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古代的竹简很不值钱么,《国家宝藏》里撒贝宁的竹简看上去多得用不完?
竹简,竹片,文字古代的竹简很不值钱么,《国家宝藏》里撒贝宁的竹简看上去多得用不完?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问题补充: 《国家宝藏》里撒贝宁饰演的秦代官吏好像有用不完的竹简,随手一罚就是五十枚竹简,古代的竹简是人人都可以用么?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谢邀,感谢《国家宝藏》的这一期活动,让我们有机会了解和探讨我们国家历史上曾经最重要的文明载体——竹简。竹简在当时并不算贵,是可以推广使用的文字记载载体,但当时的书籍,非常珍贵。这些便宜的竹简,传递了我们民族非常珍贵的文化和文明,是当之无愧的《国家宝藏》。
一、竹简的历史作用
竹简是我国历史上使用时间最长的书籍形式,战国至魏晋时代造纸术发明推广之前主要的书写工具。是我们的祖先经过反复的比较和艰难的选择之后,确定的文化保存和传播媒体。这在传播媒介史上是一次重要的革命。
竹简是削制成的狭长竹片(也有木片,称木简),牍比简宽厚,竹制称竹牍,木制称木牍,均用毛笔墨书。由于竹子和木头两种原材料在当时易于获得,成本低廉,书写后保存时间长,不易毁坏,成为当时最优的文字记载载体。
竹简第一次把文字从社会最上层的小圈子里解放出来,以浩大的声势,向更宽广的社会大步前进。竹简对中国文化的传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也正是它的出现,才的以形成百家争鸣的文化盛况,同时也使孔子、老子等名家名流的思想和文化能流传至今。
二、竹简的应用
竹简在当时,被广泛应用,主要源于他的两个特点:
1、来源广泛:竹木在我国是非常常见的植物,几乎是随处可得,因此成本低廉,可以被普通百姓消费使用。
2、保存长久:用墨书写的竹简可保存很长的时间,我国出土文物中的竹简有的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了,但它的字迹依然清晰可辨。
秦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封建王朝,秦始皇又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集独裁与勤勉于一身的君王。他“躬操文墨,昼断狱,夜理书”,每天要看120斤重的公文竹简,大致相当于20万字的阅读量。
竹简本身并不是当时的战略物资,秦代官吏可以任意竹简。秦朝,也是我国第一个使用郡县制的王朝,皇帝直接管理全国所有郡县,因此各地官员,有大量的汇报需求,通过需要竹简书写公文。因此,《国家宝藏》里撒贝宁大量使用竹简是靠谱的。
三、睡虎地秦墓竹简
1975年12月在湖北省云梦县睡虎地秦墓中出土的大量竹简,这些竹简长23.1~27.8厘米,宽0.5~0.8厘米,内文为墨书秦篆,写于战国晚期及秦始皇时期,反映了篆书向隶书转变阶段的情况,其内容主要是秦朝时的法律制度、行政文书、医学著作以及关于吉凶时日的占书,为研究中国书法、秦帝国的政治、法律、经济、文化、医学、等方面的发展历史提供了详实的资料,具有十分重要的学术价值。
欢迎继续收看《国家宝藏》。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古代的竹简当然不值钱,值黄金!
