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关于劝酒你怎么看?
好客,主人,客人关于劝酒你怎么看?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关于劝酒你怎么看?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过年了,朋友、亲友聚餐,难免有喝酒的情形,但是有几种情形不能劝酒:1.明知酒后不能驾驶机动车辆仍聚餐喝酒,酒后未劝阻酒友酒驾应负相应的法律责任;2.知晓对方不能喝酒仍劝其饮酒;3.没有安全护送醉酒者;4.用“不喝不够朋友”等言语进行强迫性的劝酒。一旦出现上述情形,根据《民法典》第1165条、第1168条、第1173条的规定,将有可能承担法律责任。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中国是一个古老神奇伟大的民族,创造了许多灿烂辉煌的文化。其中的酒文化也是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举世瞩目的。
”有茶有酒多兄弟,急难何曾见一人?” 这是千百年来广泛流传的另类酒文化,出自增广贤文,道出了人间百态的一面,同时也说明了,自古以来,酒,在人们心目中的文化地位。
曾几何时,千百年来,酒,诠释了武松打虎,鸿门宴,状元及第,生老病死,成功失败,爱恨情仇,光复国土,开国大典,国际风云,战争与和平等等波澜壮阔史诗般的现实与传说。
随着时代的变迁与进步,我们的酒文化也在与时俱进了。
现在,很多人都不像过去一些酒徒嗜酒如命了,甚至很多人在一些社交场合都迫不及待地表白“我戒酒了”。我本人平常也是很少喝酒了。但是,我家在平时煮菜的时候,如焖肉,焖骨头,炖肉汤骨头汤等等都是免不了要加一点点自己酿造的纯粮原浆白酒的。一家三口,不算招待客人,光煮菜,一年下来也要用掉大约二三十斤纯粮原浆白酒。
其实,我们可以不喝酒,过度饮酒真的有害健康。
但中国是礼仪之邦。只要你达到了那么一个高度,尽管你滴酒不沾,但是你不能没有酒,准确的说是你家里面不能没有经过你精心挑选精心窖藏的甚至是你自己精心酿造的,不含任何食品添加剂的原生态好酒。
随着时代的进步,好酒其实并不仅仅是你拿来独饮的,它还是拿来珍藏摆设点缀家庭或者商业空间文化氛围的,拿来待客的,最主要还是拿来与亲朋好友分享的。可以分享你的成功或者经验教训,也可以分享你的快乐或者心路历程,还可以分享你更多的故事。
有朋自远方来,喝喝茶聊聊天,如果朋友喜欢品酒,谈得投机,再为亲朋好友拿出你精心珍藏的原生态好酒,捧上10毫升的一小杯,表示对客人的无限尊重,让客人分享你的快乐。这小小的一杯酒,足以彰显了主人的热情,时尚,文化,潮流与前瞻之人格魅力。
曾经,一个企业团体拥有很多名酒,用天价招待客人,是一种实力的象征,也是一种对客人的尊重。
如今,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与进步,市场的复杂多样化,一个企业团体拥有自己酿造或监制定制的招待用酒,这又是新时代对客人的无上尊重,也是新时代企业或者个人实力与魅力的象征,同时更能彰显企主人时尚,文化,潮流前瞻的个性。拥有自己酿造的招待用酒,质优价廉,节约成本,饮用安全放心,上桌体面大方。这是大势所趋。
我认为未来白酒文化的潮流方向应该是自酿,原生态,零甲醇,不含任何食品添加剂。今后,家家户户自酿放心酒,将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就像现在发达国家家家户户自酿红酒一样。
未来,会所式的酒坊,或者企业内部酒坊,或者休闲旅游观光体验式酒坊,或者私家酒坊等等,或将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放心酒哪里有?最好你自己酿!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我国饮酒习俗的一个显著的特点是劝酒。酒宴上的歌以送酒之习以及名目繁多的酒令等,都是直接和间接劝酒的手段。主劝客酒,客敬主人酒客人互相劝酒,以及罚酒、赌酒和斗酒等,直到皆酩酊大醉才结束。“劝君今夜须沉醉,尊前莫话明朝事。珍重主人心,酒深情亦深……”不一醉方休客人就等于不领主人的深情,反之,似乎主人不想法把客人灌醉,也不够意思。于是乎,“厌厌夜饮,不醉无归。
黄周星在《酒社刍言》中说:“世俗之行苛令无非为劝饮计耳,而不知饮酒之人有三种:其善饮者不待劝;其绝饮者不能劝,唯有一种能饮而故不饮者宜用劝。然能饮而故不饮,彼先已自欺矣,吾亦何为劝之哉?故愚谓不问作主作客,唯当率真称量而饮,人我皆不须劝。”黄周星所言极是,他讲的道理也不深奥,人们一听就明白,一想就会通。而且与黄周星见解相同的历代皆大有人在,但是为何千百年来一直如此呢?这正是风俗所具有的独特约束力。不论人们是否愿意如此,但是约定俗成的力量却会迫你就范。那么,劝酒习俗所透射出的社会心理究竟是什么呢?初步探寻可知,大约不外乎“好客”与“礼”这两层意思。在酒宴之上,主人谦恭待客,宾客谦恭谢主人,“宾主百拜”,喝酒只不过是一种礼仪的方式而已,无怪乎能“终日饮酒,不得醉焉”了。这种强调礼的仪度化的饮酒方式,在后来历代的国宴一类的大型酒宴上得到延续。除此外。它还对历代社交宴会和民间的酒宴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并由此形成了主人不劝酒,客人不便多饮酒的社会心理。这种由礼仪的积淀而演变形成的社会心理,刺激着好客的主人千方百计地劝酒,于是各种劝酒方式也应运而生了。好客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朋友来了有好酒”是我国人民好客的具体体现,劝酒是表达这种好客心理的一种习俗。我国各民族中多有劝酒的习俗,但是比较起来,许多兄弟民族的劝酒方法远比不上汉族劝酒方法那样丰富多彩。探讨其根源,恐怕与“礼”的影响程度有关。也就是说,兄弟民族的劝酒心理主要是好客,而汉族的劝酒心理除了好客外,还有仪度化礼的积淀。上一篇:如果不签证又怎能出去?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