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北魏王朝为何在孝文帝改革之后迅速消亡?如何评价北魏孝文帝的汉化改革?
北魏,文帝,鲜卑北魏王朝为何在孝文帝改革之后迅速消亡?如何评价北魏孝文帝的汉化改革?
发布时间:2020-12-06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北魏王朝为何在孝文帝改革之后迅速消亡?如何评价北魏孝文帝的汉化改革?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我认为北魏孝文帝的汉化改革是积极的,他对汉文化的认同是落后向先进靠拢的大势所趋,也是他的伟大所在。但改革中也产生了许多矛盾,导致国家管理体系出了问题。最重要的是孝文帝改革并不彻底,北方六镇不但没有沐浴改革春风享受改革红利,反因改革的影响出现诸多负面和不稳定因素。而六镇起义最终成为北魏灭亡之殇。
北魏在全国范围内全面推行改革的条件其实并不成熟,但孝文帝为了中华一统的理想实现采取了强硬的助推措施——比如他为了达到迁都的目的甚至找了个伐齐的理由当幌子。许多人表面顺从内心抵触,这会造成改革的不彻底和不充分,成为未来政权不稳的隐患。
改革也最终出现了既得利益集团与被边缘化群体间的矛盾——这其实也是所有改革的通病,被委以重任的汉族官员、鲜卑贵族与失去优越感的鲜卑中下阶层的对立,让政府的执行力减弱并导致管理体系的松散。孝文帝之后的皇权争斗和皇权弱化——比如胡太后与孝明帝的内耗,则加速了这种局面的形成,成为北魏衰败的内因。
而孝文帝改革的最大弊端是不彻底性,北方六镇几乎成了政策死角。六镇是北魏军事开拓时期的产物,作用是抵御柔然为北魏争取中原逐鹿的稳固后方。单一的军事性质让六镇的地位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柔然肆虐时六镇备受青睐,不用纳税、服役还有源源不断的物资供应,军吏也能因战功而升迁。但随着柔然势衰威胁变小,以及北魏对柔然外交政策的柔性变化——比如和亲,军镇的作用也随之减弱,不可避免地被忽略。
经济是六镇的硬伤,政府供给减少日子就会艰难,而北魏迁都洛阳后更是有着遥不可及的尴尬——虽然孝文帝设立了北镇都督区以强化行政管理,但六镇总体上仍处于一种与首都脱节的游离态。晋升无门而又无法像洛阳权贵一样享受改革红利的六镇军吏内心失落,便在封闭的圈子里依靠土地兼并找补平衡,让均田制改革无法施行,也让普通民众生活更加艰难。吃不上饭离造反也就不远了。
糟糕的经济和生活状况也导致了民族矛盾的加剧。六镇人员构成复杂,除鲜卑外还有被俘虏吸收来的柔然、敕勒、匈奴等部族,这些人的地位更低下生活更穷困,反抗的欲望也最强烈——孝明帝时曾试图将军镇改为郡县以缓解矛盾但为时已晚,起义首先在这些人中发动起来。六镇起义让北魏陷入乱局,并导致权臣干政和军阀割据,成为北魏灭亡之肇始。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孝文帝汉化最主要目的是建立集权国家,在他之前贵族们的地位比较超然,类似于部落联盟的关系,等到他大权独揽,贵族们自然是要反抗的,即便镇压了起义也不在尊奉拓跋家为首领了。类似的情况还发生在隋炀帝身上,隋炀帝就是被认为叛变了关陇贵族。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北魏孝文帝的汉化改革可谓“成也改革,败也改革”