自从黄帝时苍颉造出了文字,字写在什么地方呢?人的皮肤上?泥地上?墙壁上?木板上?羊皮上?肯定都试过,但都不能长久保存。笔又是什么样子呢?尖石头?瓦片?獠牙?冰棒棍子?铜锥子?不得而知。
我们现在能够看见的最早的文字是甲骨文。1900年,在河南安阳出土了1万多片龟底板和牛肩胛骨,甲骨上有刻出来的文字,字体多有明显的图画特征,也就是象形文字。苍颉造字有六种方法:象形、会意、指事、形声、转注、假借。象形就是画画,仰观星斗圆曲之势,太阳是圆的,就画个圆圈圈,为了区别于烧饼,中间加个点。月亮有时象圆盘,有时象镰刀,有时落山头,有时挂树梢,当然不能再画圆了,那就画个半圆,中间也打个点。旁观鸟兽虫鱼的形迹,山就画三个三角形,水就画三个水波,木就画一竖,表示树干,上边画两条树枝,下边画两条树根……凡事可以画的都画,画个刀就有刀背刀把刀刃,但是刃字呢?也好办,在刀口处打个点就行了,这是会意了。上就在一横的上边打个点,下呢?你比古人聪明,一定知道怎么画……然后有形声、转注、假借。这就全了。甲骨文是商朝的文字,又叫殷墟文字。刻写的内容是卜卦的记录,就叫甲骨卜辞。甲骨文现在基本都可释读,只有少量的还待解读。
稍晚一点的是在青铜器上的铭文,叫钟鼎文。商朝的钟鼎文当然会跟甲骨文一样。周朝的青铜器上的文字就变得更复杂更规范了,叫作篆字或篆体字。秦朝李斯觉得篆字笔画大多,删繁就简,制成小篆,就把以前的篆称作大篆。还有个叫程邈的,脑洞大开,依篆字的字形,尽量少转弯,制成了一种面貌一新的字体。呈报给秦始皇。秦始皇一看,觉得很好,那时郡县制国家,有很多公文要写,于是诏令政府官吏写公文必须用这种字体,这就是隶书了。隶书有八种笔画,与现在文字的构造没什么不同。隶书是用毛笔写的,篆字也适合毛笔写。甲骨文是锲刻的文字,不是毛笔写的。到汉朝的时侯,毛笔就做得很精緻了。汉代以枯木为管,兎毫为柱,羊毫为被。
最早的竹简,是1978年发掘湖北随州曾候乙墓时发现的,是公元前450年前后,东周战国时的竹简,字体当然是篆字,字迹依稀可辨。
1993年在湖北郭店村发现有战国末期的竹简800枚。1994年,上海博物馆从香港商人手里购得走私的竹简1200枚。2008年,清华大学也购卖了2000枚。这三批竹简的年代都是公元前300年前后。
1972年在山东临沂银雀山汉基中,发现了公元前150年前后的竹简。完整的竹简有4942枚,残片数千块。内容很丰富,有《孙子兵法》、《孙膑兵法》、《六韬》、《晏子》、《尉缭子》、《守法守令十三篇》、《元光元年历谱》。元光是汉武帝刘彻的第二个年号。
以上所列,汉以前的竹简总数约1万枚,与甲骨文块数差不多,除非今后还有出土。竹简的长短大致有三种,长的有三尺,675mm,写诏书用。中等的二尺,560mm,写经写书用。短的一尺,230mm,写信用。单支竹片叫简,写书当然要用很多支简,必须用绳子编起来成卷,编好了之后叫策,策字上边是两束竹叶,下边是四条横竹片,一竖是编简的绳子。编简策的蝇子叫纬编,最结实的是牛皮做的绳子。据说孔子读书很勤,牛皮断了三回。纬编三绝。
除了竹条做的书外,还有木板的书,叫版牍。大的可以用来写公告,画地图。小的写信用,一尺长,所以叫尺牍。两块牍写信,写好之后面对面合起来,系上绳子,卡在背面的凹槽中,绳結处用泥封,封泥上盖印。送信的人就看不见信的内容了。同时,帛绢也是可以用来写字的,现在都可以用。晋代王献之每天写三匹素,自晨至晚,一笔不苟。东汉时蔡倫造纸,纸就逐渐取代了简策、版牍和帛绢。但也有好事怀古的人,非要玩怀旧。南宋初,士大夫书翰,犹用竹简。现在好些旅游公司,开发旅游纪念品,批量仿制本地出土古简,以供市场需求,玩点高古。傻贝宁玩的什么简?
上一篇:肾结石可以通过食物“排石”吗?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