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古代的春节习俗与今天不一样吗?古人是怎么过春节的?
春节,古代,灶神古代的春节习俗与今天不一样吗?古人是怎么过春节的?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除夕守岁是春节最重要的习俗之一,其实在古代,除了守岁,还有“三岁”,亲朋好友在除夕夜相互馈赠,称为“馈岁”。家人团圆,阖家畅饮,叫做“别岁”。长幼齐聚,彼此祝福,这是“分岁”。相较当下,古人注重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古代吃年夜饭,十分讲究礼仪。除夕,全家老少务必到齐。因故未到者,必须留一个座位和一套餐具,体现圆满之意。年夜饭的每一道菜,都有美好的寓意,青菜称为“安乐菜”,黄豆芽叫做“如意菜”,年糕是“年年高”,最有意思的是做成金鱼形状的糕,除夕是不能吃的,只能看,名为“看余”,等到年初一才能食用。
据清代文稿《燕京岁时记》中说:“初五日谓之‘破五’,‘破五’之内不得以生米为炊,妇女不得出门。”很多过年的禁忌,过了年初五皆可破除,得名“破五节”。这天是送穷迎财、开市贸易的好日子,北方要吃水饺,南方则是上香敬茶。
穿
新年添新衣,并非当下流行,古已有之。南朝学者宗懔的《荆楚岁时记》中记载,南朝正月初一“长幼悉正衣冠”。古时,百姓平时只能穿着布衣,唯独过春节时,才会把最好的衣服拿出来。由于古代条件所限,古人不会经常洗澡。然而,过春节前,古人一定要洗个澡,才能穿上新衣。把自己收拾干净后,按照南宋吴自收《梦梁录》中说的那样,“土大夫皆交相贺,细民男女亦皆鲜衣,往来拜节。”
与现在不同,古代衣服的颜色搭配也有讲究。不管衣服的色泽艳丽还是沉稳,都要用“三蓝”、“三红”、“三绿”、“三黄”等丝线刺绣图案,其中以“三蓝”最多。这实际上由十几种不同的蓝色构成的色系。色调不同的蓝色,和谐统一,格调高雅,清新脱俗,符合文人低调内敛的气质,受到古人的青睐。
住
过年祭祀祖先,是过年必不可少的民俗。在古代,各地都会举行祭祖仪式。地区不同,民俗不一,有的祭祀祖先,有的拜神和祭祖相结合,还有的两者分别祭拜。祭祀时,以三牲供品为主,酒菜糖果俱全。由家长主持祭祀,烧香叩拜,烧纸祈福。这一传统传承千年,至今不绝,具有十分鲜明的中华民族传统特色。
除了祭祖,打扫房子,也是春节重要习俗之一。民谣说:“二十四,扫尘日”。“尘”与“陈”同音,契合了古人除陈破旧的心愿。同一习俗,在北方叫做“扫房”,南方称为“掸尘”。古人把房子打扫干净,重新布置一番,表示扫除过去的秽气,迎接新年的到来。
行
在古代,年初二是出嫁的女儿回家的日子。这一天,女儿一家拎着糕点糖果回娘家拜年。娘家得到这些礼物,要分给街坊四邻。如果家中有多个女儿,来一个分一次,好不热闹。这也是女儿恋家的体现。有意思的是,因为古代妇女过年时,年初五之前是不能出门,所以女儿拜完年之后,天黑之前就要回到婆家。破五之后,宅了几天的妇女,终于可以出门。拜长辈、走亲戚、访故友,拜年贺喜,欢声笑语。
东汉时期形成的元宵节习俗,流传至今,颇受关注。现在的元宵节,是指正月十五,表示春节临近尾声。然而历史上的元宵节,并不一致。唐朝时,“上元前后各一日”,宋朝又增加了十七日、十八日两天,明朝的元宵节甚至从年初八一直延续到正月十八,清朝时,官方不再举办灯会,民间依然有各种灯会,时间缩短到五天。在家吃元宵,出门看花灯,为春节画上圆满的句号。
春节年年有,古今各不同。如今,物资条件相对比较丰富,贴春联、放爆竹、拜年、吃元宵等习俗,依然和古代相似。不过,现代过春节关注的是自身感受,古代过年时,在祭祀、拜年时,更注重仪式感。家人在一起玩画鸡、燃爆竹、悬索、乞如愿等游戏,更具有娱乐性。亲朋拜年,主人必备丰盛酒宴款待,更有节日气氛,与现在相比,浓浓的年味扑面而来。
文:计白当黑
文字由历史大学堂团队创作,配图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古代春节的热烈气氛不仅洋溢在各家各户,也充满各地的大街小巷,一些地方的街市上还有舞狮子,耍龙灯,演社火,游花市,逛庙会等习俗。这期间花灯满城,游人满街,热闹非凡,盛况空前,直要闹到正月十五元宵节过后,春节才算真正结束了。而元宵佳节,帝城不夜,各地春宵赏灯之会,猜灯谜、百戏杂陈,普天同庆。这些充满浓厚民族特色的传统风俗,为我们留下了丰富而宝贵的文化遗产。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我不是从古代穿越过来的,也不曾穿越到古代。要谈谈古代年俗,只能从文献中寻找,比如《红楼梦》。
现在的春节,到初六就过完了,初七上班,回到生活的本来轨道上。但是古代的春节(一般不称为“春节”,而叫“年”,要隆重得多,时间也长得多,至少要持续到十五以后。以就是说,元宵节不是单独的节,而是春节这个大高潮中的一个小高潮)。
从黛玉进入贾府,到八十回终了,应该跨越了好几个看着。但对春节的详细描写,只有一次,还是一半用宝琴的眼光来看的。
祭祖、进宫朝贺、请客吃酒看戏,直到十五元宵节酒宴,贾府的习俗与今天同中有异,这也不必细说。只是这半个多月的时间里,贾府多了一个熟悉而又陌生的身影。他,就是贾敬。
当初冷子兴向贾雨村、也是向读者介绍贾府,是详荣府、略宁府。其中提到贾敬“一心想作神仙,把官倒让他袭了。”而贾敬自己“不肯回原籍来,只在都中城外和道士们胡羼。”
冷子兴的叙述,带有旁白的性质,应该没有故意的曲笔,都是可信的。有读者据此认为,贾敬早已出家,甚至推测惜春身世有异、来路不明。真是粗疏荒谬。冷子兴只说贾敬“和道士们胡羼”,哪里说他出家了?
出家就是舍弃了家庭儿女,再不算家里人。但前文贾敬过生日,小厮说到“我们爷原算计请太爷今日来家来”,如果出了家,怎么还能回家过生日?“前日听见太爷又不来了”,今年没回来, 以前有时候是回来的。
上一篇:出上联:儿时过年盼下年,请下联?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