不合法?武宗死后无嗣,崇祯有嗣但都在敌占区,生死不明,而国不可一日无君,需要有人聚拢残存势力,从朝廷需要上来讲,也说的过去,更何况残余势力也都名义上支持朱由菘,毕竟要找朝廷要钱嘛,四大军镇同意,马士英同意,史可法虽然开始认为朱由菘人品很成问题,但后来也还是接受了这个既定事实,甘受驱使。
综上,南明朝的政权合法性、皇帝宗法合理性都没有问题,他还是自以为明,投靠者也都是抱着投明的念头归顺的,包括全部朝臣、四大军镇、大顺军和大西军的残余势力,也都是这么认为的,所以南明史也应该并入到明史记载中。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