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明朝文官集团是怎么制衡甚至威胁皇帝的?
文官,皇帝,明朝明朝文官集团是怎么制衡甚至威胁皇帝的?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举例说明内阁制的权力,道君皇帝嘉靖爷跟大臣闹矛盾,一连二十多年不上朝,国家机构仍然可以运行无碍;万历皇帝宠爱郑贵妃,想立其子福王为太子,大臣们以长幼有序为由就是不同意,万历也只能悻悻作罢;李自成都快打到北京城了,崇祯想迁都南京,竟然无一大臣附和,迁都之议也就不了了之了。由此可见明朝大臣的风骨与权力。
没有限制的权力是恐怖的,明朝的内阁同样如此,如同一个戴着脚铐跳舞,内阁的决议需要司礼监批红才能最终生效,若是遇到刘瑾、魏忠贤之流掌管司礼监,那真的是内阁的黑暗时刻。至于题中所说制衡甚至威胁皇帝,压根没有的事,嘉靖时的大礼议,以首辅杨廷和为旗帜的旧臣与年轻皇帝嘉靖之间长大三年半的战争,要知道太后、勋贵、朝臣皆组成了统一战线,这是多么强大的一股力量,可嘉靖还是以君权霸凌结束,这样的内阁何谈制约,更别谈威胁,再者说,哪有臣子威胁皇帝的,这属于以下凌上,乱臣贼子所为。
欢迎参与讨论,说出您的观点。我是三藏,带你走进尘封的历史殿堂,穿越历史的时空,探寻失落的往事。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又见明朝文管集团制衡皇权论,关于这个问题,笔者已经解释了很多遍了,这里再次解释一下。
首先,文官集团对于皇权是没有制衡作用的,因为在明朝的制度中,没有任何赋予文官集团制衡皇权的规定,之所以会产生文官集团“制约”皇帝的印象,主要是因为明朝皇帝大多数软弱。事实上,明朝的制度和清朝并没有太大变化,清朝在明朝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了皇权。但在清朝初期,皇帝的权力和明朝基本相同,为什么没有出现明朝的“制衡”现象?就是因为清朝皇帝本身对权力掌握的能力强。
其次,不难发现,所谓的文官“制衡”皇权现象,主要发生在这几个时期:明武宗朱厚照下江南,明世宗朱厚熜即位之初的大礼议,以及万历皇帝前期的张居正时期,和所谓的争国本。通过观察以上几个时期,可以发现,所谓的“制衡”都有其偶然性,比如朱厚照天生对政治不感兴趣,所以文官集团不得不收拾烂摊子;嘉靖即位初期根基不稳,但是就这样,杨廷和最后还是下台了,兴献王也成为了兴献帝,可见群臣对付一个未成年的小皇帝都处于下风;而张居正则是靠着李太后的支持,否则根本进行不下去;而争国本,按照嫡长贤爱的规则,皇后无子,立朱常洛是应该的,万历本人也并不是很喜欢与群臣做斗争的君主,这与其说是制衡,不如说是万历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就这样,万历还是给朱常洵封了一大片土地建立王国。
所以可以得出结论,在皇帝与文官的博弈中,皇帝掌握着绝对的主动权,即,皇帝想要掌握权力,那么文官也没办法;皇帝如果懒得掌权,此时文官才能分得一些权力。这也就说明了,嘉靖时期和崇祯时期,二位皇帝对权力的热情很高,此时文官基本没有任何兴风作浪的机会;尤其是崇祯,17年换了19个内阁首辅,群臣也不敢说什么。
那么,对于明朝皇帝不掌权的行为,该如何定义?我认为答主 李子木沆 的说法很贴切,即:行政权的荒废。因为在中国古代,没有西方所谓立法权,司法权,行政权的分类方法,而皇帝所掌握的绝对权力,事实上和西方的“行政权”有可对应之处。既然皇帝掌握绝对权力,那么他就应当对所掌握的权力负责,因为其他人不被允许拥有这个权力。所以,当皇帝怠政时,实质上是一种未合理使用行政权的现象,这种做法对社会造成的影响是负面的,并不是什么值得大吹特吹的好事。
综上所述,所谓的文官制衡皇权压根不存在。
最后,如果真的想了解何为权力的制衡,笔者在此推荐几本书:孟德斯鸠著《论法的精神》,约翰.洛克著《政府论》。
【欢迎诸位交流讨论!】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确实如腾飞说史所说,谈不上文官集团对皇帝的制衡。如果有制衡,那大都是这个皇上性格比较软,或者年龄小,像元璋、朱棣这样的狠角色,嘉靖、万历这样死猪不怕开水烫的,像武宗这样永远长不大的,像崇祯这样苛刻猜忌的,文官集团以奈他何?如果他听了文官集团的了,只能说明,要么他也是这么想的,要么就是文官集团话说的漂亮,让他信了,呵可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谢邀
关于这个问题,很多朋友都已经回答的相当详细了,在这里我只大概表达一下自己的观点。
众所周知,明朝的内阁文官们到了明朝中后期权力极大,特别是万历早期,张居正改革使得内阁成为政府运转的中枢,即便皇帝不上朝,明朝的政府机器依旧可以正常的运转下去,再加上资本主义的萌芽,使得很多人认为此时明朝已经无限接近近现代的君主立宪制,而张居正在朝廷的地位也已经接近近现代的首相地位,不管这种看法有没有说服力,都能表明那时期的内阁甚至整个文官集团的权力地位很高,但这是不是说,此时的文官就如同题主所说的可以制衡甚至威胁皇帝呢?
对于这个问题,我的回答是否定的,为何?虽然上面说了很多人认为那时的明朝正在向君主立宪制发展,但终究还不是,明朝依旧是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皇帝依旧是这个国家的主人,皇帝的话依旧是圣旨,皇帝的权力依旧无人可以限制,内阁以及整个文官集团都是为皇帝服务的,而给大家造成文官可以制衡威胁皇帝这个假象的原因,无非是明朝时期的文官脾气比较直,面对皇帝犯下的一些错误,他们通常选择零容忍,敢于谏言,甚至是死谏!所以明朝的文官们看似可以制约皇帝的言行,但他们的权力是皇帝赋予的,如果皇帝不高兴了,文官们的权力会很快得到剥夺,甚至得到皇帝的责罚,纵观整个明朝,被皇帝责罚甚至廷杖至死的文官多不胜数。所以,对于明朝的文官们,我的结论是,他们可以站在道德的制高点批评皇帝,而明朝又是以儒家思想治天下的汉人王朝,皇帝必须也要以身作则,所以当皇帝们稍微做出一点违反道德礼仪的事情,文官们便会立刻去斥责皇帝的行为,他们不怕惹怒皇帝而受到责罚甚至处死,因为如果他们因为向皇帝直谏而死,那么自己便可名垂青史,博得一个忠臣,直臣的好名声,对于读书人而言,名声胜过一切,而相反的,对于皇帝来说就留下一个滥杀忠臣的昏君这一骂名,所以大多数情况下明朝的皇帝面对这种情况通常选择忍耐,如果实在不想面对这帮满口仁义道德的文人大臣,皇帝通常也会选择一些极端的方式来反抗,例如正德皇帝多次偷跑到边关,嘉靖时期的“大礼议”,几十年不上朝的万历皇帝等等,当然了出现这种极端方式的前提是明朝内阁制的存在,如果清朝皇帝这么做,那整个政府就瘫痪了,所以明朝的皇帝们很清楚自己的处境和地位。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