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北魏王朝为何在孝文帝改革之后迅速消亡?如何评价北魏孝文帝的汉化改革?
北魏,文帝,鲜卑北魏王朝为何在孝文帝改革之后迅速消亡?如何评价北魏孝文帝的汉化改革?
发布时间:2020-12-06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汉化改革中本身存在的问题在于:孝文帝忽略了一点——就是汉文明果真全是优点吗?如果汉文明没有自身的缺陷,那么鲜卑人又怎么可能轻而易举入主中原进而统治北中国呢?事实上就总体上而言:汉文明在当时的确比鲜卑旧俗更为先进,但汉文明自身也存在短板。在孝文帝的汉化改革中就盲目采纳了导致汉文明走向衰败的士族门阀制度,从此北魏的官职晋升不再是依据政绩和战功,而是只看门第出身。随孝文帝南下洛阳的鲜卑子弟不再热衷于驰骋疆场建功立业,而是开始攀比起各自的身家门第。他们这种攀比深深刺激了北魏国内的一大群体,从某种意义上而言:北魏王朝正是因为没协调好同这一群体的关系才招来了灭顶之灾。
北魏立国之初为防备北方草原上的柔然部族而沿着边塞设置了沃野、怀朔、武川、抚冥、柔玄、怀荒六镇,在相当一段时间内六镇军士是守卫北魏王朝的国之干城。然而随着北魏迁都洛阳和汉化改革他们逐渐成为被遗忘的一群人,面对身份、待遇的骤然下降他们心中自然是不甘的。他们眼看着洛阳的贵族世家们莺歌燕舞醉生梦死,而他们在边塞上过着刀口舔血的生活。终于在公元523年六镇军士发动起义,关陇、河北各族纷纷起兵响应,一时间北魏的统治濒临崩溃。北魏王朝为尽快平息六镇起义不得不放权给地方实力派豪强,希望借助他们的力量镇压六镇起义,可这实际上是“前门驱狼,后门近虎”的饮鸩止渴之策——在镇压六镇起义的过程中崛起了一个名叫尔朱荣的契胡将领,他在528年发兵攻陷洛阳,杀死北魏胡太后和幼帝以及王公大臣两千余人,此后他扶植北魏宗室子弟元攸为帝,而他自己以大丞相之位遥控朝政。至此北魏王朝名存实亡。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北魏王朝在孝文帝改革之后迅速消亡是北方少数民族进入中原建立国家的一种必然发展规律,而且北魏是这个悲剧式规律的首个呈现者,以后的辽、金大多遵循了这个规律。
笔者认为出现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为少数民族建立国家以后汉化过程中丧失了军事上的优势,从而导致了政治实力的削弱。北魏的汉化开始于崔浩时期,全盛于孝文帝时期,可以说北魏的孝文帝改革并不是突变,而是一种长期的积累;这种长期积累是一种全面吸收汉文化因素的“文化汲取886他8图66木头径”,因此在吸收过程中汉文化中一些负面影响进去到了北魏的政治构造中,切负面影响急剧增加。
其实任何一项改革都会有负面因素积累,但是北魏孝文帝改革明显负面因素多于正面因素。这是因为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是一种向往汉晋政治文化的趋向性我塑造,对于士族文化与士族政治有着浓厚的兴趣。但是北魏在这种趋向性自我塑造中没有把握住士族文化和士族的精髓,模仿的只是一种表面形式化、肤浅的东西,最主要的就是空洞的门第标榜。
应该说北魏孝文帝改革并不是一次成功的改革,尤其在政治和文化上。这种改革不能造就了以后北魏的分裂,而且还促使以军事贵族为基础的关陇集团在三方势力鼎足中取胜,出现了依靠鲜卑原始武力取胜的奇迹。这种奇迹的出现其实看作是一种历史发展中的倒退现象。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被历史尘埃淹没的最深一个伟大的皇帝应该是北魏孝文帝拓跋宏。
按照北魏鲜卑的规定,在立皇太子后,太子的母亲就会被处死。其实汉武帝当时立太子后也处死了太子的母亲。这主要是当权者防范外戚(女方亲戚)干预朝政,事实上很多政权确实被外戚所污染。
孝文帝的母亲当时是个贵人,姓李,她不幸为皇帝生下了长子,同一年立为太子,于是李贵人在毒酒与白绫之间选择一种,自行了断。不过当时把持朝政的是历史上鼎鼎有名的几乎可以与武则天一样有手腕的冯太后,她赐的是李家全家一起赴死。
而更悲凉的是在孝文帝五岁的时候,因为皇帝父亲实在在冯太后面前不堪一击,于是把皇帝禅让给了孝文帝,而在同一年不知什么原因也许是冯太后下手也许是自杀身亡了。
五岁的孤苦伶仃的孝文帝做了冯太后手里的傀儡皇帝。幸好冯太后也是一位非常杰出的治国高手,她在凶险的权力绑架者中忍辱负重,终于扫清了架空她与孙子权力的图谋不轨的篡权者。冯太后的平定叛乱与以均田制为主的制度改革也可以留名青史了。
史称冯太后(一个出生被人灭国的皇家之后,做了宫廷奴隶后来又凭借出众才华被皇帝钟情,又凭借卓越才华治理国家的女人)终于走完了一生。孝文帝大展身手的机会到了。
此时的北魏已经是军事与经济强大无比的帝国,而急需改革的是文化。北魏是一个游牧民族在不断的吞并其他游牧民族的基础上建立的国家。而稳固的政权需要的是汉人的这一套定居型的国家体系。
孝文帝选择的第一件事是迁都。由游牧性质的平城(现在的大同)迁入中原农业性质的洛阳。他使用的是南征的借口,故意在秋天出发,等一路上受尽苦寒,众大臣叫苦连天的时机,他提出了取消南征定都洛阳的建议,众
大臣方知中计,大部分也就默默接受了。其中,孝文帝有个儿子偏偏跟他作对,用胡作非为来反对迁都,于是孝文帝命令斩了这个破坏安定团结的儿子,从此,再也不敢有人哪怕悄悄的表达不满。
孝文帝大刀阔斧主要是五斧,其一是由鲜卑的紧身服饰改穿宽袍大袖的汉服,外型变革,其二是说汉语,三十岁以下的一律即刻说汉语,三十以上的容许缓冲改变,消灭一个民族最简单的方式是消灭他们的语言,其三是鲜卑姓氏统统改为汉姓,比如拓跋改为元,独孤改为刘,其四是鲜卑与汉通婚,孝文帝带头一口气娶了四个汉族女子为妃,其五是改籍贯,从此定居洛阳的鲜卑人死后不得回原籍,所有人落葬在此。
这些看似无厘头的改革细则,其实在缓慢的不知不觉中把胡人与汉人糅合起来,于是在几十年的不断战争演变后,才会有隋朝与唐朝这样胡汉相融的强大一统江山,否则不同民族之间的纷争永远也看不到头。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