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在现代,陶渊明的那种生活现实吗?
陶渊明,桃花源,都是在现代,陶渊明的那种生活现实吗?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在现代,陶渊明的那种生活现实吗?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陶渊明《饮酒.五》
陶渊明的这种愜意的隐居生活,是“独善其身”的自得生活。不过他年轻时不是这样的,一开始步入仕途还是有“大济苍生”的抱负,只是四十岁以后,对统治者失望,对当时社会心怀不满,越干越厌倦;因此选择了归隐方式来表示不合作的态度。而在他之前的“竹林七贤”则是以“林泉之隐”,喝酒纵歌、肆意酣畅,狂放不羁的方式来反抗;之所谓:“魏晋风度,名士风流。”其实陶渊明跟他们一样,都是孤傲清高,坚持自己的节操,鄙夷不屑统治者的利诱,不为五斗米折腰的人,只不过是他采取的方式不同而已。不管怎样说,我认为隐士的人生是消极、悲观、冷酷、倨傲的人生;而人生在世,最理想的人生应该是乐观、仁爱、坚韧、勤勉、奋斗的人生。孔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人应当勇敢地生活,不做隐士。
在现代,陶渊明的那种生活现实吗?现代社会日新月异,与时俱进,在探索中求发展。这就时刻促使人们要不断地努力,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哪里还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情逸致。当然,休假日也可以有这种情况,适时地放松一下自己。如果是选择陶渊明的那种生活方式,对于急流勇退的成功人士而言,很容易做到。但对于我们这些普通人来说,也可以;得等退休之后,视个人家庭情况而定。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两千年前,陶渊明在《归去来兮辞》中劈头喝问:“田园将芜,胡不归?”
像是当头一棒,叩醒了无数困顿的心灵。
从此,当我们在现实生活中被一地鸡毛的苟且所羁绊时,心心向往的,总是那片“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的世外桃源。
特别是人到中年,压力骤增,每个人都在尘土飞扬的路途中快马加鞭,负重前行。不敢有任何放纵,以免人仰马翻,因为车里面上有老、下有小,责任重大。
此时,再去仰望陶渊明高蹈独立、翩然而去的身姿,更是忍不住望洋兴叹,归隐的梦时隐时现,明灭不定,灵魂想飞翔,肉身却很沉重。
心中不免有了疑问:陶公如何就有勇气一脚踢开狗血的现实人生呢?
事实上,陶渊明的中年生活也是过得狼狈不堪。
陶渊明生活的时代,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乱世。宗白华曾说:“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最混乱,社会最痛苦的时期。”
乱世里,每个人都朝不保夕,过着刀尖上跳舞的血腥日子。
为了生存,为了不辜负读过的圣贤书,陶渊明从二十几岁就步入官场,但他每次做官都做不长,主要是耿介的性格所致,最终总是痛苦不堪地辞官或者被辞。
在这种痛苦的挣扎中,陶渊明东西游走,四处奔波,一晃眼,就过了人生的壮年。
李晓光绘
到了四十一岁那年,陶渊明第五次出山,做了彭泽县令。
做官的原因还是为了生存,他在《归园田居》序言里说:“我家穷,孩子多,我没谋生的本领,想做官,但是没有门路。后来我叔叔见我太穷了,帮我忙找了这个职务。”
这是多么真诚的普通人的声音啊,养家糊口乃人生第一要务,理想志向先放一边。
陶公的理想,就像现实生活里的你我,衣食无忧为第一,目标不高远,却能温暖家人。
可是,做官才几个月,上级督邮来视察了,架子摆得很大。并且人未到,规矩先来,陶渊明必须穿戴整齐出城迎接。
于是,一个潇洒的转身姿态呈现在后人面前:“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耶!”这是《晋书陶潜传》中的记载。
从此,陶渊明的铮铮硬骨成了我们心中的传奇。
当我们被现实逼得无路可走时,当我们为生活折腰时,心头总会愤然响起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声音。
然而,生活不是传奇,陶渊明自己恳切地解释辞官理由时说:
他并不是即刻辞职,而是等到公田里的庄稼成熟了才带着口粮归家,又因为他的堂妹丧于武昌,他和妹妹感情深厚,思归心切,所以才自免于职。
如果说“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渊明是人们的理想,那么“带着口粮归家”的陶渊明就是现实中的芸芸众生。
我认为后者更合人性,那一去三回头的纠结和挣扎,多么像困顿于职场中的你我啊。
是的,我们没有说走就走的勇气。
前段时间,网络流传一封辞职信:“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
这十个字之所以迅速传遍大江南北,是因为“我想做的他做到了,而我,还在原地彷徨。”
对于平凡的你我而言,转身也许很容易,但是理智清晰地叩问自己:“转身之后,你去哪里?”不是不想归,是无处可归啊。即便真的归去,也有可能陷入另一种悲剧:当物质陷入困顿,精神也可能随之萎靡。
作家萧伯纳说:“人生有两大悲剧,一是没得到你心爱的东西,另一是得到了你心爱的东西。”
当困于压力时,我们向往世外桃源,当真的带着老人带着娃来到想象中的世外桃源时,
我们真会觉得“狗吠深巷中”很美好吗?
真的能够拿起锄头“种豆南山下”吗?
真的能够忍受孩子“总不好纸笔”吗?
真能结交到周围的“闻多素心人”吗?
……
君不见,逃离北上广回到故乡的许多年轻人又重返大城市?君不见,卖了房子去丽江买别墅的理想主义者也踏上了返程?
桃花源很诗意,现实很骨感。
冯远绘
那么,陶渊明归去的路如何呢?
陶渊明回归田园两年后房子失火了,又遇灾年、兵乱、他家徒四壁,墙四处漏风,衣服都是补丁,一日三餐都成问题,最后居然沦落到求乞的地步。
难得的是,陶渊明淡然地说了一句:“晏如也。”
是什么撑起了这安然的姿态,这强大的自信呢?以至于能够让这一尊肉身藐视物质上的缺陷,真正抵达“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的境界呢?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