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多年来教育一直在减负,为何如今老师累、家长累、孩子也累?
孩子,老师,学生多年来教育一直在减负,为何如今老师累、家长累、孩子也累?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多年来教育一直在减负,为何如今老师累、家长累、孩子也累?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减负的口号喊了多年,可是越喊越累,让所有人都感到疲惫。那么,问题到底出在哪儿呢?
累不累完全取决于教育机制与教育观念。
教育机制是一种竞争机制。
中国教育似乎以高考为目标,使高考成了名副其实的“教育指挥棒”。虽然大学扩招,不能说“千军万马过独木桥”,但考上好大学好专业又成了竞争的由头。而进入重点高中是进入重点大学的重要平台,因此,幼儿园结束要争取进入好小学,小学毕业要争取进入好初中,好初中才有更好的条件进入重点高中。层层筛选,步步竞争,你不努力怎么行?怎么不累呢?
教育观念是一种比拼观念
教育的竞争机制促成了整个社会“比拼”的教育观念。比成绩,比优秀,比学校;拼时间,拼投入,拼分数。学校要升学率,老师要教学成绩,家长要孩子上好大学。
老师累。 其实老师并不想累,但学校、家长常常通过升学指标来评判老师工作的优劣。如果成绩不理想,就会影响评优评先,影响绩效考核,影响职称晋升,如果考不好,而且自己面子上也过不去。于是给学生加作业量,强化训练考试技能。
家长累。 主要表现在操不完的心,从幼儿园一直操心到高中:操心孩子跟不上,操心老师不尽力;找家教,报补习班,一定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要选好学校,要选好班主任,要进最好的班级,要选最好的老师。
学生累。 学校在呐喊,老师在努力,家长在鼓劲,孩子在拼命!懵懂的少年一天天成熟,为了父母,为了学校,为了老师,为了自己,拼了!成绩好的孩子要追求北大清华,成绩普通的要追求985、211,成绩差的孩子要争取上本科线。不经一番寒彻苦,哪来梅花扑鼻香?累,也值!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1
最近网上有一篇文章很火,名字叫《教育部,不要给我的孩子减负》,里面有这样几个观点:
1)中国奥赛队丧失优势。原因是“不让中国孩子学习高难度的知识,不能选拔和识别天才,你在放松的时候,别的国家可没有放弃。”
2)陷入教育竞赛,家长教育负担猛增。原因是“国家的退出,造成私立教育机构不断膨胀。”
3)年轻父母疲于奔命和孩子分化 。国家规定下午三四点就放学,孩子在这个年龄段,大部分本身就缺乏自律能力。家长累,学生成绩差。只有应试教育才是好教育,减负是错误的。
4)日本三次宽松教育改革带来了很恶劣的后果。宽松教育走向造成新一代学习欲望差,竞争能力大幅下降。
这篇文章在网络上被大量转载,一时之间“减负”成了过街老鼠,人人喊打的“坏注意”。
当同意这种观点的人有了同一目标后,我们叫它群体性观点。
勒庞在《乌合之众》中对群体给出了这样的一个定义:当一群人具备同一心理诉求、有了相同的行动目标之后,就构成群体。
群体有这样几个共同特征:情绪化、敏感化、容易冲动;群体是容易受暗示和轻信的;群体智力低于平均值:从众性,盲目自信。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这里的“不希望减负”就成了一个群体性观点。一篇充满暗示敏感的文章,让群体激动,让群体一片叫好。
但可叹的是,这个群体并不知道自己的思维认知出现了偏差。
2
有种认知偏差被称为“确认偏误”。人们会倾向于寻找能支持自己观点的证据,对支持自己观点的信息更加关注,或者把已有的信息往能支持自己观点的方向解释,而忽视否认或反对自己观点 。
某高校一位“德国化学家”正展示他发明的某种挥发性液体。化学家用沙哑的嗓音对同学们说:“我最近研究出了一种强烈挥发性的液体,现在我要进行实验看要用多长时间能从讲台挥发到全教室,凡闻到一点味道的,马上举手,我要计算时间。”说着,他打开了密封的瓶塞,让透明的液体挥发。不一会,后排的同学,前排的同学,中间的同学都先后举起了手。不到2分钟,全体同学举起了手。
此时,“化学家”一把把大胡子扯下,拿掉墨镜,原来他是本校的德语老师。他笑着说:“我这里装的是蒸馏水!”
这个实验生动的说明了经过暗示的群体,在从众效应的作用下会产生确认偏误。
当一个群体从应试教育思维出发,让思维形成固化就会产生这样的观念——减负让孩子不能上名校,孩子不能上名校就没有好前途。
“上名校,好前途”的愿景十分正确,可你对减负的认知有偏见。
3
学习是有规律的,它不是填鸭式教学,不是让学习者死记硬背,不是时间多,做题多,师资好就能功成名就。
在知乎上有个各省211和985大学录取率的统计数据,其中天津排名第一录取率为5.81%,排名倒数第一的广东录取率为2.74%。
可问题来了,实行素质教育的广东经济名列前茅,中国富豪占大多数,名校录取率竟然和财富能力、政治能力成反比。
这足够证明,学习的规律在于学科思维和能力建设,而不是靠所谓的增加时间,拼命刷题得来的最后一纸空文。
减负减去的是死记硬背和机械记忆,要创造的是符合个体的学科思维和能力。
4
曾经看过一个《非诚勿扰》外国专场。里面有一位外国友人,暂且叫做杰瑞吧。
杰瑞是一个身材高大英俊潇洒的小伙子,一上来热情洋溢,一笑阳光洒满一地。和主持人对话时候,口才绝佳,中国的主持人显得略逊一筹。和嘉宾对话是个性飞扬,思维清晰成熟,最后轻松抱的美人归。
而回顾比较中国的许多男嘉宾。举止拘谨,语言干涩,甚至情绪不受控制的攻击女嘉宾,最low的一次竟然是,有位男嘉宾配对成功,却扔下女嘉宾走了,留下的是一脸懵逼加愤怒的孟非。
不是这些男嘉宾不会个性飞扬,不是男嘉宾脑袋不好使,不是男嘉宾性格不完美——是应试学习让他画地为牢,把自己的心和思维关在了机械的笼子里。
4
我们的学习一直是假学习,让大多数学生碌碌无为身心受伤的假学习。
真正的学习之路是创造符合个体的学科思维和能力。
首先让学习者认识“记忆”是个场景构建的过程。大脑记某一个知识点不是某一个方法就能完成的,它是个知识整合过程。
上一篇:为什么有人说坏人变老了?但也有人说老人变坏了?这俩个问题大家怎么看?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