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历史上有哪些颇具讽刺意味的故事?
自己的,齐国,管仲历史上有哪些颇具讽刺意味的故事?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问题补充: 例如岳飞的冤死,仓皇出逃最后郁郁而终的李隆基,由正义的反击转向侵略战争最后穷途末路的拿破仑。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对于这个问题,小生讲史首先想到让梨的孔融与《悯农》的李绅,这两位前期与后期的表现可谓是“啪啪”打脸,而且很响的那种!
一、最奸诈的孔融,能让梨,却丢妻弃儿
说到孔融,大家的第一印象肯定是他让梨的孝顺故事,《三字经》里以短短“融四岁,能让梨”却极大地称赞了他尊长敬兄的美好品质。
可是,又有多少人知道,教科书以外的孔融其实是伪君子一枚。
(1)丢妻弃儿
建安元年,当袁谭(袁绍子)领兵将孔融围困于青州,刚开始时,为了保持其美好名士名声,他佯装镇定。然而,当袁谭攻破城池,孔融竟然无情地抛下自己的妻子和孩子逃之夭夭,后来,在这场战争中,他的妻子和孩子因此被俘、继而被杀。
(2)因为自傲而殃及全家
孔融自恃才高气傲,常常与曹操对着干、有时还大发牢骚,竟然说出“父之于子,当有何亲?论其本意,实答为情欲发耳!子之于母,亦复奚为?(亲爹有什么值得我们去孝敬的,当时生孩子只不过是为了解决自己的生理需求罢了;生自己的母亲更别说了,只不过像是一件容器而已,装的东西到日子出来了,那个容器也就没有用了)大为不孝的话,这下曹操总算抓到了把柄。
于是,公元208年,曹操以"招合徒众"、"欲图不轨"、"谤讪朝廷"、散播"不孝"等罪判处孔融死刑+株连全家;八月,时年56岁的孔融结束了他虚伪的一生。
二、《悯农》作者李绅的背后打脸故事
话说李绅6岁丧父,很早便随母亲流浪,也因此更懂得人间的辛苦,青年就写下了两篇千古传诵的经典诗作《悯农》。
可是,当他高中进士而步入仕途以后,早已把当年的悲悯之情抛之脑后。
(1)鱼肉百姓
在任淮南节度使时,他为了讨好领导,对百姓们横征暴敛、巧立名目搜刮民脂民膏敬献于上,使当地百姓们生活于水深火热之中,纷纷连夜出逃。史书是这样记载的:"李绅以旧宰相镇一方,恣威权",狡吏奸豪皆"潜行叠迹",百姓更"惧罹不测,渡江淮者众矣"。
(2)私妓成群、追求享乐
此外,在家中李绅还养着成群的歌妓舞姬,每天有佳肴美酒、歌姬舞妓相伴,生活过得是有滋有味。在一次刘禹锡出任苏州刺史时,应邀参加李绅安排的宴会,当看到李绅的宴会排面及其成群的歌妓,便情不自禁发出"高髻云鬟宫样妆,春风一曲杜韦娘。司空见怪浑闲事,断尽苏州刺史肠"的感慨,这就是《赠李司空妓》的由来。
(3)为吃鸡舌、一顿饭杀300鸡
李绅偏爱吃鸡舌,几乎是顿顿离不开,为了满足他这特殊的饮食习惯,下人们往往得杀掉活鸡三百多只也仅仅是凑足一餐,相传他的后晚宰杀的鸡堆积如山高,他的一餐便耗几百贯乃至上千贯。
后来,因为他的作恶多端,朝廷处其“削去所有官职,后代子孙不得当官”的惩罚。
现在想想,从少时尊兄敬长的孔融到抛妻弃子、让全家因他的高傲而受牵连,从《悯农》懂得人间疾苦到铺张浪费、鱼肉百姓的李绅,这期间的变脸,是何等的讽刺,啪啪啪“打脸”得多响,这到底是后天名利与官场的影响?还是两人自始至终都在伪装?欢迎大家留言!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皇帝的新装》,就是额具讽刺意味的故事。它是伟大的丹麦现实主义及诗人的安徒生所作。
《皇帝的新装》描述是从前有一位国王,他昏庸又无能,不理国政,非常的奢侈和愚蠢,每天只知道穿换新衣。
一天朝中来了二个骗子,他们声称可以制作一件神奇的新衣服,穿上冬暖夏凉,而且这件衣服只有贤能的人才能看得见,愚蠢的人是看不见的。
骗子索要了大量财宝,不断的声称这件衣服有多么华贵,有多么的光彩照人。当皇上穿了这件衣服后,大臣们为了自己证明不是愚蠢的人,虽然看不到衣服,仍然附和的说道这件衣服非常非常漂亮。
然后皇帝为了展示自己的盛装走出了皇宫,光着身子兴高釆烈地走在大街上,被一个小孩子说出了真相。
无独有偶这个故事的姐妹片是我想起了秦朝秦二世 当政的时候 ,一个指鹿为马的故事。
秦二世胡亥顶着个皇帝的名,实质上大权基本撑握在奸臣赵高手中,赵高为了试探大臣们对他的态度,就带了一只鹿到朝中,并指着说“给皇上买了一匹马”胡亥说道“这不是一只鹿吗”?赵高大声的问大臣们,这到底是鹿还是马?大臣们为了自保纷纷的说是马。
通过这两个故事讲述了皇帝的昏庸和大臣们的阿谀逢迎,奸诈又虚伪的为官之道。讽刺了一些人为了自己的权利和面子,不惜撒谎,欺上瞒下,为了自保不惜颠倒是非,混淆黑白。
警示人们不论在什么情况下,都要像那个孩子似的实话实说,做一个真诚,勇敢,正直的人。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看到你的提问:历史上有哪些颇具讽刺意味的故事?我首先想到了先秦巜战国策》中的"田骈不宦”,它对那些言行不一的伪君子讽刺地可谓入木三分。
田骈是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被称为先秦天下十豪之一。他曾在齐国稷下学宫讲学,是宫中黄老学派的代表人物,弟子众多,深受齐王的器重,享受着上大夫的待遇,每次出门都是身坐豪车,弟子前呼后拥,那威风胜过高官。但他在讲课中经常说,他一辈子宁愿替人服役也不想做官。
一天,齐国有个百姓去拜见田骈,问田骈说:“我听说先生品格清高,声称不愿做官,而愿意替人服役。”田骈说:“您从哪里听说的?”那人回答说:“我从我邻居的女儿那里推断出来的。”田骈说:“你这话是什么意思?”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