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知止”是什么意思?
儒家,止于至善,就会“知止”是什么意思?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问题补充: “知止”是什么意思?其中的“止”和“止于至善”的“止”意思一样吗……" ?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不争之智,是一种功夫,一种境界,并非一朝一夕之所能。不争,要从一个“止”字开始做起。“持而盈之,不如其已。”就是说,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有一个度,要适可而止。“已”,止也。止,并不是讲不动,而是动后在什么时候停止,在什么程度上停止,所以说,这里讲的只是一个度的问题。这个度,既体现在意识观念上,又体现在语言行动上。止,在儒家功夫修养中,是入手之法,也是最高境界的一个标准。《大学》开篇讲:“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大学,就是大的学问,是近道的学问,它表现在三个方面,一个是明明德,一个是亲民,另一个则是止于至善。凡事若能止于至善,就是最高功夫和最高境界,就接近于道。但要修成这种功夫,达到这种境界,就要从“止”开始,然后是“定”、“静”、“安”、“虑”、“得”,这是功夫的阶梯。
“持”,是把持的意思,“盈”,是满的意思。人们能把持的东西,总是希望多之又多,不知满足,就像有人拿个杯子去接水,杯里的水已经溢出来了,他还在接,因为他的眼光只盯在水流出来的地方,根本就看不到杯子里的水早就满了,他的心思只在“要从外面不断地获得”上,就忘记了他接水的目的是什么,他只知道要不断地去接水,以至于不去接水,他就会不自在,就会心神不安,就像俗话说的那样:吃着嘴里的,占着碗里的,盯着桌上的,想着锅里的。这种现象,在现代社会中越来越多,像有些贪官贪了很多钱,但又用不出来,可他已经养成了习惯,不收别人的钱心里就难受,就会觉得日子白过了,所以,他们就会牢牢把住手中的权力,利用一切机会向他人收取、甚至是索取财物。他们中还有一些人,只有看到存折上的数字越来越大才会越高兴,而另有一些人,则会在数钞票中陶醉不已。当然,不仅仅是一些官员会如此,其他很多有“把持”机遇的人也一样,他们会在自己权力或实力所及的地方,变得毫不满足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止盈。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人生的一种境界,不争之智,是一种功夫,一种境界,并非一朝一夕之所能。不争,要从一个“止”字开始做起。“持而盈之,不如其已。”就是说,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有一个度,要适可而止。“已”,止也。止,并不是讲不动,而是动后在什么时候停止,在什么程度上停止,所以说,这里讲的只是一个度的问题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要理解“知止”是什么意思?我们要把儒家经典《大学)和儒家心法《中庸》联系起来,结合儒家思想核心“仁”进行分析,不难得出《大学》里的“知止”,是止于“知”,儒家认为人的第一“知”是知天命,“天命之谓性”,知天命就是知人性,善性是人性之要义,所以,知止而后有定的“知止”,就是明善,是王阳明心学的“致良知”。这是人生的方向性的问题,方向性问题定了,才能静下心来,选择某个领域“安身立命”,为社会国家奉献价值。
当然,“知止”在“明善”的前提下,还有“人生要树立远大理想和目标”的意思,要有所为,有所不为。
《大学》有云,“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有所得”,说的是成就美好人生而应选择的一条康庄大道,而“知止”既是出发点,也是落脚点,因为“知止”解决的是人生方向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见性,就能“齐家,治国,平天下”了,否则,所有的努力都是白费功夫。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