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中学生如何提高听课效率?
学生,有的,问题中学生如何提高听课效率?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两种做法的共同点,就是反复使用启发式提问与学生互动。有的教师喜欢从头讲到尾,这样信息只能从教师向学生单向传递,效率如何无从而知;而采用提问互动的方式,能促进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信息交换,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回应适时做出调整,效率相比更高。
有人可能疑惑:“如果你提问,底下没几个人回答,怎么办?”我的做法就是反复和学生沟通,解读听课回答问题的价值。听课最重要的是跟上老师的思路,而回答问题,是确认自己跟上的一个办法,你答得上来,说明跟得上,答不上来,说明仍需努力。学生觉得有点道理,就愿意做出尝试,回答的声音就慢慢多起来了。
通过上述两种做法,首先找出来的,是题目直接提供的条件,不妨称为显性条件。对于有些题目,显性条件就足够解决了。那不够的怎么办?我们还有两种选择:一种选择是挖掘题目中的隐含条件,比如看到圆,往往意味着有相等的半径;另一种选择是构造新的条件,方法是提出假设和作辅助线,比如连结某两个点,做某条线的垂线等。
找条件的过程中,有两个细节值得注意。
一个细节是只找条件,不做推理。有一次,题目中有提到“平行四边形”,我在提问时,有的学生立马就喊:“那两条对边相等!”
能如此快速推理当然不错,只是有两种风险,一种风险是容易陷入“对边相等”这个信息,忘了“平行四边形”这个原始条件,而解决问题可能需要的是“对角相等”;另一种风险是容易陷入推理,忽略了还没找到的条件,导致思考不顺利,我遇到过不少这样的学生,一道题苦想半天,一听课就大叫:“噢,原来还有这个条件,早说嘛!”
另一个细节是,如果题目带有图,最好把找到的条件都在图上标注出来,比如给相等的边画个小圈,给知道大小的角标上角度,给特殊的图形简单加粗,等等。这样做的好处,是标注完后,可以抛开题目,直接在图上做分析。我们可以用不同颜色的笔,来区分标注的条件和分析的信息。有的学生对带图的题目感到无从下手,很大原因是不能把题目中的条件对应到图上,所以标注条件是一个值得培养的习惯。
第三步,是处理信息。
找完显性条件,就可以着手处理信息了。处理信息的过程,其实就是寻找问题与条件之间、以及条件与条件之间的关系,并根据关系对信息进行整合,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案。
处理一道题的信息,我们有三种选择:
一种选择是从经验中搜索,参考过去处理类似信息的做法。比如看到“科学记数法”,有的学生立马就想到移小数点;看到分母有根号,有的学生立马就想到分母有理化......对于大多数常规问题来说,参考经验可以极大地提高解题效率,减少思考的阻力。
有的问题靠经验解决不了,我们可以选择第二种做法,就是从问题和条件中的关键词出发,提取相关的知识点进行试错。比如看到题目的图中有圆的直径,就尝试找它所对的圆周角,因为会有直角出现;看到题目中有三角函数,就尝试找相应的直角三角形,转化为线段的比......通过有知识点支撑的试错,我们可以找到许多可选的关系,提高思考成功的概率。
如果试错还是解决不了,我们还可以考虑第三种选择,增加条件。增加条件有两种做法,上文也有提到过,一种做法是挖掘隐含条件,比如公共角、公共边、对顶角,圆的半径等等;另一种做法,是通过假设或添加辅助线,构造新的条件,比如设一个未知数,添加垂线或平行线等等。增加了条件,我们就能找到更多的关系,推动对问题的思考。
在讲解信息的处理时,我会和找条件一样,采用启发式提问:“从这些条件中,你能得出什么关系?”学生跟着列举自己找到的关系,我会顺着学生的回答,用同样的问题层层推进:“这个关系怎么用,你还能得到什么关系?”等学生答不上来,我就找到了他们思考的难点所在,这时我会放慢速度,一步一步地说出自己下一步的思考,学生通常也会格外仔细地听,因为他们知道,这里有自己当下最需要的信息,和最需要的思考方式。
第四步,是跟进输出。
在跟随老师输入和处理信息的过程中,学生能够从中获得更优质的信息,见识到更高效的思考方式,宛如打通了任督二脉一般。解决问题的思路,通常会顺带着总结出来。
这时,学生往往会觉得自己已经掌握了,更危险的是,有的老师也跟着舒一口气,以为自己把题目讲解完,学生就会做了。遇到不少同事吐槽:“这道题讲过五六遍了,一到考试还是做错,无语了!”
其实,知道不等于做到,在学生“听课”之后,我们还需要继续跟进,直到他们大概率能够“做到”。跟进的核心对象,就是学生的输出,一是听课的输出,二是解题的输出。
在找条件时,我会利用投影展示题目,跟着学生的回答,把条件一个一个地标注;在处理信息时,我也会跟着学生的回答,把必要的推理和演算过程,一个一个地写出来。学生在底下也不能光听,他们不仅要跟上我的提问,还要跟着做笔记,而且尽可能和我同步。
听讲、回答和做笔记,三者结合,有助于学生充分调动自己的听觉、视觉和动觉,提高信息交流的效率。听课的质量,可以通过笔记的质量反映出来。有的学生会一字不漏地记下来,有的学生会写上自己的思考,有的学生为了应付了事,会随便写点零碎的东西...
对于有做笔记的学生,我们都应该予以肯定,同时,我们可以展示一些有逻辑和有个性的笔记,让学生有个学习的标杆。你想每个学生都能一下子写出好笔记,明显不大可能,但只要做起来,在行进中不断地调整,学生的笔记会越来越好,听课的质量也会跟着越来越高。
笔记是听课的输出,但笔记承载的,只是解题的思路,学生还需要靠自己写出具体的解题过程,才算完整的解决问题,因此,在讲解完一道题后,我们除了跟进学生的笔记,还得跟进学生的解题过程,这是解题的输出。
学生在完善解题过程的同时,其实也在脑子里重演对问题的思考,这样能起到加深记忆的效果。我们可以来回巡视,观察学生的进度,适时提出帮助;有时讲完题目,下课铃就响了,这时学生往往更愿意选择休息,我们可以要求学生自行完成后上交,然后检查质量。
做完这两件事,就意味着学生过关了吗?当然不是!为了了解学生是学会了思考,还是只记住了答案,我们还需要提供一些类似的题目进行检测。课前小测是一个不错的选择,是骡子是马,一测便知。如果反馈不错,我们可以切换下一个关注点;如果情况不理想,或许我们应该让学生进行更多的刻意练习。
有的人可能发现:“怎么好像只是让学生听课,没有让他们学会质疑呢?”我过去也经常鼓励学生要学会质疑,后来发现,质疑有个很重要的前提,就是你得先理解别人的思路,否则就是抬杠。其实,在处理信息的过程中,当我在讲自己的思考时,有些反应快的学生就会立马举手提出质疑,有时我不小心说错,举手的人就更多了。
上一篇:芭提雅六巷在哪个位置?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