北魏王朝就本质上而言是一个汉化的鲜卑王朝:事实上北魏的汉化并非始自孝文帝。北魏的前身是鲜卑拓跋部建立的代国。公元386年2月拓跋珪在以武力压制了拓跋部内部的反对势力后登上代王的宝座,12年后他击败了北中国最好一个强劲对手后燕,也正是在这一年他决定称帝。在此之前代国的历代先君都只称王而未敢称帝,而拓跋珪在称帝的同时还决定顺便把国号也改了。这在当时是遭遇过不小的反对的,然而拓跋珪力排众议坚持将国号由“代”改为“魏”。为了和历史上其他以魏为国号的王朝加以区别,所以后世史书称其为北魏。拓跋珪以魏为国号正寓意着:北魏将继承和延续自曹魏传承下来的中原正统。与此同时一个庞大的工程迅速展开:拓跋珪下令仿照中原汉制在今天的山西大同筑造一座名为平城的城池,他试图以此改变鲜卑传统的逐水草游牧而居的习俗并逐步向南发展。
从道武帝拓跋珪到孝文帝拓跋宏的八代帝王其实都致力于北魏王朝的汉化改革,不过北魏的汉化改革始终存在摇摆不定的迹象——这是因为北魏的汉臣以及倾向汉化的鲜卑官吏同主张维持鲜卑旧制的保守派鲜卑贵族之间的权力博弈所致:北魏第三代皇帝拓跋焘曾任用崔浩“齐整人伦、分明姓族、尊孔修文”,还让崔浩仿照此前历代正统王朝的旧制修史,可当他看到崔浩在国史中对鲜卑拓跋家族的不光彩事迹秉笔直言时就将崔浩以及与崔浩有有姻亲关系的范阳卢氏、河东柳氏以及太原郭氏几个燕赵汉人大族尽数族诛。仿照汉制兴建的都城平城见证了北魏汉化进程上的各种改革、复辟、奋斗、无奈和各种阴谋诡计、冷酷杀戮。当孝文帝拓跋宏登上北魏帝位之时仍试图在这所见证过太多风雨的都城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而他的抱负就是汉化。如果说此前北魏历代先君始终在汉化和守旧之间摇摆不定的话,那么孝文帝的目标是清晰的——他就是要成为继承中华正统的君主。公元488年孝文帝在平城修建了宣文堂和经武殿用以彰显文武之道,次年他又修建了祭祀孔子的庙宇,490年他修建了《周礼》中用于君主和上天对话的明堂,492年他修建了太极殿。可以说他努力想要使中原汉文明所拥有的一切都出现在北魏都城,可就是在一年后他放弃了这座承载着北魏历代先君和他自己中华正统君主之梦的都城并随即展开了一场更加深彻的汉化改革。
公元493年孝文帝亲率步、骑兵三十多万南下伐齐,10月25日北魏大军抵达洛阳,此时正值秋雨连绵、道路泥泞,一时间随行的北魏大臣们纷纷打起退堂鼓。孝文帝勃然大怒地斥责众臣耽误了他一统天下的大计,这时他的两位重臣:叔祖安定王拓拔休和族弟任城王拓拔澄拉着拓跋宏的战马殷勤泣谏。孝文帝严肃地说道:“这次我们兴师动众,如果半途而废岂不是给后代人笑话?如不能南进,那就把国都迁到这里。诸位认为怎么样?”尽管那些主张维持鲜卑旧制的大臣们并不愿意离开自己熟悉的平城,但这时他们早已失去了鲜卑祖先骁勇善战的属性,这时的他们一心只想停下南征的脚步以免再受颠簸。于是北魏的国都就这样从平城迁到了洛阳。而伴随迁都洛阳的是一系列汉化改革:北魏的税制、官制在这一时期都进行了重大调整,与此同时孝文帝提倡穿汉服、说汉语、写汉字并带头将自己的拓跋姓氏改成汉姓元氏。北魏孝文帝的汉化改革促进了当时中国北方的社会经济发展,也促进了汉和鲜卑两个民族的交流融合,然而仅仅就在孝文帝迁都洛阳之后还不到40年北魏就在六镇起义、河阴之变一系列事件的打击之下走向了覆灭,那么这一切究竟是如何发生的呢?事实上导致这一切的主要是汉化改革中本身存在的问题和在推行汉化改革的过程中没能充分协调好各方面利益关系所致。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