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官渡之战前曹操收编了30万青州军,为何在官渡时只用2万人迎战袁绍?
青州,袁绍,兵力官渡之战前曹操收编了30万青州军,为何在官渡时只用2万人迎战袁绍?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更曹操伤脑筋的是,当曹军溃败时,青州军居然又开始四处劫掠了。幸亏于禁给力,他率领本部兵马讨伐,杀了几个为青州军的头领,才稳住了局年。
然而青州军也是脸皮厚,他们居然先跑到曹操跟前打小报告,说于禁造反。好在曹操没有听信这种鬼话,他觉得于禁的做法没有毛病,后来还为他封了侯。
到此,青州军参战的记载基本就没了。综合以上三次青州军的表现来看,我们可以得出两个结论:
首先,青州兵骄横!屠戮徐州也许不是青州兵一家所为,但宛城之变后的四处抢劫,这绝对是青州军干的。因为抢老百姓衣服的这种罕见做法,根本就不像是一只正规军队能干的出来的。
其次,曹操对青州兵军的态度很暧昧,并且青州军对他也并不忠诚;濮阳和宛城的两次大惨败,青州军不战而退,直接就跑。曹操对此比较宽容,或许他对青州军根本就没有抱有期望吧。
那么,青州军为什么会是这幅德行呢?
很简单,因为青州兵不仅是降卒,而且是黄巾军的降卒。而黄巾军是个什么玩意?不客气的说,除开吃不上饭的穷苦老百姓外,就全部都是横行乡里,喜欢惹是生非的好事之徒了。他们当然也是穷人,但是他们只是抱着投机心理参加起义的。这种人,不仅是国家的蛀虫,也是黄巾军中的蛀虫。
纵然他们被曹操收编了,但是他们骨子里依然存在着他们惯有的造反、横行霸道、喜欢惹是生非的基因。
因此官渡之战时,青州军没有参战,这估计就是曹操对这些人失去了信心。毕竟当时官渡战场危机四伏,一步错,步步错!像青州兵这样并不安分的军团,当然不应该出现在曹军大营里。
官渡之战后,青州军罕见于史书。直到二十年之后,才最后一次在史书上出现。
那是曹操去世的那一年。当时驻扎洛阳的青州兵听闻曹操已死,便敲着鼓四散而去。消息传到邺城,朝野震惊。有人提议立刻对青州兵实施武力镇压,但贾逵认为应反其道而行之,命令沿途各地为其提供食物补给,安安稳稳送他们回了家。
至于青州军为什么要自动解散,现在主要有两种说法:一是青州兵觉得从此以后再也没有了值得自己效忠的人,于是便决定回家种田;第二嘛,就是他们或许压根不买曹操的账,只是碍于淫威才不得已当兵。现在大魔头曹操不在了,他们就自行解散了。
两种说法,正说反说都有理。但是真相究竟如何,恐怕只有青州军知道了。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答案很明确,官渡之战最初只是一场阻击战。战争结果远远超出双方所料。袁绍没有想到,自己的主力居然被全歼。曹操也没有料到,竟然能在官渡歼灭袁绍主力。
关于公元200年曹操与袁绍在官渡对决时的兵力,最早著述《三国志》且史料被公认为比较可靠的陈寿,分明记述说曹操的兵力不足一万而袁绍有精兵十万,“时公兵不满万,伤者十二三”,可是到了裴松之作注的时候,却根据自己的绝对理性逻辑相当然地认为这种说法不能采信:
臣松之以为魏武初起兵,已有众五千,自后百战百胜,败者十二三而已矣。但一破黄巾,受降卒三十馀万,馀所吞并,不可悉纪;虽征战损伤,未应如此之少也。夫结营相守,异於摧锋决战。本纪云:“绍众十馀万,屯营东西数十里。”魏太祖虽机变无方,略不世出,安有以数千之兵,而得逾时相抗者哉?以理而言,窃谓不然。绍为屯数十里,公能分营与相当,此兵不得甚少,一也。绍若有十倍之众,理应当悉力围守,使出入断绝,而公使徐晃等击其运车,公又自出击淳于琼等,扬旌往还,曾无抵阂,明绍力不能制,是不得甚少,二也。诸书皆云公坑绍众八万,或云七万。夫八万人奔散,非八千人所能缚,而绍之大众皆拱手就戮,何缘力能制之?是不得甚少,三也。将记述者欲以少见奇,非其实录也。按锺繇传云:“公与绍相持,繇为司隶,送马二千馀匹以给军。”本纪及世语并云公时有骑六百馀匹,繇马为安在哉?(陈寿:《三国志》裴松之注)
问题不在于陈寿的记载其可信度究竟有多高,也不在于后世的注解者裴松之是否有资格质疑前者的记载,而在于,裴松之根本没有确凿的证据,而只是根据曹操之前曾经有过的兵马数量、个人经验和征战历程,推算在官渡决战这样的关键时刻,曹操绝不可能凭借不足一万人的兵力来对抗袁绍的十余万大军。
在此处,我并非肯定陈寿的记述丝毫不差,我只是就裴松之作注解时以绝对理性逻辑来揣测他之认为不可能之事的例子作出解析,以便使人明了那些绝对理性思维模式是如何影响人们的思考能力的。
袁绍当时的总兵力据记载是数十万,这一点裴松之也认可了,可是实际情况是,袁绍只是挑选了十万步兵和一万名骑兵南下,并没有将他的全部兵力拉到前线去。
不错,曹操在收复青州黄巾军时收编了三十万降卒,可是单凭这一数字根本推导不出他在官渡决战时一定会带去多少兵力的结论,这是绝对理性逻辑所延伸不到的死角。
裴松之以为袁绍的十多万部队连营数十里,因而就算曹操胆略盖世,也不可能以不足一万且伤者十之二三的几千人,来抵挡住这样的防线达数月之久。
裴松之弄不明白的还有,既然兵力不足一万且袁绍以十倍兵力连营攻曹的情形下,曹操居然能够派出徐晃、史涣等将出击截杀袁绍军的运粮部队。
裴松之无法理解的第三处是,曹操在袭击袁绍的军粮重地乌巢时带了五千人,而假如曹操的军队不足一万、且伤者十之二、再加上相持阶段中的损耗,那么曹操留在官渡大营的兵力就只会有几千人,裴松之以为留守大营的曹洪,根本不可能凭借着几千人的兵力抵挡住袁绍十万大军的进攻。
裴松之以绝对理性逻辑推导不出的第四处是,官渡之战曹军斩杀袁军七、八万,如果曹操的军队只有七、八千人,他是无论如何也不可能凭借着这点兵力去杀死云集的七、八万武装人员的。
裴松之不可以理解的第五处是,镇守长安的钟繇曾经送给曹操两千匹战马,因此曹操的兵力更不可能不足一万。
最后,裴松之以他个人的绝对理性逻辑推导出来的结论是,曹操绝不可能凭借不足一万的兵力战胜袁绍的十余万大军。
裴松之的质疑当然有道理,可是道理终究不能代替事情的实际发展进程。那些在道理上说得通的事情,往往在实际的发展进程中却根本是另外一回事,那些在理论逻辑上完美无缺的计划,在实际的执行中总是会因为遭遇各种各样的意外之因素而遭搁浅。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