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在蒙古南宋灭亡金国的情况下,宋朝有没有可能击败蒙古?
蒙古,南宋,襄樊在蒙古南宋灭亡金国的情况下,宋朝有没有可能击败蒙古?
发布时间:2020-12-06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在蒙古南宋灭亡金国的情况下,宋朝有没有可能击败蒙古?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首先,南宋联合“大蒙古国”灭掉金国不是假设,而是完成在公元1234年的史实。
蒙古大汗蒙哥全面发动侵宋战争是在1258年,距离金国灭亡已经有24年。
蒙古全面侵宋时,距离铁木真统一蒙古各部落、建立“大蒙古国”有52年,蒙古正值强盛巅峰,此前它已经先后灭辽、西夏、金国和大理,并且西征到东欧伏尔加河流域,一度逼近东欧腹地。
而宋朝在1258年,距离赵匡胤开国已经过去298年。
也就是说,此时的宋朝和蒙古,正像一个风烛残年的老人和一个正值壮年的大汉搏击,结果可想而知。更何况,蒙古信奉和践行的野蛮进取精神,是宋朝这样的文明社会所不能抵挡的。
我们必须承认,在一定的历史阶段,文明是干不过野蛮的。文明只能通过慢慢浸润的方式,推动历史向前迈进。
在蒙古全面侵宋之前,宋蒙之间一直龃龉不断,时战时和。蒙哥时代,由于忽必烈等人建议,宋蒙战争发生了战略性变化。蒙古先后征讨大理、四川,有包抄南宋之意。
蒙古灭宋统一全国的战略思想,是在忽必烈时代才完备的。忽必烈听取汉人谋士的意见,逐渐成形新的战略构想。那就是灭亡南宋,统一全国。基于这一战略目标,忽必烈决定从南宋战略防御的中段即荆襄战场突破,首先夺取襄樊,然后浮汉入江,在长江中游强渡天堑,东下临安。
以襄阳作为灭宋战略的突破口,是对南宋的沉重打击,也决定了灭宋战争的战略进攻方向。蒙古军攻取襄樊后,伯颜受命,浮汉入江,渡江取鄂,稳定荆湖,顺流东下,进取建康,然后分路进攻,直逼临安。这一战略方向的主要特点,是对南宋主要统治地区和有生力量的全面进攻。根据这一战略方向,伯颜首先强渡长江,并由此据有荆湖南北。在阳逻堡渡江之役中重创南宋水军以后,一路逼降和收编南宋吕氏军阀集团的主要力量,又在丁家洲和焦山之役中给包括水军在内的南宋有生兵力以毁灭性打击。接着分别在江南东,浙西,浙东,江南西,荆湖南诸路,对南宋发起全面进攻,奠定了灭亡南宋的基础。
为了适应南方的战争,蒙古建立了水军和炮兵部队。水军和炮兵的建立和投入战斗,是蒙元兵制的战略性变化。它改变了以步兵和骑兵为主要打击力量的单一兵制,使蒙军发展成为多兵种的军事体制,在南方的战斗力得到显著的提升。
襄樊战役是蒙古侵宋战略变化的转折点,忽必烈不失时机地完成这一转变。尽管襄阳坚守5年之久,但宋朝不思进取、漠视边防、消极防御和将帅不和等种种弊端,和忽必烈的战略进取、战术提升相比,已经显出灭亡而不可挽回的态势。因此,击败蒙古在那样的情势下,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襄樊战役失败,宋朝实际上已经提前给自己画上了句号。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没有可能,南宋以步兵为主的军队,无法击败战争艺术处于巅峰状态的蒙古骑兵。
最好的例子就是,理宗初年“端平入洛”的惨败现实,证明了南宋要想在战场上击败蒙古,可能性几乎为零。
一
1234年,南宋蒙古联军攻克金国最后的堡垒——蔡州,金国最后一个皇帝完颜守绪自缢身亡。
不过,对于中原河南的归属,南宋和蒙古之间没有做出明确的规定。因此,当蒙古军队北撤后,河南成了无人占领的地区。
河南,是北宋的首都开封所在,若想进取天下,中原也是必争之地。
当时,宋理宗刚刚继位,很想有一番作为,尤其是金国灭亡大仇得报的情况下。
所以,当两淮制置使赵范、淮东制置使赵葵兄弟提出“踞关守河”的建议,即“西守潼关、北依黄河”后。宋理宗龙颜大悦,于是打算积极进取,收复包括东京开封府(今河南开封)、西京河南府(今河南洛阳)和南京应天府(今河南商丘)三京在内的中原故土,重新建立潼关—黄河防线与蒙古对峙。
历史上著名的“端平入洛”战役就此爆发,起初,六万南宋军队进展顺利。七月初五,时隔100之后年,打着大宋旗号的宋军,再次进入汴京城,奇迹般地实现了岳飞等无数抗金将领都没有能够实现的梦想。
二
在得知宋朝北伐之后,蒙古人利用机动性,表面上故意放弃洛阳,撤回黄河以北,但在洛阳、孟津、潼关等大片地方,却留下不少的蒙古骑兵哨骑侦察宋军动向。
此前一心光顾着收复失地的宋军,很快发现无法克服的几大问题:
1、中原很多地方长期战乱人烟稀少,无法以战养战;
2、以步兵为主的南宋军队既无法守城,又无法在野战中击败蒙军;
3,此时的南宋虽然处于朝代中期,战斗力还说得过去;但是蒙古人却在冉冉上升的初期,战斗力可怕的惊人。
“鞑靼人的武器主要是弓、矢、铁矛,有时也用长枪,但他们从儿时起就用弓矢来作游戏,所以弓矢是他们最熟练的武器。他们所穿的甲胄是用硝制过的水牛皮和其它兽皮制成的,极其坚硬。他们打起仗来,十分勇敢,从不看重自己的生命,遇到任何危险都不愿后退。他们的性情十分凶残。”
三
我们来看看,战斗的简单过程:
七月二十八日,宋军第一梯队1万3千人全部进入洛阳城。
七月二十九日,宋将杨义率领的第二梯队1.5万人,在龙门附近遭到蒙古骑兵伏击,几乎全军覆没。
八月初一,前期进入洛阳的宋军决定撤退,途中遭到蒙军包围。宋军力战后再次撤退,结果遭到以骑兵为主的蒙古人疯狂追杀。由于宋军绝大多数是步兵,两条腿怎么也跑不过四条腿,最后结果可想而知。
于是,进入洛阳的这支宋军也大部分被歼灭,最后只有主将徐敏子带同300步兵,在吃了9天树叶树皮之后,侥幸逃回了光州。
声势浩大的“端平入洛”,最终以宋军惨败为结果,最初出站的六万两淮主力,阵亡将近一半,代价不可不说惨重。
这当中最大的问题就是,宋军缺乏蒙古军队那种机动性。早在宋仁宗时期,丢失灵州产马地以后,大宋就失去了稳定的战马来源,军队机动力甚至不如金国,遑论蒙古铁骑。
因此宋军野战,讲究的是阵而后战,需要转运上去上万件甲胄、箭矢以及扎营物资。每一次野战背后,都需要大量的民夫、辅兵以及物资支撑,否则很难取胜。
上一篇:为什么朱元璋北伐时敢置位处山西的扩廓帖木尔于不顾,扩廓铁木尔也果然不曾增援大都或阻截明军?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