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为何战国时楚国不向南的大块空白地扩张?
楚国,秦国,中原为何战国时楚国不向南的大块空白地扩张?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答案,很简单,打不过。
这个问题隐含的意思是:春秋时期,楚国其实一直在扩张,包括向北,为什么到了战国时期向北的扩张停止了呢?
确实,春秋时期,齐桓公、晋文公两位霸主都是部分依靠对抗楚国获得的霸主地位,而且在春秋的大部分时间里,晋楚争霸都是时代的主旋律。
晋楚争霸——春秋的主要矛盾
从楚文王攻灭息国、蔡国获得北上的基地开始,直到楚成王问鼎中原,楚国的北上的条件开始成熟,可惜的是一直默默无闻的晋国突然崛起,通过城濮之战大败楚军,遏制住了楚国争霸中原的势头。
此后,晋楚争霸开始,你来我往,互有胜负,虽然在晋国国内六卿争权,无暇顾及国际事务之时,楚国曾短暂有过优势,但整体来说,大部分时间里,还是晋国占上风,楚国北上的步伐被迫停止,停步在郑、宋之间。
到了春秋末年,吴越崛起,楚国被吴国攻破都城,楚平王被鞭尸,楚国差点灭国,再也没有了北上的实力。
伍员鞭尸
到了战国时期,三家分晋后,魏文侯领导下的魏国首先崛起,联合三晋,东面遏制齐国,西面逼退秦国,取得西河之地,南面更是屡屡击破楚国。
魏文侯的精锐部队——魏武卒
这种情况下,楚国想要自保尚且勉强,那里还有余力北上。
好在魏文侯死后,魏国一连串战略失误,导致人才流失,三晋联盟破裂,秦、齐、楚都获得了喘息的机会。
楚国更是获得了魏国的大材——吴起。
吴起担任令尹后,主持了变法,虽然最后在贵族们的反扑下被杀死,但楚国的国力却是得到了快速增长。
只是,与此同时,中原各国也都实施了变革,秦国的商鞅变法,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齐威王更是任用邹忌为相,田忌为将,孙膑为军师,进行政治改革,修明法制、选贤任能,通过桂陵、马陵两役巴蜀
,大败魏军,楚国依然没有北上的实力。
拿下巴蜀,对楚国来说意味着什么?
再往后,秦国拿下巴蜀,楚国在秦人的虎视眈眈之下,只能寻求和中原诸侯合作对抗强秦,再没有了北上的想法。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事实上,战国时期楚国领土的南界已经很南了,由东到西其南界到达今天的浙江南部、江西北部、湖南中部、贵州,当然,再往南仍有广阔天地,两广云贵东南亚都大得很,但站在楚国的立场,只要楚王脑子没问题都不会使劲往南,因为繁华之地在北边。
中原发达,吸引楚国北上
这个问题其实也可以换成秦国为什么不向西、燕赵为什么不向北发展,毕竟这两边可不像东边是大海啊,这些国家为什么还要挤破脑袋征战中原呢?因为中原发达啊。
中原地区是我国文明的最早发源地之一,其他地区虽然也有古文明,但发展速度远不如中原地区,在很长的时间内,中原地区是文明的核心区域,也是王朝的重心,想要称霸天下,进军中原是必须的。
中原地区大致在今天的陕西、河南、河北、山西、山东等省的中间区域,这里面的诸侯往往具有天然的优越感,觉得自己发达,而游离在中原之外的诸侯就是他们秀优越的对象,被视作蛮夷,楚国就是其中一员。
楚国原本只是周王室的附庸,获封诸侯时也只是得了个最小的子爵,封地仅为五十里,可谓小国,又因地处湖北,游离在中原之外,被称作南蛮。
楚国有脾气,一方面结合中原文化和当地文化,创造出了独具特色的楚文化,另一方面不断吞并江淮流域的小国,这一片并没有实力碾压楚国的大国存在,而且国家发展多不如楚国,一个接一个被灭,到春秋时期,楚国的兵锋就已达河南,进入了中原地区。
楚国数百年都在东进北上、进军中原,只用北上讨个说法是不符合实际的,楚国北上占据中原对楚国的好处不可估量,一来这些土地可以直接农耕增强国力,二来中原一向被视为天子之所,如果楚国占据中原,天子之位又在谁手?
岭南云贵难打且价值低
与中原的繁华和意义非凡相比,岭南云贵实在很南让楚王提起兴趣,因为这些地方无一不是群山环绕,云贵的山更是俊贤万分,交通状况极大地限制了行军征伐,楚国往南打的难度远高于往北打。
此外,这些地区几乎没有平原,生产力发展也非常缓慢,军队进入当地想要获得足够补给是不可能的,只能从后方运粮,其成本也比进攻北方要大。
并且这些地方就算打下来也难以进行大规模农耕,直到四五百年后的东晋时期,这里仍有大片地区过着刀耕火种的原始生活;再过四五百年,唐朝时期这里仍被称作蛮荒之地。
而且平沙并不明白题目中的空白之意,是说这些地方没有建立政权吗?可就算没有政权,当地也是有人生活的,他们也有部落集体,对于外来抢占他们家园的楚军,他们会夹道欢迎?
即便是秦朝进攻岭南,也是打了两次,还是修了灵渠,源源不断地运送物资才占领,之后还派了数十万大军驻扎这是楚国做不到的。
在战国时期,衡量一片地域有无价值最主要的是城池、人口和产粮能力,岭南云贵除了有人(还是对立的人)以外,其他都没有,对楚国没有太大吸引力。
楚国内部还未吃透
楚国是战国时期地盘最大、人口最多的国家,但其表现却并不如人意,在面临亡国之危时,集结的人马也不如秦国,秦灭楚时,秦国倾全国之力集结六十万人马,而楚国才十余万,这跟楚国的改革失败是分不开的。
楚国为了管理广阔的领土,创立了县制,试图绕过贵族由中央直接管理地方,也就是中央集权,但楚国贵族的权力仍然很大,国君没法动用全国所有军事和财力,尤其对于楚国这种地盘大、人口多的国家来说,这是很吃亏的,要是能够动用全国人力物力,楚国的实力不说横推六国,但也绝不会被秦国压着打。
然而楚国的改革失败了,秦国的变法成功了,直到灭亡,楚国的贵族仍然富得流油,手里握兵,在秦末的战乱中,这些贵族也没少资助反秦势力。
在内部还未吃透的情况下,再派大军南下攻占毫无用处的土地,楚国为何不派军北上争夺富裕之地呢?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