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什么叫“意境”?
意境,境界,这一什么叫“意境”?
发布时间:2020-12-06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问题补充: 举例说明,例子要是艺术品。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所谓意境,就是在吃饱喝足之后,基于视觉、听觉、嗅觉、味觉,或幻觉之上的精神享受,从而产生的一种感官上的让毛孔得以疏张的快感。而且这种快感有时可以充满着个人的无限YY。
柳宗元有一首五绝《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堪称五绝神作,其意味和格调高绝无双。所以,历代画家自然不会放过这个题材,纷纷展开了创作。大体上都是以“寒江独钓”为名。
小可就随撩一下度娘,随便翻一翻,扯一扯,只按个人观点来说所谓的意境,我不看名气,不论价值,只看舒服不舒服。当然不一定对,当然一定会错,但反正在这个不用“行不更名,坐不改姓”的网络里,我怕谁?
上菜!
这是宋朝一位画家的《寒江钓雪图》,应当很值银子,但是这画,我看到了“江”,却没有看到“寒”,自然不能强行地把千山,万径之类的强加于身,毕竟上面没有题柳宗元的诗。但凭心而论,这幅画确实看不出寒来,衣服都脱了,放在船上,能寒在哪里呢?
所以,小可认为,这幅画不扣题,无意境。
这是另一幅画作,虽然没有江,但每个人都可以看到似乎有水在流动,而且很妙的是为人物加了一顶看上去特别高古的帽子(笠?),瞬间就将一种怀远孤高的意味给戴了出来。画法也颇为现代,但是,也没有看到“寒”。这幅画有意境,但是不扣题。
这一首特意加了诗,而且是原诗。不过小可认为,这恰恰破坏了这幅画的意境。因为我只看到了舟,翁,江,没有看到山,径。而且我不明白为什么要给这幅画染上颜色,比如肌肤,比如渔篓。显得有些过。所以我认为这幅画脱题了,有画工,无意境。
这一首没有舟,毕竟画名寒江独钓,也没有直接是柳宗元诗,但是,令我不解的是,为什么下面还有两只鸟儿,这又不是王维的雪中芭蕉图,画风萧瑟,远近皆宜,可我还是看不到寒,却看到了晚秋,所以,这幅画有意境,但偏了题。
这一幅画费了些心思,因为主体已经不是人了,而是风景,很是喜欢岩石和梅花(枫叶?)的布局,可是我觉得这个画过于局部,有些紧了,虽然要素一个不缺,但是完全看不到寒江独钓的高古之意。只是美而已,所以,小可认为,这一幅有美,有技,但意境薄了些。
这一幅画不应当配柳宗元的诗,绝对不应当。因为这个渔翁的姿态是身子略向前倾,而且目露企盼甚至有些愁苦。这不是孤标高洁的渔翁,而是被生计所迫的老人。家里有人需要照顾,经济拮据,不得不在冬天出来钓鱼。所以,这张画画得好,但错在题诗,错在表情,算不上有意境,不过若是换一个标题,比如渔叟图,当为良作。
名为寒江独钓,最具意境的应当是那个“独”字,因此,也要在画中体现出那个“独”字才算高明,可是这一幅画的主角却是雪,所以弄得人物不得不近一些,影响了视觉的开阔,因此与其说是寒江独钓,不如说是雪钓图。所以,此画也算不得有寒江独钓的意境。
这一张让我有些晕,因为人物表情刻画得过于细腻,显得喧宾夺主,从整个画作来看,看不到独,看不到寒,都是一脉闲适的隐士之风,与诗作根本不搭边,原诗是冷峻,清绝,孤独,可看这一幅画,哪里有?起错名字了,这应当是《东坡雪钓图》才对。
这一幅也是如此,要么就不要题柳宗元的诗,要么就按诗意来构思布局,仅仅是一个渔翁,却偏偏要蹭柳宗元的五绝,千山不见,万径无踪,由于画面小,更不断定是否为孤舟,独钓。所以,题诗为错!算不得意境之作。
这一首依然有柳宗元题诗,从画面上看各种元素都不缺了,但偏偏没有重点,人,舟,都显得依稀,仿佛山水才是主体,而这山刻画的与诗的风格也不算完全相符。而且跑到河道最窄处钓鱼算什么道理?这一首虽然全,但只能是画,却不能说有多少意境。
这一首基本上完全符合的原诗的味道和元素,而且一样不缺,空阔,寂寥,清冷都有些许意味,但只是些许,因为这画上了色彩,便显得有些暖意,更有些风情。所以,小可认为,此画不错,但意境上与全诗还有一段距离。
我找了一圈,没有找到心仪的
寒江雪钓也罢,独钓寒江雪也罢,重要的还是基本元素的无缺,然后要把那种文字深处的高古,旷远,避世之情渲染出来。而诗外之意,画外之意,就是意境!
当然,小可不是画坛中人,算是站着说话不腰疼
权当反面教材罢!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意境"在我看来,并非神秘。
拿专业术语来解释,也并非人人都能明白。
首先要弄清的问题,是"意境"这个概念用在什么方面?
意境,常常用于诗歌等文学作品的鉴赏。一首诗歌能不能传达美好的讯息,诗歌语言的锤炼,诗者心灵的感悟十分重要。
诗贵含蓄,指的就是诗歌的语言不能过于直白,甚至口语化。那样的诗歌,是谈不上什么"意境"的。
诗歌与绘画一样,要恰当的留有空白。诗歌的空白,就是通过诗歌语言的描述,留给读者充分的想象空间。在想象中回味,在想象中领悟,情趣受到感染,思想得到升华,这就是诗歌营造的"意境",给读者带来的审美享受。
忽然忆起早些年看电影,常听人说,这个电影不过瘾,都没有结果。这样的观众,其实就是一种直线性思维方式,总觉得电影故事必须要从发生发展高潮一直到结果,统统呈现出来。比如,一支革命队伍慢慢消失在远山的背景之中,恰好这时就是电影银幕赫然出现"剧终"二字,此刻他们就会觉得电影没完。看似笑话,实际上这就是一个人对艺术境界即这里讨论的"意境"的领悟。
南北朝诗人王籍有一首诗传世,那首诗也有名句流传。"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乍一听这诗句实在不合理。明明有蝉在叫,明明有鸟在鸣,怎么就"逾静更幽"了呢?仔细体会,你就会顿然明白,拍手称绝。其中的意境太奇妙,诗人的感受太真切!
用心读书处处风光,这就是文学艺术的"意境"之美!
上一篇:心率快、早搏,有哪些健身方案?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